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孟祥靖

  垂體瘤是一種較常見的生長緩慢的顱內腫瘤,發病率約為1-10/10萬人。過去統計垂體腺瘤的發病率佔顱內腫瘤的第三位,隨著CT和MR檢查的普及,垂體腺瘤特別是微腺瘤的檢出率逐年增加,已有佔居顱內腫瘤第一位的趨勢。垂體腺瘤依據腫瘤體積大小可分為:微腺瘤(直徑1cm以下)、大腺瘤(1~5cm)、巨大腺瘤(5cm以上);根據腫瘤細胞的分泌功能可分為:泌乳激素腺瘤、生長激素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混合性腺瘤、無分泌功能腺瘤等。微腺瘤主要表現為內分泌紊亂的症狀和體徵,大腺瘤和巨大腺瘤除內分泌紊亂外,多有視力、視野變化。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神經外科孟祥靖

  【診斷要點】

  (一)泌乳腺素(PRL)腺瘤女性多見,主要表現為閉經、溢乳、不孕三聯徵;男性少見,其主要表現為陽萎、性功能減退,少數病人出現乳房發育及泌乳。檢查血清泌乳素明顯增高。

  (二)生長激素(GH)腺瘤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現為生長過快,稱為巨人症;成人患者主要表現為肢端肥大、面容寬大,晚期可出現性功能減退。血清生長素增高。

  (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腺瘤主要表現為向心性肥胖、高血壓、多毛、面板色素沉著和糖代謝異常,血清ACTH增高。

  (四)混合性腺瘤腫瘤組織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腫瘤成份,尤以PRL-GH混合性腺瘤最為多見。

  (五)無分泌功能腺瘤此種垂體瘤細胞無分泌功能,不出現內分泌功能亢進症狀。主要症狀是隨腫瘤體積增大壓迫視交叉和垂體,出現視力和視野的改變及垂體功能低下症狀。

  【輔助檢查】

  (一)CT掃描多為類圓形,邊界清楚、光滑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腫塊,中心可有壞死或囊性低密度區,如伴有出血卒中則內有高密度血腫影。但微腺瘤發現率僅為30%。

  (二)MRI成像微腺瘤表現為內部局灶性訊號異常,垂體上緣上凸,垂體柄移位,鞍底下陷或輕微下陷。大腺瘤表現為正常垂體訊號消失,腫瘤可為實體、囊變、壞死或出血。腫瘤向上生長可佔據鞍上池,上抬視交叉,或進入第Ⅲ腦室和側腦室,向側方可侵入海綿竇,包繞或壓迫頸內動脈,向下突入蝶竇內。

  (三)X線檢查微腺瘤多數正常,少數可出現鞍底變薄;大腺瘤和巨大腺瘤多數顯示蝶鞍擴大和骨質吸收等改變。

  (四)腦血管造影大腺瘤和巨大腺瘤正位片多顯示大腦腦前動脈水平段孤形上移,頸內動脈虹吸段外移。微腺瘤多無改變。

  【治療要點】

  (一)垂體腺瘤目前尚無有效藥物療法能夠根治,溴隱亭雖可改善部分病人的內分泌症狀,但需長期服藥;放射治療多作為術後輔助治療,單純放療治癒率很低。

  (二)絕大多數垂體腺瘤特別是有視力,視野改變者應手術治療。

  (三)功能性垂體腺瘤在微腺瘤階段可經蝶竇入路行顯微外科手術切除,大多數可以治癒。

  (四)若出現垂體卒中,應行急症手術治療。

  (五)對於累及範圍廣泛的垂體大腺瘤和巨大腺瘤,特別是出現垂體功低下和下丘腦症狀時,手術耐受性較差,手術中應儘量避免對下丘腦等結構的直接和間接損傷,必要時放棄全切,以免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手術方式】

  (一)經口鼻蝶入路,適於切除微腺瘤、鞍內大腺瘤及絕大多數向鞍上發展的大腺瘤和巨大腺瘤。手術創傷較小,術後反應較輕。但術中出血較多,易感染,術後進食不便。

  (二)經單鼻孔入路,是經口鼻蝶入路的改進入路,適應症與經口鼻蝶入路相同,其創傷更小,且解決了經口鼻蝶入路的不足。

  (三)額下入路,適於切除鞍內大腺瘤和向鞍上發展的大腺瘤和垂體巨大腺瘤。

  (四)翼點人路。適於切除鞍內大腺瘤、向鞍上發展的大腺瘤和巨大腺瘤,特別是向一側發展較著的腫瘤。一般取右側入路,也可取發展較著的一側,手術沿側裂接近鞍區,對腦組織損傷較輕。

  【術後處理】

  (一)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如氟美鬆5~10mg/d,術後3~5天后酌情減量,術後7~10天停藥或用維持量。

  (二)個別出現尿崩症者,應用雙氫克尿塞、卡馬西平、長效尿崩停或垂體後葉素治療。

  (三)未能全切的垂體腺瘤術後應行放射治療或化療。

                                   垂體瘤手術前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