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增高


中性粒細胞增高常見於細菌感染。

中性粒細胞增高的原因

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布數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的數量約佔白細胞總數的55%一70%。中性粒細胞屬多形核白細胞的一種,由於其數量在粒細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將多形核白細胞指中性粒細胞。該細胞內含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顆粒中含有髓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過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細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強吞噬作用的巨噬細胞中也極少或完全沒有這種酶。在細胞化學上,一般將這種髓過氧化物酶作為中性粒細胞的標誌。中性粒細胞具有很強的趨化作用。所謂趨化作用,就是細胞向著某一化學物質刺激的方向移動。對中性粒細胞起趨化作用的物質,稱為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粗細胞膜上有趨化因子受體,受體與趨化因子結合,激活胞膜上的鈣泵,細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細胞移向產生趨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細胞的片足與產生趨化因子的異物接觸後,接觸處周圍的胞質形成隆起即偽足,接觸部位的細胞膜下凹,將異物包圍,形成含有異物的吞噬體或吞噬泡。中性粒細胞膜表面有IgGFc受體和補體C3受體,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異物裹有抗體和補體時,與中性粒細胞膜上的相應受體結合,而加強了細胞對它的吞噬作用,稱為調理作用。

細胞隨著吞噬作用的開始,導致細胞膜紊亂而引起呼吸爆發,細胞耗氧量增加,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細胞毒性效應分子,對寄生蟲具有殺傷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則可產生更多的過氧代謝陰離子,殺死胞外寄生蟲。中性粒細胞在殺死吞噬的細菌等異物後,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細胞稱為膿細胞。

中性粒細胞受細菌產物、抗原抗體複合物等作用時,細胞的顆粒內容物向細胞外釋放。釋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腎小球基膜、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以及血漿中的補體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產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細跑趨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釋放的物質中,還有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粒細胞不動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纖維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成令忠,1993)。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外,中性粒細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應並參與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免疫病理損害。抗體直接作用於組織或細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細胞通過其Fc受體與靶細胞表面的IgGFc段結合,發揮ADCC作用,從而導致細胞毒型變態反應損害;當抗原抗體比例適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複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積於毛細血管壁,激活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至局部。中性粒細胞通過Fc受體和C3b受體與免疫複合物結合并吞噬之。吞噬過程中脫顆粒,釋放出一系列溶酶體酶類,造成血管和周圍組織的損傷;在IgE介導的速髮型變態反應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細胞的聚集,說明中性粒細胞也參與了速髮型變態反應導致的病理損害。

中性粒細胞增高的診斷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偏高(8.5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67.9%) 血常規白細胞增高(12.50*10^9/L)

中性粒細胞增高的鑒別診斷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細胞超過正常值( 正常人不超過450/微升或占白細胞總數的 7%以下 )的病症。嗜酸性粒細胞描述:細胞質內含深紅色大型顆粒。細胞核的形狀與嗜中性白細胞相似,通常有2-3葉,約佔白細胞總數的4%,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2%-4%,即100-350個細胞/μ1。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目有明顯的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減少,午夜時細胞數增多。這種細胞數的周期性變化是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的。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臨床上表現變化多樣,主要臨床類型有化膿性腦膜腦炎、敗血症和圍生期感染,導致流產或新生兒李司忒菌病。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腦膜腦炎患者腦脊液檢查顯示蛋白含量升高,糖下降不太明顯,僅半數人腦脊液糖低於2mmol/l,白細胞數常增多,範圍波動在(50~1000)×106/l。白細胞分類以多核細胞增加為主。由於李司忒菌病在臨床上很難與其它細菌感染相區別,確診有賴於細菌培養。如能分離出病原菌則可確診。但本菌易與鏈球菌和棒狀桿菌相混淆,因此當有不明原因的感染病人,感染標本中分離到類白喉桿菌或非致病菌時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

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血循環池中性多形核細胞(PMN)絕對值<1.5×109 /L(兒童期),或<1.0×109 /L(嬰兒期)時所出現的一組綜合征。一般當pmN<1×109 /L時機體易感性增高;PMN<0.5×109 /L易患嚴重感染性疾病,稱粒細胞缺乏症;PMN<0.1×109 /L則可導致致死性感染。按其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獲得性兩類,前者多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後者多為藥物、理化因素及感染所誘發,小兒所見病例多屬此類。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偏高(8.5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67.9%) 血常規白細胞增高(12.50*10^9/L)

中性粒細胞增高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注意飲食衛生及加強肉類、蛋類食物管理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加強對群眾的飲食衛生宣教,加強對炊事員、食堂與飲食店管理人員的衛生教育,提高其衛生知識。不進食患病家畜、家禽的肉類及內臟。所有肉類、動物的內臟和蛋類均必須經充分煮熟後才可食用。搞好食堂、飲食店的衛生,所有炊具、食具必須經常清洗、消毒,生熟食物要分開容器,製作時要分刀、分板。加強食品衛生管理,對牲畜的屠宰過程要遵守衛生操作,應避免腸道細菌污染肉類,對肉類要進行衛生檢查,合格者才可供市場銷售。當動物患病死亡時,禁止進行屠宰、銷售和食用。對屠宰場、肉類市場、肉類和蛋乳製品加工、運輸、貯存過程要注意清潔、消毒。撲滅鼠類、蒼蠅、蟑螂等,以防食物被病原菌污染。注意水源保護,加強飲水管理和消毒工作。飼養的家畜、家禽應注意避免沙門菌感染。飼養的地方要符合衛生要求,飼料不受沙門菌污染。運輸過程要力求快捷,並使其免受勞累,以減少互相傳染的機會。屠宰場要注意清潔衛生,避免把動物長期集中在屠宰場內,以防感染在動物中蔓延。應防止患者或慢性帶菌者在人群中散布沙門菌。急性期患者應隔離治療。恢復期帶菌者或慢性帶菌者不應從事食物處理工作,並應嚴格遵守個人衛生。可用抗菌藥物治療慢性帶菌者,使其終止帶菌狀態。作主動免疫預防用的口服活菌苗,現正在研製,已進行了動物試驗,初步認為是安全、有效的。將來能否用於人類的沙門菌感染預防,則有待作進一步研究。

參看

  • 成人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 幼年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 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
  • 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
  • 炎症性腹主動脈瘤
  • 老年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 炎症性腸道疾病及其伴發的葡萄膜炎
  • 熱帶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
  • 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
  • 急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
  • 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
  • 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
  • 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 嗜鹼性粒細胞增多症
  •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
  •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 炎症後黑變病
  • 炎症後彈力纖維松解伴皮膚鬆弛
  • 老年人炎症性腸病
  • 小兒炎症性腸病
  • 小兒變應性亞敗血症綜合征
  • 兒童胰腺功能不全並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綜合征
  • 其它癥狀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中指半月甲呈粉紅色 下一个: 中心性鈣化>>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