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科 主任醫師 張師前

  “身體健康”是我們經常應用的祝福語,對於健康(health)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指的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

  我們現代的醫療,基本上可以保證一般人不得嚴重的疾病。但是,由於社會快速的變革、工作生活環境的變動、人際交往範圍的擴大,使得每個人在精神、思想、心理等方面受到越來越多的影響,心理健康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有時候,表面上看似僅僅只是身體上的不舒服,可能潛在的病因就在心理方面。

  自我評價在心理健康中處於極重要的地位。自我評價高的人通常內心安定、樂觀開朗,相反,就會敏感多疑、鬱鬱寡歡。自我評價不是一個人大腦忽然間憑空產生的念頭,而是在和外界長期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具體來說,在與周圍人互動的過程中,自己是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價值所在,進而在自己的內心形成對自身價值的一個定位。例如,老師的表揚會讓自己覺得很了不起,若是被批評則會覺得自己很差勁。通常,一個人在三十歲之前都還處於大腦成長、心理成熟的過程當中,如果環境變動劇烈再加上各種心理需求的產生,都會導致自我評價的不穩定,進而產生心理波動。三十多歲之後,大腦發育成熟,而且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已經逐漸被自己所認定,這樣就會形成比較牢固的自我評價模式,輕易不會改變。“三十歲”只是一個人成熟的一般性的轉折點,所謂“三十而立”即來源於此,但其實個體差異比較大,有的人可能會少年老成,而有的人也許老大不小了還玩世不恭,等等。

  自我評價是腦的功能,而大腦具有“可塑性”,就是可改變的意思。雖然有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也不盡然。改變自我評價的方法不在自身,而在自身與外界的互動中。比如說,競賽的時候,一般都是自己落在別人後面,儘管自己拼命追趕但還是輸了,不僅被別人笑話,自己可能也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自我評價很低。但有一天自己忽然想要改變這種局面,於是除了天天刻苦訓練之外,還暗中留心其他人的訓練方法,嘗試改變自己的訓練方式。於是等到再次比賽的時候,成績終於有所提高,這時候自我評價就會大幅度地上升。所以,自我評價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其誕生,源於自己與外界的互動,其改變,也必須通過自己與外界互動才能達到。

  自我評價必須是客觀的,客觀的評價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但是不客觀的、歪曲的評價就會導致負面作用。例如,誇大的自我評價,就會覺得自己很強,其他人都很差勁,或是其他人必須尊重自己的想法而自己無需尊重其他人,等等。而消極的自我評價,就會覺得別人總是瞧不起自己、自己一無是處、真是不該來這個世界,等等。如果這兩種歪曲的自我評價走向了極端,就會產生偏執的人格障礙甚至是精神疾病。

  那什麼才是客觀的自我評價呢?首先就是要學會接納自己,自己肯定自己,“人無完人”,誰都不完美,但是誰也都不差。我們都是在成長、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得越來越好的。別人做得好要承認,但同樣要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得好。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只要功夫深,鐵杵也一定能夠磨成針。其次就是要掌握正確的評價方法。某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不能作數,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未必客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有和多數人互動之後自己才會產生比較客觀的評價及心理定位。第三,就是要多學習他人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多思考如何具體實現自我的價值、工作上要踏踏實實、親力親為並且不懼怕失敗,多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多和其他人交流等等,當然,也要進行體育鍛煉,有好的身體也才會有好的大腦。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將會逐漸具備堅強的神經、開闊的視野、若谷的胸懷和友善的情感,同時,自我評價也就會趨於客觀和真實。

  所以,健康不僅僅只是保證軀體上不生病,也要保證心理上的安定與強健。這樣的話,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自己的身體和心理上都有足夠強有力的資源可以保證克服困難,迎接勝利的曙光。如此,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