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腎病專科 主治醫師 馬碧峰

  中醫對於“血尿”的認識多認為該病多為感受外邪,或肝鬱化火,或勞鬱體虛,或久病,導致火熱薰灼、迫血妄行、或氣虛不攝、血溢脈外,發為尿血。葉任高認為,該病多由於素體陰虛、邪熱傷陰、情志過極,鬱而化熱傷陰、灼傷腎絡而出現血尿。多為虛實夾雜,且以熱、瘀、溼等邪相關,陰虛為本,病情複雜。

  現代醫學對該病的認識亦為有限, 且無明確的治療手段及藥物,該病的病程長,且單純採用中醫或西醫的治療都極為侷限,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較單純中醫或西醫的治療更明顯,西醫常規預防和控制感染、保護腎臟功能、嚴禁使用損害腎臟的藥物,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在不影響腎功能的情況下多不積極進行治療,即便治療亦多采用抗凝、擴血管藥物和適當選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中醫的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滋陰補腎等療法不僅可以加強西醫的抗凝、擴血管效果,對於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治感染的發生和保護腎功能、減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不良反應方面均有不錯的療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中藥對於腎臟功能均有保護功能,如生地黃有止血和促進造血細胞生成的作用,可增加細胞免疫功能,促進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丹皮具有增強免疫力,改善腎血流量的作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僅能夠促進纖溶、抗變態反應性炎症,還可以擴張腎血管,提高腎血流量,改善微迴圈,減少腎臟的病理損害,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其臨床療效是從多層次、多途徑、多環節進行調節,對“血尿”有確切的療效。

  中醫與西醫對於本病的認識,缺乏目前現代醫學的科學解釋,多以假說形式存在;中醫歷代對於本病並無明確的證候判別及系統學說存在;以至於對於該病的證候判別與辯證論治未得統一規範化。西醫缺乏明確的治療藥物,中醫的治療手段尚處探索階段,中西醫結合治療雖得到臨床驗證但各種治療手段及藥物未缺乏明確的當代醫學論證;許多中藥的藥理情況及複方後的藥理情況不明,是否存在腎毒性藥物機制不明。經臨床經驗統計,仍有4%―12%的頑固性“血尿”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仍然取不得明顯療效。

  中醫可辨證分為肝腎陰虛,氣陰兩虛,脾腎氣虛三型,以陰虛型最常見。

  本病臨床以陰虛內熱型最為常見, 常用二至丸合小薊飲子加減。藥用:生地12g,女貞子l5g,小薊3O~60g,蒲黃炭、藕節各12g,丹皮、山梔各10g,竹葉l2g,白茅根3Og,旱蓮草15g,地骨皮12g。滋陰勿忘化淤,陰虛挾瘀,久治不愈且有淤血徵象加丹蔘l5g,川芎6g,當歸12g,紅花5g,赤芍12g以活血化瘀止 血。葉老認為,所用白茅根、小薊以鮮為佳,用量宜大3o~60g,女貞子、旱蓮草 滋陰補腎為必用之品;活血化淤還可選用益母草、澤蘭葉、馬鞭草、三七粉沖服,其適應症為:長期慢性鏡下血尿,“久病入絡”,“久病多瘀”,使用常規辨證論治效果不佳者;確有瘀血徵象者,如脣舌紫黯,舌有淤斑或淤點,肌膚甲錯等症狀;尿中有凝血塊者;病史中有過早使用止血固澀之品而尿改變長久不愈者。根據經驗,上述4項具其一者皆可使用活血化瘀止血藥,其中藏紅花1~3gh服治療腎小球病變明顯優於川紅花。

  隱匿性腎炎血尿雖以陰虛內熱為常見,但久病可致氣陰兩虛。常用大補元煎加減。藥用太子參30g,生地、地骨皮各12g,懷山藥、枸杞子各15g,當歸、丹皮、地榆各12g。葉老認為太子參其味甘性平,具有益氣之功,兼有生津之效,而無剛燥傷陰之弊,與黨參相配能加重益氣之力,與沙蔘相伍能增強滋陰之功,如此則氣陰兩補,本型基本上不用黃芪,以避其溫燥,免致血尿加重,若用人蔘亦勿用紅參之溫,不利於血尿病情,而用生晒參或西洋參每日3~6g,另煎lOOml分2次口服,並且認為,在血尿止後,仍用氣陰雙補以善後,長期服用可防復發。

  病之末,脾腎氣虛,常用無比山藥飲加減。藥用:黃芪15g,黨蔘12g,山藥、菟絲子、枸杞子各15g,當歸12g,桑寄生15g,茜草、白朮各12g,三七粉3~6g(沖服),芡實、金櫻子各12g。葉老認為對於此型,正虛為本,治療尤應重視培補脾腎,故臨床喜用黨蔘、黃芪、熟地、杜仲,尤其是黃芪一味,既能益氣攝血,又能增強免疫功能,預防外感誘發和加重病情,故為必用之品,臨床運用得當,常有桴鼓之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