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治醫師 張博

  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及診斷:

  1、腦性癱瘓定義:

  腦性癱瘓一詞的使用僅僅有百年曆史,對此病的描述卻由來已久,對於它的定義也是隨著對此病的不斷認識而逐漸統一的。出生前到生後1個月內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腦損傷或發育缺陷所致的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這種姿勢異常和運動障礙隨著患兒的生長髮育不斷地變化的。還須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暫時性的運動發育遲緩。

  小兒腦癱概念的核心內容為三要素,即發育時期的腦損傷,非進行性運動障礙,永久性的姿勢異常與異常運動模式.還有兩個條件,即運動發育遲緩和異常姿勢反射與異常運動模式。

  所謂運動障礙是指:

  腦性癱瘓兒童的運動能力低於同年齡正常兒童,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礙輕的只是手、腳動作稍顯得不靈活或笨拙。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握東西。豎頭困難、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爬、不會站立、不會行走、不會正常地咀嚼和吞嚥等等。

  所謂異常姿勢是指:

  腦性癱瘓兒童身體的各種姿勢異常,穩定性差,在運動或靜止時姿勢彆扭,左右兩側不對稱,雙拳緊握,雙上肢內旋、外展,雙下肢內收、交叉、越緊張越嚴重。

  2、腦性癱瘓的診斷要點:

  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 (2004年10月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修訂):

  定義:

出生前到出生後1個月內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腦損傷或發育缺陷所致的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診斷條件:

  (1)引起腦性癱瘓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

  (2)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部。

  (3)症狀在嬰兒期出現。

  (4)有時合併智力障礙、d癇、感知覺障礙及其他異常。

  (5)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暫時的運動發育遲緩。

  小兒腦性癱瘓新的分型:

  (1)痙攣型:以錐體系受損為主。

  (2)不隨意運動型:以錐體外系受損為主,不隨意運動增多,表現為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肌張力不全,震顫等。

  (3)共濟失調型:以小腦受損為主。

  (4)肌張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型別的過渡形式。

  (5)混合型。

  按癱瘓部位分型:

  (1)單癱:單個肢體受累。

  (2)雙癱:四肢受累,上肢輕,下肢重。

  (3)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

  (4)偏癱:半側肢體累。

  (5)四肢癱: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