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綜合科 主任醫師 徐貴成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在所有型別的高血壓中,清晨高血壓常常被忽視,但它的危害卻並不小。不少高血壓患者認為,每天白天測一次血壓就可以了,其實不然。

  白天的一次測量往往不能反映真實的血壓水平,也發現不了清晨高血壓的徵兆。所以很多高血壓病人自以為血壓控制得不錯,殊不知,清晨高血壓這座「火山」就隱藏在身邊,一不小心就會「噴發」。

  什麼是清晨高血壓?

  清晨血壓的定義可以是下列的任一個:

  1、清晨醒後 1 小時內、服藥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壓測量結果;

  2、動態血壓記錄的起床後 2 小時的血壓;

  3、早晨 6:00~10:00 間的血壓。

  若家庭清晨血壓 ≥135/85 mmHg 和(或)診室血壓 ≥140 mmHg,即為清晨高血壓。

  為什麼會出現清晨高血壓?

  清晨高血壓源於血壓的的晝夜規律。受機體生物鐘控制,血壓在24小時內是不斷變化的。即使血壓正常者,血壓水平也會呈現較為明顯的晝夜節律,這種晝夜節律可簡單概括為「兩峰一谷」。

  1、清晨清醒和起床後,8:00~10:00,血壓明顯上升,呈一高峰,然後下降;

  2、下午,17:00~18:00,血壓從低谷再次升至一個高峰;

  3、夜間,2:00~3:00,血壓最低,又是一個低谷,如此迴圈。

  生理情況下,覺醒時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通常會比睡眠時增加 10%~20%,如果上升幅度過大,則屬於病理狀態,對人體有害,就要引起重視。

  清晨高血壓的危害

  1、清晨血壓升高可對心臟、大腦、腎臟和血管等產生嚴重損害。

  2、清晨高血壓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的首要危險因素,亞洲人群控制清晨血壓更為重要。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有40%心肌梗死和29%心臟性猝死發生在清晨時段。

  3、清晨高血壓也是卒中最強的獨立危險因素,該時段腦卒中的發生率是其他時段的3~4倍。所以卒中患者或卒中高危人群尤其要平穩控制清晨血壓。

  4、清晨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對風險增加5倍。還可能加重慢性腎臟病患者腎功能損傷。

  但是我國約60%診室血壓得到控制的患者,清晨血壓並未被很好地控制,基本屬於血壓管理的盲區。因此,認識並管理好清晨高血壓刻不容緩。

  如何管理

  一般來說,清晨高血壓的發生,除了與自身的病理生理原因、鈉鹽攝入過高、菸酒、糖尿病等危險因素有關外,更多是血壓管理不善所致。清晨血壓達標意味著24小時血壓達標,且清晨血壓比夜間血壓能更好預測卒中風險。所以管理好清晨血壓,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做好工作:

  1、正確測量血壓

  監測方法有家庭血壓監測、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診室血壓監測。條件允許時可兩種或三種方法聯合使用,更準確地掌握血壓管理情況。

  科學的測量方式應該是,起床後1小時內,通常在6:00~10:00之間;儘可能在服藥前、早飯前測量血壓;測壓前應排空膀胱,並儘可能取坐位。

  對於老年高血壓患者而言,為了防止體位性低血壓,除監測坐位清晨血壓外,還要測量站立時的血壓或臥位血壓。

  2、清晨高血壓患者日常血壓管理

  與高血壓一般治療一樣,處理清晨高血壓時也要強調三個「限制」、四個「堅持」:限制運動強度,限制食鹽(每天小於6克)、脂肪攝入,限制吸菸、飲酒;堅持規律服藥,堅持測量血壓,堅持定期隨診,堅持良好心態和充足睡眠。

  但是清晨高血壓的治療也有其特殊性:

  (1)藥物服用

  合理規範化使用降壓藥物是有效管理好清晨血壓的關鍵,而最佳控制血壓方案應該是保證降壓療效覆蓋整個24小時。若服藥後,清晨高血壓仍控制不佳,可在醫師指導下,換成每日1次的長效降壓藥。

  服藥時間也可以根據清晨和夜間的血壓情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調整,以便更好地控制清晨血壓。必要時聯合用藥或使用複方製劑。

  (2)晨起鍛鍊

  與健康人群或一般高血壓患者相比,清晨高血壓患者在清晨運動後較其他時段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因此,在6:00~10:00 要避免劇烈活動,建議把鍛鍊時間安排在下午或晚上,會更安全一些。

  對於一定要堅持晨練的患者,可在醫師指導下,在晨起後服用短效降壓藥,如硝苯地平,以提高晨練安全性。老年人應特別注意,早晨清醒後不宜立刻起床,起床後活動不宜過於強烈,應從小量逐漸過渡到日常的工作生活。

  (3)「三知道」

  知道控制清晨高血壓至關重要,可有效降低心腦血管事件;

  知道堅持測量清晨服藥前家庭血壓,並準確記錄,複診時帶給醫生;

  知道堅持每天清晨服用長效降壓藥物,並指導患者家庭測量清晨血壓的正確方法。

  「一日之計在於晨」,讓血壓「愉快、平穩」地度過一天應該從關注清晨血壓開始。

  總之,對於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壓患者,在養成正確的清晨血壓監測習慣的同時,應選擇並堅持服用足夠劑量的長效降壓藥物,還要重視生活方式、飲食結構、運動習慣等的調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