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麻醉科 副主任醫師 李亞光

  1、手術麻醉前與病人缺乏溝通,沒能很好的安慰病人,消除其緊張情緒,做到讓病人知情配合;

  2、 簽字不及時或等病人送到手術室門口了再直接簽字;、麻醉前訪視不看輔檢結果。

  3、 不喜歡跟病人交流,遇到比較“煩”的病人乾脆使用鎮靜劑算了。

  4、飽胃病人未處理即倉促麻醉。

  5、手術過程中擅自離開工作崗位去抽菸、喝水、聊天等,特別是椎管內或神經阻滯的麻醉。

  6、術前不檢查麻醉機,麻醉藥等,術中有變手忙腳亂。搶救用具一定要觸手可及!

  7、病人入室後未及時做相應的心電監護,未及時發現病人隱存的問題。

  8、未開監測和靜脈通道就注射麻醉藥。

  9、配藥時不寫標籤。

  10、硬膜外穿刺包裡的兩個過濾器好像永遠都是多餘的;

  11、麻黃素,阿托品不常規抽;

  12、病人有其他伴隨疾病未準備急性發作時需要的藥品、

  13、術中關掉監護的報警音,術中沒有常規監測心電圖、血氧、血壓等;

  14、 劃過的安瓿頸未用碘伏擦一圈消毒再掰

  15、椎管內麻醉時消毒範圍不夠,有時連洞巾都不用

  16、 椎管內麻醉前未洗手再帶手套。

  17、抽藥後不按無菌操作處理,安剖不及時清理,用了的注射器用完了亂扔,未用完的不放在藥盤裡,亂扔。

  18、 定位未確切先穿進去,再慢慢找

  19、在硬膜外腔轉動硬膜外穿刺針。

  20、未躺平先注試驗量。

  21、負壓試驗時用的是空氣而不是生理鹽水;

  22、被外科醫生催的一點原則都不遵守,為了追求快速,不用試驗量或試驗量後不到5min即大劑量給藥。

  23、椎管內麻醉或神經阻滯麻醉用特別鋒利的針頭去測平面。

  24、手術完成後不測平面就送回病房、

  25、搬動體位後有時不注意平面、 不檢查氣管導管

  26、硬膜外麻醉時候不給病人吸氧。,

  27、注藥前沒有回抽的習慣。有的地方在到達硬膜外腔先給5ml利多卡因然後置管,仰臥後分次給剩下的10ml 。

  28、PCEA硬膜外導管固定不牢。

  29、腰麻時剛推完藥,就任由手術醫生擺體位。

  30、硬膜外穿刺時直觀不通暢的情況下,直接退導管而不是將穿刺針和導管同時退出。

  31、麻醉時不注意手術的程序,要學會站著做麻醉。

  32、全麻+硬膜外時,硬膜外給完了全量就誘導。

  33、全麻插管誘導前,根本不跟患者交代關於氣管導管的事;

  34、使用全麻包的插管過程中,很多醫生都是把裡面的無菌氣管導管拿到患者的頭右側(麻醉醫生自己順手),沒有很好的注意無菌。

  35、全麻在手術結束後送病人回病房時不拿呼吸囊。

  36、現在使用三通的頻率非常高,在使用完三通後經常不用“帽子”“蓋”好。連結三通應先衝後接,加藥時注意有無殘留氣體,切勿以為空氣少進入一點也沒有什麼。

  37、對於肥胖病人,沒有充分的困難氣道處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用長效肌鬆藥誘導插管。

  38、、擇期全麻病人不測體重。

  39、全麻操作時均未帶消毒手套。

  40、插管前未準備吸痰管、吸引器,肥胖病人不備口咽通氣道。

  41、全麻拔管前的吸痰,很多醫生都是現在嘴裡吸了幾下,然後就往氣管導管裡放(應先吸氣管,再吸口腔),原則上應該換一根無菌的。而且吸痰時很多都是用吸痰管上下來回抽動,而不是旋轉式吸痰。進入時應折管進入,不應有負壓,將管內以及肺內的儲氧殘餘氧量吸出影響氧飽和,進而影響通氣。故應注意正確的吸痰方法。

  42、為了患者能“及時”甦醒,過早停藥導致術中知曉。

  43、 發現術中病人的手過度外展不加以干涉。

  44、雙鼻導管吸氧的時候,一般都喜歡把鼻導管塞進鼻前庭中,其實只要鼻氧管的開口放在鼻前庭前就可以了。

  45、頸叢、臂叢、深靜脈穿刺的時候消毒範圍不夠

  46、氣管插管、牙墊、吸痰管未經嚴格消毒而反覆使用,喉鏡使用前未消毒。

  47、麻醉機螺紋管沒有每個病人一換,經常很多病人才換一個。

  48、單肺通氣時候左右吸痰管未分開(一定要分開)。

  49、呼吸回路不經消毒,反覆使用。

  50、乙肝陽性病人或未知乙肝或艾滋病毒攜帶者沒有特殊處理。

  51、全麻拔管後病人還沒出手術室 還在監護中就允許巡迴將吸痰器拆掉。

  52、術畢監護儀各導線不分開收,甚至拖在地上,不等病人出手術室就將監護撤掉。

  53、術後不訪視,有併發症不能及時處理;訪視欄先寫上無麻醉併發症。

  54、出手術間不更換外出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