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眩暈背後的罪魁禍首——頸椎病
人們一旦發生眩暈,首先想到的就是顱腦出現了問題,其實多數眩暈症狀都是頸椎病惹的禍。
椎動脈型頸椎病俗稱“頸性眩暈”,中醫稱“項痺”,其有痺阻不通之意。臨床症狀一般有頭暈,噁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點為體位性眩暈即當改變體位尤以扭轉頭部時眩暈加重,嚴重者可發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識障礙。另外,椎動脈和交感神經並行,所以,椎動脈型頸椎病常伴有一些交感神經症狀,如假性心絞痛,心肌缺血,汗腺分泌障礙,區域性肢體或半側身體多汗或少汗,消化功能障礙等症。臨床根據其症狀特點,輔以X線片、CT片及多普勒,不難診斷本病。
頸椎病眩暈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是椎動脈受骨刺的機械性壓迫,發生狹窄或閉塞,當椎-動脈本身有病變的時候,這種壓迫更易於發生;二是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推動脈痙攣。這兩種情況的發生都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頭頸部必須轉到某一位置,讓推動脈受壓或讓交感神經受刺激。簡言之,眩暈發作與頭部位置明顯相關。
有些病人可以有猝倒病史,多數是在行走中聽到背後呼喊,回頭一看時突然下肢無力而倒地,倒地後頭部位置回覆,症狀消失,馬上就可以爬起來,整個過程病人神志清楚。
本病的治療以保守為主。就保守療法來說任何一種單一的療法,都有一定的侷限性,都有它的弱點,都不足以對本病有一個完整的調整過程,所以採用分期綜合療法治療本病,經過臨床驗證效果甚佳。那麼,什麼是分期綜合療法呢?對於急性期的患者,主要表現為缺血性改變。所以這一階段以活血化瘀、舒通經絡為原則,來改變頸及頭部的供血。另外,通過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區域性的炎症、水腫的吸收,改變椎動脈受壓部位的壓力。第二階段對頸椎進行調整,以改變頸椎區域性狹窄對椎動脈的壓迫,這一階段以牽引為主以開啟椎間孔,再配合外敷中藥以改善頸肩部肌肉的痙攣,亦可配合拔罐。第三階段可採用恢復期治療,以鞏固前兩個階段對頸椎的調整效果,以補益氣血、活血通絡為主幫助肌肉韌帶的恢復,並可配合特製膏藥外敷。另外這一階段,應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鍊。經過一個完整的治療過程, 對於一般患者來講,基本均可痊癒,但對於嚴重及合併有其它病患者,還應根據病情,配合一些有針對性的用藥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