焦慮


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預期即將面臨不良處境的一種緊張情緒,表現為持續性精神緊張(緊張、擔憂、不安全感)或發作性驚恐狀態(運動性不安、小動作增多、坐卧不寧、或激動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錶現(口乾、胸悶、心悸、出冷汗、雙手震顫、厭食、便秘等)。

焦慮時一定會有不合理的思維存在,正是其不合理的思維維持著精神的緊張和身體的不正常反應。也可以說,不合理思維是焦慮的本質。  

引發焦慮的原因

人們預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擔憂、緊張、不安、恐懼、不愉快等的綜合情緒體驗。焦慮伴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尤其是植物神經活動的變化。表現為血液內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心悸、血壓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張力降低、皮膚蒼白、失眠、尿頻、腹瀉,等等。  

焦慮分類:

①狀態性焦慮。由於某一種情境而引起的焦慮,情境改變時,焦慮隨之消失。但有時某種情境很特殊,產生的焦慮十分強烈,有可能產生短暫的人格變化

②特質性焦慮。由於一個人的人格特點與眾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緒反應的頻度和強度也與眾不同。例如,在與陌生人相處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出現這種特質性焦慮。

焦慮是人們對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產生的正常心理反應,只是每個人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或程度不同。只有當焦慮原因不存在或不明顯,焦慮症狀很突出而其他癥狀不突出,焦慮的持續時間及程度均超過一定的範圍,以致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時,才可以認為患了焦慮症,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產生焦慮症的原因主要有:

①生物學因素,如遺傳影響與生理因素;

②心理因素,如認知、情緒等;

③社會因素,如城市過密、居住空間擁擠、環境污染、緊張、工作壓力過大等。  

焦慮的表現

1、驚恐發作

這是一類急性發作的強烈焦慮.

會突然感到危機或威脅即將來臨或死亡迫在眉睫,體驗到強烈的恐懼,併產生立即逃離的衝動;同時出現各種軀體癥狀和認知癥狀,如心悸、出汗、震顫、或搖晃、呼吸困難或窒息感、堵塞感、胸痛或不適、噁心或胃不適、頭昏或感到頭重腳輕、現實解體、人格解體、害怕失去控制或會「發瘋」、瀕死感、感覺異常,以及寒戰或發熱。

常見於驚恐障礙或各種恐怖症。

2、無名焦慮或浮游性焦慮

是一類沒有原因的不限於特殊場景的廣泛而持久的焦慮。

個體預感到存在迫在眉睫,而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險,但是又說不清楚危險來自哪裡;同時,個體又懷疑自己是否有應對這種即將來臨的危險的能力。

出現警覺性增高,運動性不安和軀體癥狀,如心跳加快、窒息感、胸部堵塞感或不適、噁心或胃部不適、出汗、面色潮紅或蒼白、震顫等。

此類焦慮是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特徵。

3、預期焦慮

焦慮障礙患者預期再次面臨害怕的場合或情境時出現的焦慮,例如:驚恐障礙患者對驚恐再次發作的擔心,社交恐懼症患者對即將來臨的社交場合的擔心。

4、憂慮性期待

由患者過分擔心自己或親友會發生不幸的事情或會發生非現實威脅引起。

例如擔心子女出門會發生諸如車禍的意外。

他們常常有恐慌的預感,整日憂心忡忡、心煩意亂、坐卧不寧。其焦慮的程度與現實或誘發焦慮的事件本身的程度很不相稱。

5、臨場焦慮

它與執行一項任務有關,完成該項任務越沒有把握,焦慮也可能越大。考試前出現的焦慮屬此類。臨場焦慮特別見於性功能障礙者,

6、分離焦慮

是兒童對父母分離的一種反應,通常出現哭叫易激怒和其他痛苦象徵。大多數人認為只是兒童試圖對強加給他的改變作出的一種調整反應。分離焦慮見於兒童的分離焦慮障礙。  

焦慮的解決方法

焦慮的解決方法之——自我的防禦機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防禦機制產生的原因:

1、道德焦慮產生與「超我」的影響,即當個體的思維,感覺或行為違反了自己最初的價值或道德標準。當個體做錯事(甚至只是認為做錯事時)超我會製造出內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慮是對來自自己良心的懲罰的恐懼。(焦慮在人類進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強大「自我」的人能夠有效應付各種有威脅的環境狀況,對本能衝動能夠控制並能夠提供有益的釋放,並對所知的價值和標準進行考慮。對於這樣的人,焦慮起一種有用的信號作用,它表示某中需求 ---環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於是作出行動,焦慮在達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

然而對於多數人來說,這一過程並不總是這樣順利工作的。多數人至少需要暫時的防禦來抵擋焦慮以解決困難的經歷。我們並不總是能夠很理智的對待自己,不能以現實的方式對待生活。當我們採取不現實的方法來對待環境,衝動或良心時,就是在運用防禦機制。

根據精神分析理論,自我應用防禦機制來保護個體不受焦慮侵襲,對防禦機制的運用表明自我的減弱---這一狀態可能是輕微的,暫時的,也可能是嚴重的,持續的。防禦機制是對實際狀況的歪曲,而且是無意識進行的,如果長期運用,個體的功能會嚴重受到影響;當情況惡化時需要建立更極端的防禦,因為逃避了真實的應對。總之,運用一些防禦機制是常見的,如果他們成為對不愉快的內部或外部的典型反映,則可能會傷害有效的功能?

常常提到的防禦機制有:壓抑,反向形成,取消,投射,合理化,否認,認同,轉移,固結,回歸。

1、壓抑是最基本的防禦機制,自我將它不能接受的東西排除出意識之外。不愉快或不合要求的衝動,思想,情感,或記憶,被留或投入無意識之中,因為他們可能會引起焦慮。自我必須運用能量阻止這些材料進入意識水平。

2、反向形成指在意識中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思想或情感轉變為相反的東西。恨轉變為愛,怨恨轉變為熱情,性要求轉換為「純潔」的關心,等等。但是,最初的衝動,思想,情感,並未失去,它只是一相反的表達在意識中隱藏起來。反向形成可以通過相反情感的表達強度察覺出來。例如,防禦的個體對他人表現出比一般情況過多的愛,熱情和關心,使得接受者感到不安和有落入圈套的感覺。

3、取消是自我重新構件以前的行動使它產生較少焦慮的努力,如果一個行為或其後果不能被接受,軟弱的自我會以幻想它消失和使情況安定來取消這一行動,因而讓這一行動不軌造成過多的不快。在取消過程中事實回受到嚴重的扭曲,當事人在意識水平上也許真的相信他從未以不可接受的方式作過什麼事。

4、投射指把自己的無法接受的特點給以別人來消除自己的這一特點的努力。好像一個人在說「這不是我的情感,思維或衝動,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的!」進行投射的人會認為其他無辜的人恨他,希望他受到傷害,想要利用他,認為別人是罪惡的,敵意的,等等,而實際上正是他有著這些情感或思想。

5、合理化指對不合理的,不能接受的行為給以合理解釋,讓非理智的東西對自己或他人顯得理智。如果個體作出了以後感到後悔的衝動的事情,他可能不接受自己作出了衝動的行為這一解釋,於是對這一行為找出「好的理由」。合理化還用以解釋奮鬥目標的失敗。例如說「我沒有認真去做」,或在做事前做事後裝成很隨便的樣子,這是個體免遭由於未成功和喪失自尊產生的焦慮。

6、否認指自我不能直接處理目前的環境中的威脅現實,因而不承認這一情況的真實性。環境中的某些情況太不愉快讓人無法面對;否認這一現實的存在可以消除焦慮,至少暫時地消除。伴隨否認得的還有可能對現實的幻想。例如,某人會否認他愛的人死去的這一事實,用保存去世的人的物品或把屋子保留成去世人生前是的樣子來使幻想存在。在另外的情況中,已婚夫婦可能回無意識的排斥婚姻不和的跡象,仍然表現出關係很好很幸福的樣子。

7、認同是對他人特點的接受。它可以達到消除對更強大的人恐懼的目的。如果是為了這個目的它可以被成為認同侵犯者。例如,為了消除俄狄普斯情結產生的閹割恐懼,男孩通常會認同父親。還有「丟失物體認同」,這是企圖重新得到或恢復失去喜愛的物體或人。這也許就是小女孩對她所排斥的母親人體能夠以解決伊萊莎情結的基礎。有些人還會表現出離開或死去親人或自己渴望的人的特點,無意識地企圖在自己身上使親人愛人重新出現或得到。與其他防禦機制一樣,認同可以是個體消除威脅和不安,不用直接面對它們。

8、轉移是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滿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動中,因為最直接最滿意的出口可能不存在或可能被禁止的。通常我們都是不能直接釋放最基本的性和攻能量的。然而,如果不給以出口,會出現無法忍受的挫折感。轉移可以將最直接的滿足形式轉換成某種替代的滿足形式。個體對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不能佔有或攻擊通常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身上,或用其他方式來使用這一能量。如果轉移的結果是做出了讓社會接受的,有益的活動,就稱為升華。弗洛伊德認為文明的進展來源與升華,在升華中原始的,本能驅力被導向建設性的,創造性的活動中。

9、固結和回歸是有關聯的防禦機制。在心理性發展中,個體可能會或多或少地固結在不同的階段上。過多的挫折(也許因為過少的滿足)或對發展下一步驟過多的焦慮(也許因為過於受寵)回導致兒童的自我按兵不動來保護自己,導致個性發展的障礙。以後,當遇到某種不愉快的體驗時,個體很可能不會有效地處理;作為對不適情境的防禦,個體將回歸,即回到有前一發展階段特點的行為上,由於固結,對不斷增長的複雜性和挫折的足夠的處理方式得不到發展;當個體面對困難的現實時,傾向與回到他所知道的唯一應對方式R桓齟竽瀉⒃諉娑岳亞榫笆笨贍芑夭歡纖筆種富蠆卦諑杪樅棺雍竺妗R晃荒昵岬男履?

當見到婚姻不和的第一個跡象時就會跑回父母家中尋求安全。一位開始一個的,困難的工作的男人也許會生病,要求呆在家中受到妻子的照顧,回歸的一個較輕微的情況(與口唇階段的固結有關)是處於壓力下時咬指甲。

多數防禦機制對人類活動有消極影響。我們必須學會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弱點和局限性。我們應該積極的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建立強大的「自我」。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嬰兒在出生時從母體中分離是人類所體驗到的最大的焦慮。弗洛伊德把這種體驗稱為出生創傷,因為這時的嬰兒從一個非常安全與滿足的環境突然跨入一個對需要的滿足很少能預知的環境。所以,弗洛伊德認為,由於出生而產生的分離感是一切後來出現的焦慮情感的基礎。

焦慮的功能是對我們發出警告,如果我們繼續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就會碰到危險。既然焦慮是令人不快的,那麼我們就必須去降低焦慮,即我們將努力去消除那些引起焦慮的思想或行動。弗洛伊德區分出三種類型的焦慮:現實性焦慮,是由環境中真實地、客觀的危險來源產生的,同時也是最容易降低的焦慮,因為只要某些必要的行動就可以從客觀上解決焦慮,例如離開一幢著火的建築物。精神症性焦慮,是擔心本我的衝動會戰勝自我,並引起個人去做某些會使他或她遭受懲罰的事情的一種恐懼。也許強姦就是一個例證。通常這種恐懼會轉變成野獸般的恐懼。道德性焦慮,是害怕個人可能會做違背超我的事情,從而體驗到內疚。例如,如果一個人已經懂得成功是件好事,那麼失敗就會使它產生道德上的焦慮。因而,焦慮通過促使我們避免環境中使人感到威脅的經驗,抑制本我的衝動,根據內化了的價值觀行動這三種方式來控制我們的行為。

顯然,自我具有的最重要的職能是避免和降低焦慮。除了反精神宣洩外,還有其他幾種方法可供自我在與焦慮作鬥爭是使用。這些方法統稱為自我防禦機制。

焦慮的意思

形容遇到棘手的事,緊張、惴惴不安。  

防治措施

對焦慮症患者的治療,首先是心理治療。以同情的心情去關心體貼患者,協助其消除病因,對病因有正確的認識,解決具體困難,並對疾病的性質加以科學的解釋,並配合給以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如利眠寧10~20mg或安定2.5~7.5mg每日3次口服。有人報道心得安10 ~3 0mg,每日3次口服有一定療效。胰島素低血糖療法有鎮靜作用,當焦慮癥狀與憂鬱癥狀同時存在時,三環類抗憂鬱葯可與利眠寧類葯合并應用。

焦慮症是焦慮神經症的簡稱,是一種功能性或心理障礙。身體各系統並無疾病,也沒有任何危險性,不會危及生命。如何自我防治焦慮症呢?

(1)應充分認識到焦慮症不是器質性疾病,對人的生命沒有直接威脅,因此病人不應有任何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

(2)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應堅信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經過適當的治療,此病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3)在醫生的指導下學會調節情緒和自我控制,如心理鬆弛,轉移注意力、排除雜念,以達到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的境界。

(4)學會正確處理各種應急事件的方法,增強心理防禦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心情豁達開朗。

(5)在可能的情況下爭取家屬、同事、組織上的關照、支持,解決好可引起焦慮的具體問題。

(6) 適應用抗焦慮葯,如安定10mg,每晚口服1次;多慮平25mg,每日2次口服;或氯丙咪嗪25mg ,每日2次口服。

(7)生物反饋治療,也有較好的效果。

(8)CES治療:1980年開始應用於美國,經過近30年發展逐漸成熟完善,成為非藥物治療焦慮症的有效手段。

1.明確診斷。許多身心疾病可呈現焦慮癥狀,因此治療前必須作好檢查和進行必要的心理測定工作,排除繼發性焦慮反應的各種原因。明確診斷,是本病合理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的先決條件。其實,焦慮是一種正常人常見的情緒反應,事出有因的焦慮情緒,不能視為疾病。許多病人患病後出現疾病心理反應,亦可以呈現嚴重焦慮情緒,必須正確識別,加以排除。

2.藥物治療。抗焦慮劑為首選藥物。常用藥物為舒樂安定、佳靜安定和氯硝基安定等。但是,本病使用精神性藥物,其劑量和服藥方式很有講究,必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服用。

3物理治療。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是一種與傳統藥物治療、電抽搐治療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是通過低強度微量電流刺激大腦,改變患者大腦異常的腦電波,促使大腦分泌一系列與焦慮、抑鬱、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聯繫的神經遞質和激素,以此實現對這些疾病的治療。

4.焦慮症是一種神經症類型,在診治過程中必須重視心理治療,作好心理轉化工作,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簡單的對症服藥治療效果不好,這一點務必注意。到藥店買葯治療與在門診醫生指導下治療,兩者的效果和心理影響是不同的。  

如何應對過度焦慮

【增強個人調適情緒能力】

一般而言,精神官能症本身雖不會致命,但疾病帶來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卻不容忽視。

所謂【預防重於治療】,規律的生活、充分的營養和適當的運動,絕對是增強個人調適負面情緒最基本的方法。

在睡眠方面,焦慮造成緊張不適,無法放鬆,而在這種情形下更會睡不著,然後更加焦慮…,形成惡性循環,這時一個正確的安眠觀念及原則就相當重要。

例如:

1、勿努力嘗試入睡:擔心睡不好或是認真地去睡覺,只會用腦過度,使自己更難入睡,所以您所要做的只有放鬆自己,等待睡眠自然的發生。

2、減少躺在床上的時間:睡得多而淺,不如睡得少而實在,因此如果您有睡眠的困擾,請勿在床上逗留過久。

3、床是睡覺的地方:請不要在床上看書報雜誌、抽煙或看電視,更不要在床上想事情。睡眠需要培養氣氛,因此請不要在睡前的兩三個小時內從事耗費腦力的活動,或者念念不忘白天繁瑣的工作。

4、不要在睡眠上花費太多心思:放棄諸如{一旦今天沒睡好,就會使明天某些事情更灰暗}的念頭。

5、晚間避免飲用咖啡、酒或吸煙:具中樞興奮性的飲料會造成入睡困難。嚴重失眠時午餐後就要避免使用興奮性飲料,酒精雖然會協助入睡,但是睡眠會變得片斷或易受干擾,所以請不要用酒精來助眠。

6、適時運動或泡熱水澡:失眠患者在睡前五到六小時運動二十分鐘,或者睡前二到三小時泡熱水三十分鐘,均有助於延長熟睡的時間,入睡時蓋被子保持熟睡時的體溫可能也有幫助。

 【藥物與心理治療,改善癥狀】

此外,精神科醫師的藥物治療是可以比喻為體操教練訓練體操選手,如果要有好的效果就需要彼此合作。例如,睡眠日記、癥狀評估、調葯反應…,都需要像「分解動作」一樣慢慢矯正。

偏偏精神官能症的病患性格上大多「求完美」、「快節奏」而無法做到,所以很多會有「逛醫生」(doctor -shopping)的現象。

臨床醫師在給予藥物控制癥狀的同時,應再加上支持性的心理治療(鼓勵傾訴、主動傾聽、衛教解釋、化解不安、給予信心…),強調「醫病關係」可以加強藥物的療效,大多數的患者就可以逐漸改善。  

自我治療

對於焦慮性神經症的治療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當然也可以適當配合藥物進行綜合治療。患者不妨按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自我治療:

1.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癒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一些對自己沒有自信心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

因此,作為一個神經性焦慮症的患者,你必須首先自信,減少自卑感。應該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恢復自信,也就是最終驅逐焦慮。

2.自我鬆弛 也就是從緊張情緒中解脫出來。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況下,去想像種種可能的危險情景,讓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現。並重複出現,你慢慢便會想到任何危險情景或整個過程都不再體驗到焦慮。此時便算終止。

3.自我反省 有些神經性焦慮是由於患者對某些情緒體驗或慾望進行壓抑,壓抑到無意中去了,但它並沒有消失,仍潛伏於無意識中,因此便產生了病症。發病時你只知道痛苦焦慮,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種情況下,你必須進行自我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訴說出來。必要時可以發泄,發泄後癥狀一般可消失。

4.自我刺激 焦慮性神經症患者發病後,腦中總是胡思亂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異常。此時,患者可採用自我刺激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亂想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書讀,或從事緊張的體力勞動,忘卻痛苦的事情。這樣就可以防止胡思亂想再產生其他病症,同時也可增強你的適應能力。

5.自我催眠 焦慮症患者大多數有睡眠障礙,很難入睡或突然從夢中驚醒,此時你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數數,或用手舉書本讀等促使自己入睡。

在自我採取以上方法的同時,還必須使用抗焦慮葯。常用的有安定、利眠寧等,可以口服也可以肌肉或靜脈注射。如果焦慮伴有抑鬱,服用多慮平、阿米替林等三環類抗抑鬱葯有良好效果。

焦慮性神經症患者,如果能夠嚴格遵照醫囑,並進行密切配合性的自我治療,不長時間一定能擺脫焦慮。

下面的一些建議或許可以幫助你紓解緊張、克服焦慮,你可以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焦慮性適應障礙 下一个: 焦痂性燒傷>>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