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卞西武

  疾病名稱

  “三叉神經痛”有時也被稱為“臉痛”,容易與牙痛混淆。是一種發生在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內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神經痛,三叉神經痛是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常見病之一。多數三叉神經痛於40歲起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發病右側多於左側。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內,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

  本病簡介

  三叉神經痛是指發生在面部一側或雙側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內的痛如放電、刀割樣的疼痛症狀、常人難以忍受的神經性疾病。發病率高,年齡多在40歲以後,女多於男。說話、刷牙或微風拂面時都會導致陣痛,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鐘,疼痛呈週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

  三叉神經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也不敢下嚥,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被人稱此痛為“天下第一痛”,又稱痛性抽搐。

  本病是以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週期性發作,陣發性劇烈疼痛為特徵的神經系統疾病。三叉神經是支配頜面部感覺與運動功能的第V對腦神經,在面部有三個分支,即三叉神經眼支(第一支)、上頜支(第二支)和下頜支(第三支),分別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間、口裂以下的感覺和咀嚼肌運動。

  在臨床上通常將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尚未能發現病因。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常繼發於區域性感染、外傷、三叉神經所通過的骨孔狹窄、腫瘤、血管畸形、血液迴圈障礙等。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人查體及其它輔助檢查中常有異常。

  現代醫學對本病診斷是據其疼痛部位、性質、發作次數、時間及誘因等,在排除顱腦佔位性病變之後,其診斷並不困難。就其發病學說而言,有諸如病毒感染學說、病灶學說、缺血學說、頸神經學說、遺傳學說、變態反應學說等等。國內及國際統計的發病率分別是47.8/10萬和62.6/10萬,女多於男,發病率可隨年齡而增長。

  病情分類

  三叉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症狀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兩大類,其中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較常見。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找不到確切病因的三叉神經痛。可能是由於供應血管的硬化並壓迫神經造成,也可能是因為腦膜增厚、神經通過的骨孔狹窄造成壓迫引起疼痛。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由於腫瘤壓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經痛。此型有別於原發性的特點,疼痛常呈持續性,並可查出三叉神經鄰近結構的病變體徵。

  臨床表現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多數認為其病變在三叉神經的周圍,即在三叉神經半月節感覺根內。根據顯微外科和電鏡觀察,可能與小血管畸形、巖骨部位的骨質畸形等因素有關,而引起疼痛發作。

  臨床特點

  驟然發作,無任何先兆,多為一側。發作時,疼痛劇烈如刀割、電擊一樣 ,持續數秒至 1- 2分鐘,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淚、流涎、面潮紅、結膜充血等症狀,隨著病情的加重,間歇期愈來愈短,發作愈加頻繁,經過一次強烈的疼痛刺激,使病人精神異常緊張,終生難忘,造成極大的痛苦。

  由於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學和病理學至今還不清楚,中醫認為是由於“風寒溼邪”以及頭部受到重寒襲擊。治療的目的是止痛。

  止痛方法

  至今仍是多種多樣。可大概分為無創和有創治療方法。無創治療方法包括西藥治療、中醫療法、中藥鍼灸療法、理療和頭部伽瑪刀治療等。適用於病程短、疼痛較輕的患者。也可作為有創治療方法的補充治療。有創治療方法包括手術療法、神經阻滯療法、射頻熱凝療法、伽瑪刀治療。

  醫學診斷

  原發性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病人的診斷可通過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等臨床表現,另外,通過檢查發現多數病人因長期吃飯受影響而全身情況較瘦弱。疼痛發作時表情痛苦,面部油膩,不願講話,即使在間歇期患者也不願講話或很少講話。

  但病人神經系統檢查正常,三叉神經各種感覺、運動及角膜反射,下頜反射均無明顯的異常改變。有的病人因既往治療造成顏面部區域性疼痛感覺有所減退,此點應與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引起的面部感覺減退相鑑別。顱底X線照片可見圓孔、卵圓孔均無病理性改變。

  總之,依據疼痛的部位和性質,無其它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三叉神經痛的診斷一般不難。一般認為,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應具備下述特徵:

  1、性別與年齡:年齡多在40歲以上,以中、老年人為多。女性多於男性,約為3∶2。

  2、疼痛部位:右側多於左側,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頜的某一點開始擴散到三叉神經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發病最為常見,第一支者少見。其疼痛範圍絕對不超越面部中線,亦不超過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偶爾有雙側三叉神經痛者,佔3%。

  3、疼痛性質:如倒割、針刺、撕裂、燒灼或電擊樣劇烈難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規律:三叉神經痛的發作常無預兆,而疼痛發作一般有規律。每次疼痛發作時間由僅持續數秒到1~2分鐘驟然停止。初期起病時發作次數較少,間歇期亦長,數分鐘、數小時不等,隨病情發展,發作逐漸頻繁,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亦逐漸加重而劇烈。夜晚疼痛發作減少。間歇期無任何不適。

  5、誘發因素:說話、吃飯、洗臉、剃鬚、刷牙以及風吹等均可誘發疼痛發作,以致病人惶惶不可終日,精神萎靡不振,行動謹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臉、刷牙、進食,說話也小心,惟恐引起發作。

  6、扳機點:扳機點亦稱“觸發點”,常位於上脣、鼻翼、齒齦、口角、舌、眉等處。輕觸或刺激扳機點可激發疼痛發作。

  7、表情和顏面部變化:發作時常突然停止說話、進食等活動,疼痛側面部可呈現痙攣,即“痛性痙攣”,皺眉咬牙、張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顏面以致區域性面板粗糙、增厚、眉毛脫落、結膜充血、流淚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緊張、焦慮狀態。

  8、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體徵,少數有面部感覺減退。此類病人應進一步詢問病史,尤其詢問既往是否有高血壓病史,及進行全面神經系統檢查,必要時包括腰穿、顱底和內聽道攝片、顱腦CT、MRI等檢查,以助與繼發性三叉神經痛鑑別。

  繼發性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又稱症狀性三叉神經痛。是由於顱內、外各種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經痛。出現類似於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在顏面部疼痛發作的表現,但其疼痛程度較輕,疼痛發作的持續時間較長,或者呈持續性痛,陣發性加重。

  多見於40歲以下中、青年人,通常沒有扳機點,誘發因素不明顯,少數可發現三叉神經損害區域和原發性疾病表現的特點。腦脊液、X線顱底攝片、CT或MRI檢查、鼻咽部活組織檢查等有助診斷。有時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發作情況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極為相似,若不注意繼發病變早期的細微表現,很容易被誤診。

  引起顏面部疼痛的疾病很多,無論顱外疾病還是顱內疾病,血管疾病還是神經疾病都可使顏面部疼痛。各種引起顏面部疼痛的疾病有其共同點,就是都能使顏面部具有與三叉神經痛類似的疼痛但各有其自己的特點,如顱外疾病多有區域性的改變及壓痛點,顱內區域性多有眼底的變化及其他顱神經的改變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