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


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為組織細胞增生症Ⅰ型。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是小兒多發的一種單克隆起源的樹突狀細胞增生性疾病,臨床表現多樣,病變可為局灶性或播散性,是一組發病緩急、臨床癥狀和病變範圍差異很大的綜合征。迄今為止,病因尚未明了。隨著化療方法的進步,近年來此病的預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本病發病率低,嬰兒和兒童是主要的發病人群, 男性患者居多,也見於成人甚至老人。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明了。可能的病因學包括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和腫瘤等學說。有人認為是反應性疾病,而非真性腫瘤;也有人認為本病是免疫系統異常所致,但通過PCNA免疫組化染色可見較多的陽性細胞,且病變中常見核分裂象故認為是增生性疾病,可能為腫瘤性增生。一般認為,LCH無遺傳傾向。目前多認為本病是一種免疫性疾病。關於LCH病變的性質仍是爭論的熱點問題,儘管有少數病例最終發展為惡性腫瘤,但多數研究認為它是一種免疫性疾病。目前尚無研究證實細菌、真菌感染與LCH的相關性。病毒曾經被疑為LCH的病因,有人提出LCH可能是感染人類皰疹病毒-6(HHV-6)和人類巨細胞病毒(HCMV)所致,但至今尚缺乏有力證據。HHV-8感染在LCH發病中所佔的位置也尚未被確定。總之LCH的超微結構研究未發現病毒顆粒或病毒特異細胞產物。

Basset 等首次在本症患者的病變組織中發現 Birbeck 顆粒,並經多種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查,進一步證實了此種細胞的特異性非常接近正常的 LC,由此確立了本症是由於 LC 異常增生的結果。

(二)發病機制

Langerhans細胞中等大小,直徑15~24mm。胞漿較豐富,邊界較清楚,淡嗜酸性。核稍圓,有凹陷、摺疊、扭曲或分葉。核仁小,單個。核膜薄,染色質細。早期病變以Langerhans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為主;陳舊性病變泡沫狀巨噬細胞和多核巨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晚期病變則有明顯纖維化,Langerhans細胞減少,但仍可見巨噬細胞和其他細胞成分。

Letterer-Siwe病:主要病變為全身性Langerhans細胞增生。有些增生的細胞可吞噬含鐵血黃素,有少數吞噬紅細胞,後期可吞噬脂類,故胞漿呈空泡狀。同時可有少量嗜酸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多核巨細胞。鏡下可見皮膚表皮萎縮,過度角化,真皮表層有大量Langerhans細胞浸潤。淋巴結、肝和脾均明顯腫大,切面可有出血和壞死區。淋巴竇、肝竇和脾紅髓內Langerhans細胞大量增生呈瀰漫性浸潤,並可逐漸浸潤鄰近組織。骨組織中有局限性的暗紅色或灰紅色腫塊,骨組織破壞,再生不明顯。X線檢查見骨質缺損。骨髓腔內可有大量成片的Langerhans細胞增生,胞漿內常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質。增生的Langerhans細胞在肺組織內浸潤形成結節狀病灶,類似粟粒性結核,以後可引起肺纖維化和肺氣腫。

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病變分布廣泛,以骨組織最為突出,骨組織被大量增生的Langerhans細胞和肉芽組織破壞。增生的組織侵犯壓迫垂體後葉和下丘腦可引起尿崩症。鏡下見骨髓腔內Langerhans細胞增生,胞漿豐富,內含大量脂質,主要為膽固醇及膽固醇酯,呈泡沫狀。其間有多數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常有多數多核巨細胞。病灶周圍纖維組織逐漸增生,形成慢性炎性肉芽腫。病灶中央可發生壞死,有時可有出血及膽固醇結晶沉積,最後病灶纖維化形成疤痕。有些病人骨組織病灶內同時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胸浸潤,稱為多發性嗜酸性肉芽腫。本病的病變呈進行性,原有病灶纖維化後,又可出現新的病灶,病程較長。

嗜酸性肉芽種:主要病變為骨組織內大量Langerhans細胞增生,細胞分化成熟,無明顯異型性。其間並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和多數淋巴細胞、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多核巨細胞,形態與炎性肉芽腫相似,故稱之為嗜酸性肉芽腫。以後嗜酸性粒細胞逐漸減少,纖維組織增生,並出現大量吞噬脂類的泡沫細胞。最後大量纖維組織增生,病灶纖維化。骨組織內的病灶形成結節狀腫塊,呈灰紅或灰黃色,部分可有出血,質軟易碎,骨小梁被破壞,骨組織吸收,周圍可有反應性新骨形成。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的癥狀

臨床表現:

差異大,可呈局灶性或全身性變化,起病可急可緩,病程可短至數周或長達數年,各亞型有相對特殊的臨床表現,但可出現過度型或重疊性表現。

一.勒-雷綜合征(Letterer-Siwe):最嚴重、也最多見,多於1歲以內發病,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3歲以上的兒童中很少見。起病急而重,主要引起皮膚、內臟器官損害。

1.發熱:表現為發熱,熱型不規則,以周期性或持續性高熱多見,偶見稽留熱。

2.皮疹:較特殊,主要分布於軀幹、頸部、頭皮和髮際,四肢少見。初起為淡紅色斑丘疹,直徑1~3mm,繼而呈出血性或濕疹樣、皮脂溢出樣皮疹,以後皮疹表面結痂、脫屑、脫痂後留有白斑或色素沉著。各期皮疹可同時存在,常成批發生,一批消退,一批又起,手觸摸時有粗糙感。

3.肝脾:出疹同時伴肝、脾增大,疹退熱降,肝、脾亦縮小。重症患兒可出現肝功能紊亂伴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因子合成減少,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4.肺部:常有輕咳,伴有呼吸道感染時,癥狀急劇加重,極易發生肺炎,出現喘憋和發紺,但肺部體征多不明顯,因系肺間質性病變,可並發氣胸和皮下氣腫。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5. 皮膚損傷可成為微生物入侵的門戶,導致膿毒血症. 口腔可出現乳牙鬆動,舌組織被侵犯時形成巨舌,頸部淋巴結腫大,常見耳溢膿,淋巴腺病。

6.厭食、營養不良、腹瀉和進行性貧血。也可同時有溶骨性骨骼病變,但與其他2型相比,相對較少。若不治療常於6個月內死亡。

二.韓-薛-柯綜合征(Hand-Schüller-Christian):多發生於3~4歲小兒,本型病程遷延、病變新舊交替,最終多數病人恢復健康。病變為骨損害伴中度其他器官侵犯。

1.顱骨損害:初起呈腫塊狀凸起,硬,有輕度壓痛。當病變蝕穿顱骨外板後、腫物變軟、觸之有波動感,常可觸及顱骨邊緣,壓痛不明顯,以後腫塊逐漸吸收、局部下凹,缺損大者可觸及腦,並隨脈搏跳動。

2.眼球突出:多為單側,為眶骨破壞所致。

3.尿崩症:約50%的病人由垂體或下丘腦受累所致導致尿崩症。

顱骨缺損、突眼、尿崩症是此型的三大特徵。這三大特徵可先後出現或在病程中只見其中之一或二。同時有三大特徵稱為Hand-Schüller-Christian三聯症。

4.皮疹:呈孤立、稀疏的黃色丘疹,好發於頭皮和耳道。似半個小米粒或黃豆狀,突出在皮膚表面,若以玻片壓於其上,可見皮疹中央發黃。其後皮疹開始消退變軟、變淺,慢慢吸收。

5.口腔癥狀:牙齦齒槽腫脹、發炎、呈現紅色鬆軟和增生狀,可出現牙鬆動或過早脫落。

6.上呼吸道感染,肺部受累重者可見氣喘和發紺。

7.此外病人常有低熱,輕度淋巴結腫大和肝、脾增大,貧血,中耳炎,乳突炎.

三.骨嗜酸細胞肉芽腫 :為單純骨損害型,一般不累及皮膚或內臟。是本症中預後最好的一型,多發於4~7歲小兒,也可見於其他年齡,男性多於女性。患者除骨骼病變外多無其他癥狀或僅有低熱。

1.骨骼病變:任何骨骼均可受累,在兒童則多見 於顱骨、脊柱、肋骨和骨盆骨。在皮膚、肺、肝或胃中也可見相似病變。病灶多為單發,亦可多發,呈膨脹性,破壞骨質。不少患兒是在偶然情況下或出現病理性骨折時發現。如病變破壞骨組織可引起疼痛。

2.脊椎病變:發生椎弓破壞者,常伴神經壓迫癥狀,如肢體麻木、疼痛、無力、癱瘓,甚至大小便失禁成為疾病的主訴而就醫。

3.口腔病變:常侵犯頜骨及牙齦,以下頜骨最多見,患者常因牙齦腫脹、潰瘍頜骨腫大、疼痛及牙鬆動而就診。檢查牙齦呈為黃色腫脹但無膿,質地鬆軟,觸之易出血,齦緣可呈蟲蝕樣破壞,齦乳頭糜爛消失,以頜骨中心為主或以牙槽骨破壞為主。

診斷:

發熱、貧血、肝脾腫大、耳流膿伴典型皮疹時,要考慮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Ⅰ型。突眼、尿崩症、顱骨缺損是Ⅱ型綜合征典型表現,應疑及本病。典型的骨X線變化可判斷骨嗜酸細胞肉芽腫。

皮疹印片或活檢、骨病變處的病理檢查見到典型的郎格罕細胞是診斷的依據。實驗室檢查S-100蛋白染色陽性,電鏡找到Birbeck顆粒支持本病的診斷。各種類型Langerhans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均可見Langerhans細胞的增生,伴有數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中性粒細胞、泡沫狀巨噬細胞、多核巨細胞和纖維母細胞。並有局限性纖維化。

1987年組織細胞協會寫作組提出了診斷LCH可信的三級標準。

1.初步診斷,僅依據病理檢查的光學顯微鏡所見。

2.明確診斷,根據光學顯微鏡所見加下述四項指標的二項或二項以上指標。①ATP 酶陽性 ②S-100 蛋白陽性 ③α-D-甘露糖酶陽性 ④花生凝集素

3.最終診斷,光鏡所見加電鏡下發現病變細胞內有 Birbeck 顆粒和/或 CD1a(OKT6)單抗染色陽性。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的診斷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的檢查化驗

1.血象 多無特徵性改變。一般以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為多見。網織紅細胞和白細胞可輕度升高,血小板減低,少數病例可有白細胞減低。

2.骨髓檢查 LCH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多正常,少數可有增生減低。骨髓內很少發現pLCs,因此骨髓細胞學檢查缺乏特異性,一般在血象異常時方作為常規檢查。

3.內臟功能檢查

肝功能 肝功能檢查包括SAST、SALT、鹼性磷酸酶和血膽紅素增高、血漿蛋白減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等。

腎功能 包括尿素氮、肌酐、尿滲透壓等,如有尿崩症癥狀還應檢測尿相對密度和限水試驗。

肺功能 如血氣分析出現明顯的低氧血症,則提示肺功能受損。肺功能不全常提示預後不良。

4.免疫檢查

常規免疫學檢查 多正常。T細胞亞群檢查T4、T8均可減少,可有淋巴細胞轉化功能降低,T淋巴細胞缺乏組胺受體。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增生的細胞呈CD1a抗原和S-100蛋白陽性反應,此外α-D-甘露糖酶、ATP酶和花生凝集酶也可呈陽性反應;

5.病理檢查.

病理活檢或皮疹印片 病理活檢見到典型的郎格罕細胞是診斷的依據。皮疹、淋巴結、骨病變處病灶局部穿刺物或刮出物均可行病理檢查,其特點為有分化較好的組織細胞增生,也可見到泡沫樣細胞、嗜酸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多核巨細胞。不同類型可有不同的細胞組成,嚴重者可致原有組織破壞,但無分化較差的惡性組織細胞。慢性病變中可有大量成片的Langerhans細胞增生,胞漿內常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質。有些病人骨組織病灶內同時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胸浸潤,稱為多發性嗜酸性肉芽腫。

電子顯微鏡檢查 病變組織內電鏡下見到Birbeck小體,對於Langerhans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的診斷有決定性的意義。電鏡下朗格漢斯細胞的胞漿電子密度較低,又稱明細胞。細胞核的核膜內陷形成卻痕,胞漿內可見特徵性的朗格漢斯顆粒,又稱Birbeck顆粒,呈桿狀,又界膜,顆粒長0.2~1μm,寬為40nm。表面有規律間隔的橫紋,或一端膨大呈網狀球拍。胞核不規則,呈扭曲狀。核仁明顯,多為1~3個。

6.X線檢查

骨骼X線檢查 X線顯示溶骨性破壞或穿鑿性破壞。扁平骨和長骨發生溶骨性骨質破壞,扁平骨病灶為蟲蝕樣至巨大缺損,形狀不規則,邊緣可呈鋸齒狀。顱骨巨大缺損可呈地圖樣。脊椎骨受壓則呈扁平椎,但椎間隙不狹窄。長骨多為囊狀缺損,單發或互相融合成分房狀,骨皮質變薄,無死骨形成,破壞明顯處可有層狀骨膜增生。上下頜骨破壞可致牙齒脫落。以上典型的骨X線變化提示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

肺部X線檢查 雙肺可有瀰漫的網狀或點網狀陰影,可見局限或顆粒狀陰影,需與粟粒樣結核相鑒別,嚴重病例可見肺氣腫或蜂窩狀肺囊腫、縱隔氣腫、氣胸或皮下氣腫。久病者可出現肺纖維化。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的鑒別診斷

1.與其他組織細胞增生症相鑒別

(1)竇性組織細胞增生症伴塊狀淋巴結腫大:常表現為雙側頸淋巴結無痛性腫大,其他部位腫大淋巴結及結外病變如皮膚、軟組織和骨損害可見於近半數患者。皮膚病變為黃色或黃色瘤樣,骨病變為溶骨性損害,因此臨床表現及X線表現均與LCH難以鑒別。SHML的組織學改變為組織細胞呈竇性增生,常與其他淋巴樣細胞和漿細胞相混,病變細胞無LC細胞典型的核凹陷特點,CD1a抗原陰性,電鏡下無Birbeck顆粒。

(2)嗜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以發熱、全血細胞減少及肝、脾腫大為特徵的臨床綜合征。自然病程短,預後差。高三醯甘油血症(>2.0nmol/L)、低纖維蛋白原血症和腦脊液中淋巴細胞增多為FHL的典型改變。患兒無皮疹、無骨骼浸潤,病灶中無嗜酸細胞浸潤可與LCH鑒別。但若缺乏陽性家族史,臨床上與VAHS難以鑒別。因此在診斷時應予以注意。 VAHS的臨床特點為全血細胞減少,骨髓中單核巨噬細胞增多,並有吞噬血細胞的現象。患兒多有高熱、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和凝血障礙。現認為VAHs除病毒感染外,還可繼發於細菌或真菌感染,感染因素去除後可自愈。

(3)惡性組織細胞病:多見於青壯年,以20~40歲者居多,男女發病為2-3:1。本病按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型。國內以急性型為多見。起病急驟,病勢兇險。發熱是最為突出的表現。90%以上病人以發熱為首發症狀。體溫可高達40°C以上。熱型以不規則熱為多。急性型早期即出現貧血,呈進行性加重。出血以皮膚瘀點或瘀斑為多見。其次為鼻衄、齒齦出血、粘膜血泡、尿血、嘔血或便血也可發生。此外,乏力、食慾減退、消瘦、衰弱也隨病情進展而顯著。 肝、脾、淋巴結腫大不一定同時發生。脾大比肝大更為常見。晚期病例,脾腫大可超過臍水平而達下腹。骨髓塗片中找到典型的異常組織細胞是確診的重要依據,可與LCH鑒別。

2.不同臨床表現的鑒別

(1)引起骨病變的疾病:臨床上骨髓炎、Ewing肉瘤、成骨肉瘤、骨巨細胞肉瘤等骨腫瘤以及神經母細胞瘤的骨轉移均可引起不規則骨破壞、硬化和骨膜反應,在診斷LCH時應注意與這些能引起骨病變的疾病相鑒別。

骨肉瘤:大的腫瘤疼痛發生較早且較劇烈,常有局部創傷史。骨端近關節處腫瘤大,硬度不一,有壓痛,局部溫度高,靜脈擴張,有時可摸出搏動,可有病理骨折。全身健康逐漸下降至衰竭,多數病人在一年內有肺部轉移。

(2)皮膚病:LCH的皮膚改變多樣,無特異性。

1.脂溢性皮炎:郎格罕細胞增生症的皮損有時表現似脂溢性皮炎,但嬰兒期脂溢性皮炎不會有全身癥狀和肝脾腫大。

2. 黃色瘤:郎格罕細胞增生症有黃色瘤表現時應與其他可能發生黃色瘤損害的疾病鑒別,後者可能有高脂蛋白血症及其他基礎疾病表現,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及骨損,必要時應做骨髓、組織病理等檢查。

(3)呼吸系統疾病:LCH的肺部表現常與粟粒性結核相混淆,應注意鑒別。

粟粒性結核:X線顯示肺內病灶細小如粟粒、等大而均勻地播散於兩肺。病變早期在肺泡內有滲出性炎症,繼而形成上皮樣細胞和巨細胞結核結節,乾酪樣壞死,融合成支氣管肺炎。如破裂則形成氣胸。

(4)淋巴網狀系統疾病: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者需與霍奇金病、急性白血病、慢性肉芽腫病、尼曼-匹克病等相鑒別。

患者常有家族史,多見兒童,父母多為近親結婚。可有皮膚肉芽腫,濕疹性皮炎,肝、脾大。在各受累器官中可見到含有色素脂類的組織細胞形成的肉芽腫。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的併發症

皮膚併發症:濕疹樣、皮脂溢出樣皮疹, 可留有白斑或色素沉著;

肺部併發症:肺部廣泛浸潤,常並發呼吸道感染,極易發生肺炎,並發氣胸和皮下氣腫,呼吸衰竭;

骨骼併發症:出現病理性骨折,兒童可影響到骨骼生長發育而出現生長發育遲滯。

神經系統併發症:發生椎弓破壞者,常伴神經壓迫癥狀,如肢體麻木、疼痛、無力、癱瘓,甚至大小便失禁; 腦下垂體受侵犯約佔 15%左右,可出現尿崩,生長障礙,但不一定有蝶鞍破壞。中樞神經系統的浸潤雖較少見,但也可見腦積水、顱神經麻痹、僵直、痙攣、智力障礙等。

消化系統併發症:可並發消化道潰瘍;肝、脾、淋巴結增大、 腹瀉、膽道閉鎖及上腔靜脈綜合征;

其他:耳流膿、營養不良、貧血等。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病因和機理尚未明確,重點積極防治感染性疾病。避免接觸有害因素,大力開展防治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小兒如有不明原因的發熱發疹,骨骼損害等表現應及早就診。平常要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增強機體抵抗力。

小兒郎格罕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根據病變廣泛程度、病情進展速度和發病時的年齡,採取不同的方法。

1.局限病灶手術治療 病變局限的骨嗜酸性肉芽腫應採取手術刮除或切除。比較小的病灶應用局部氫化可的松注射亦可取得與手術刮除同樣的效果。年齡5歲以下尤其3歲以下的易複發或由Ⅰ型發展成Ⅱ型或Ⅲ型,故手術後應進行化療6個月。年齡大於5歲者術後也應密切觀察。

2.放射治療適用於孤立的骨骼病變,尤以手術刮除有困難的部位如:眼眶周圍、頜骨、乳突或負重後易發生骨折和神經損傷的脊椎等部位,以及早期的垂體病變。一般照射量為4~6Gy(400~600cGy)。照射後3~4個月骨骼缺損即可恢復。一般認為尿崩症出現時間較久(如6個月以上),放射治療大多無效。皮膚病變對放療亦不敏感。

低危患兒>2歲,伴單一系統疾病,或一個部位骨質或多部位骨質損害,常給予局部治療,不需全身性治療。低危患者>2歲伴多系統疾病,但未侵犯血液系統,肝,肺或脾,可給予化療,常有持續的療效。

3.藥物治療 腎上腺皮質激素為首選藥物,且多葯聯合治療並不比採用單一藥物效果好,但對多臟器受累病人應採用聯合化療。常用藥物:

(1)腎上腺皮質激素:潑尼松(強的松)45~60mg/(m2.d)或地塞米松8~10mg/(m2.d)口服,分~4次,6周後減至半量,再用4周,然後逐漸減量,總療程12周。危重病人可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250~300mg/m2。急性癥狀消失後改為口服,此類藥物對全身癥狀如發熱、皮疹和貧血等效果較好。

(2)硫酸長春碱:每次mg/m2,1周1次。或長春新碱每次mg/m2,1周1次,靜脈注射,連用4~6周,以後改為每月1次或停8~12周後,再給4~6周,並與潑尼松(強的松)合用。若應用上述藥物4~6周後效果不明顯,可加用依託泊苷(足葉乙甙,Vpl6)100/(m2.d),靜滴,1次/d,用3~5天,每月1個療程。亦可採用巰嘌呤(6-MP)或硫鳥嘌呤(6-TG)每天60~75mg/m2口服。甲氨蝶呤(MTX)每次~20mg/m2,每周1次口服或靜脈注射。多臟器病變化療時間一般不短於1年。若於用藥後很快退熱,精神食慾好轉,1~2周後皮疹消退,肝、脾縮小,肺部癥狀減輕說明對治療敏感,但骨骼X線改變常需數月方可恢復,肺部病變消退較慢。有些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可有反覆或發生新的病狀,則應改換其他藥物,如環磷醯胺10mg/(kg.d),連續3天,每3周1次。

(3)近年來主張用足葉乙甙(VP16) 150mg/m2 靜脈滴注,或 300mg/m2 口服,連用三天,每 3~4 周一個療程共 6 個月。其毒副作用較小, 療效也較好。

(4)其他常用化療藥物::長春花碱 (Vinblastin) 5~6.5mg/ (m2w) 靜脈注射;甲氨喋呤(MTX)30mg/m2,每周 1~2 次; 6-巰基嘌呤(6-MP)2.5mg/(kgd);環磷醯胺 2.5~5mg/(kgd)等。

4.免疫治療 胸腺素或胸腺肽,每次~5mg靜脈或肌內注射,連用2~3個月,可與化療聯合使用,增加療效。近年來開始試用 α-干擾素(α-Interferon)和環胞菌素 A(cyclosporin A)對調節免疫功能, 減少化療的遠期副作用有較好的效果。

5.支持治療 重型患者應住院並予最大劑量抗生素,保持氣道通暢,營養支持(包括高能營養),血製品,皮膚護理,理療以及必要的醫護關懷.

6.對症治療 包括用磺胺甲噁唑(SMZ)預防卡肺豬囊尾蚴病及積極控制感染,特別是中耳炎。如合并呼吸道感染導致呼吸衰竭,應及時給氧並需監護。對尿崩症患者應給加壓素(垂體後葉激素)治療。皮膚和牙齦損害.施行清創術,甚至可切除嚴重受損的牙齦組織,以限制口腔病變.頭皮脂溢性樣皮炎可使用含硒質洗髮液(每周2次).若洗髮液無效,可局部少量使用皮質類固醇藥劑。繼發侏儒的患兒可試用生長激素。此外預防出血、糾正貧血亦很重要。

(二)預後

預後決定於發病年齡,受累器官的數目和有無臟器功能衰竭。受累器官少的、即使年齡較小亦有自然痊癒的可能,尤其是單純皮膚浸潤,對化療反應好的預後亦佳。治療緩解後亦有複發的病例,甚至數年後還可複發。年齡小於2歲、大於4個器官受累、伴有器官功能不全者,如不治療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

Letterer-Siwe病:預後與發病年齡有關,小於2歲者病變進展很快,如無有效治療常在數周或數月內由於嚴重貧血和全血細胞減少,並發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病變廣泛而嚴重者預後與Letterer-Siwe病相似,但一般預後較好,約半數可自動消退。小兒患者伴有貧血、血小板減少者預後較差,成年人預後較好。

嗜酸性肉芽種:本病多數預後良好,病變可自行消退或經治療後消退。

參看

  • 兒科疾病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小兒類白血病反應 下一个: 小兒藍尿布綜合征>>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