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馬文龍

  1、發病機理:

  祖國醫學文獻中尚無確切的創傷感染性骨皮缺損的病名記載。慢性感染性創面古代又稱之“潰瘍”,隸屬於瘍科病的範疇。是指創面癒合時間超出4周以上,而無明顯癒合傾向的組織缺損。人體受傷後脈絡破損,離經之血淤積肌肉、腠理而成瘀血。

  加之有創口,則邪毒可從傷口侵入,引起邪毒感染。輕者傷口區域性紅腫熱痛,重者瘀血阻滯經脈,造成區域性充血,經脈不暢,久之鬱而化熱,熱勝肉腐,造成血肉腐敗,蘊毒成膿。《靈樞・癰疽》說:“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泛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導師程春生教授認為該病屬於為“潰瘍病”,隸屬於瘍科病的範疇。

  其發病原因多是因為外傷如車禍、機器絞傷、壓傷、脫套傷等造成四肢開放性損傷,因創面組織壞死,面板軟組織缺損,易繼發感染。此外,與清創是否徹底、內固定材料消毒是否徹底、手術操作時無菌原則是否嚴格、傷口是否存在張力縫合也有很大的密切關係。祖國醫學認為,傷口感染是外感風燥溼火,溼熱火毒內生,毒邪乘隙內侵,致營衛不和,氣血凝滯。

  2、診斷方法:

  隨著現代工業及運輸業的迅速發展,其高能量高暴力性損傷越來越多,其四肢創傷也越來越嚴重,隨之嚴重的四肢外傷成為骨傷科常見病,感染也是最難處理的問題之一。導師認為,該病及時正確的診斷及預防感染是治療的前提和關鍵。臨床對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的開放性骨折應嚴格掌握開放性骨折的處理原則,做到早期徹底清創、簡單有效的內外固定,及時的表層皮片或皮瓣移植手術,將會減少、降低開放性感染的發生。

  一般嚴重的外傷患者術後首要的目標就是控制,防止肢體組織因感染而發生組織液化壞死,從而導致軟組織缺損、骨質外露,骨質外露後其區域性缺乏其血液的營養供應,隨著時間的延長,外露骨質逐漸出現發黑壞死,加上多次反覆的清創處理,結果所造成是(長段)骨質缺損,隨之肢體出現功能障礙,甚至面臨著截肢的風險。像上面這種情況,在基層醫院表現得更為突出。

  導師認為創傷感染性骨皮缺損主要是由於嚴重的創傷、開放粉碎性骨折早期失治或誤治、肢體離斷或骨折合併血管損傷後的肢體遠端缺血再灌注損傷所致組織液化壞死等情況引起的,其防治方法主要在於創傷早期的合理診治及治療。其發病部位以小腿最為多見,這主要與小腿的解剖結構有關,其次依次足、手、前臂、大腿、臂部。

  3、治療方法

  導師認為該病診斷相對較易,關鍵在於治療方法的選擇和合理運用。目前許多患者因其各種原因造成的四肢骨面板缺損逐漸成為骨傷科領域的常見病之一,其處理起來相當棘手,也相當困難。其早期修復治療方法,目前仍骨傷科領域爭論的焦點問題。通過導師這麼多年的臨床經驗來說,採用中醫中藥內外兼治與一期完成病灶清除和骨皮缺損修復手術的方法療效可靠,療效滿意。

  3.1 圍手術期應用中醫中藥療法導師認為隨著現代工業和運輸業的迅速發展,這類疾病的發生在臨床上頗為常見,其多數患者病情重,病程長,經歷過多次手術,以及傷口感染長期不愈,慢性消耗,存在營養不良、貧血,纏綿不愈,中醫辨證為虛實夾雜之證系穢毒侵襲、氣血壅滯、血敗肉腐而為膿,久則正虛無力託邪外出,邪戀而不去所致。歷代醫家對扶正治療均十分重視,如張潔古在《外傷辨惑論》中指出,“養正積自消。”《活法機要》中明確提出,“故治積者,當先養正則積自除。”

  李時珍亦大力主張“養正破堅積。”《內經》提出,“有形之積恐難盡伐,無形之氣cheng宜扶助。”導師認為該病中醫證型多屬於脾腎不足、氣血兩虛和邪毒雍盛。因此,治療該病時,導師亦認為確立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治療法則。故圍手術期在加強營養及全身應用抗生素外,應在整體觀念和辯證施治的指導下采用溫補氣血、托裡解毒,佐以補益脾腎的原則,用內託湯加減治療。

  開放性感染創面的治療是骨傷科的一大難題,西醫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常規及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由於近年來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耐藥菌株邃步擴大,加之開放性感染非單一致病菌引起.很難篩選出有效的抗生素。中藥外洗溫度、機械和藥物的化學作用.對局部發生治療作用如中藥複方煎汁對區域性進行薰洗時.由於溫熱的作用,能使患部的血管擴張.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及淋巴迴圈,促進經脈的調節作用。

  故導師認為在應用中藥內服治療的同時對區域性傷口的分泌物需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區域性應用有效地的清熱解毒中藥,採用“自控中藥溼熱敷治療機”區域性沖洗治療,(如綠膿桿菌用白頭翁50g、夏枯草50g;金黃色葡萄球菌用二花50g、連翹50g、蒲公英50g;大腸桿菌用黃連30g、黃柏30g、黃芩30g;變形桿菌用大黃 50g、川芎50g;產氣桿菌用烏梅 50g等),以控制感染。

  導師認為外治法的方法很多如藥膏、膏藥、藥散敷藥、熱敷法等,但這些方法均不利區域性壞死組織的滲出和引流,起不到淨化傷口的作用,而外用中藥溼熱敷,則有利於分泌物引流,減小創面對毒素的吸收,對創面還起到區域性物理沖洗、清潔的作用。

  3.2手術治療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問世和發展,各種帶血管的皮瓣、骨皮瓣、骨膜瓣移植為該類損傷病人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自1982年以來,我院應用張善才、李金明、程春生等發明的洛陽皮瓣、骨皮瓣技術一期完成徹底病灶清除和骨皮組織修復的方法是治療創傷感染性骨皮缺損的一種有效途徑,這樣避免了分期多次手術治療該病的缺點。

  導師認為治療創傷感染性骨皮缺損應遵照能簡不繁的原則,對於組織缺損的修復,如果能用皮片移植解決問題的,就不用皮瓣移植修復;若能用區域性旋轉皮瓣修復的組織缺損,則不用遠處皮瓣修復。所以,我們在治療創傷感染性骨皮缺損時一定嚴格合理利用好洛陽皮瓣、骨皮瓣的適應症和禁忌症,同時還得了解和掌握該方法治療創傷感染性骨皮缺損的注意事項及解決措施:

  ⑴術前區域性應用清熱解毒中藥區域性沖洗和全身應用有效抗生素,進行積極控制感染治療,同時運用內服中藥扶正祛邪,改善病人全身情況,增強機體抵抗力;

  ⑵檢查患肢與供區肢體,並攝X線片、瞭解受區骨皮缺損程度和供區面板、骨骼是否完好;同時作Allen氏試驗、血管造影、MRI血管數字減影、或Doppler測定,以判斷血管是否正常,周密設計手術方案;

  ⑶對肢體短縮大於5cm者,術前採用骨牽引矯正部分肢體短縮畸形;

  ⑷對受區廣泛面板瘢痕、淺靜脈條件差、有血管損傷史擬行交叉組織移植者,要求術前一週用繃帶將兩下肢固定在一起,進行適應性訓練;

  ⑸受區病灶清除一定要徹底;

  ⑹供區創面處理:切取皮瓣面積小(寬度小於5cm)的話,可以直接縫合供區,骨皮瓣供區用明膠海綿壓迫切取骨面止血;縫合比目魚肌起點建立植皮床,取大腿中厚皮片植皮;

  ⑺供區術後用石膏託固定4-6周,以利於組織修復;然後再用外固定支具保護2-3月,預防骨折發生,受區按植骨術後常規石膏或外固定支具牢靠固定直至骨折癒合;

  ⑻交叉移植者,術後2個月左右以阻斷試驗為準進行斷蒂;

  ⑼術後全身繼續應用有效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中藥,以預防感染;

  ⑽按照平樂正骨技術的骨折術後三期原則治療,早期以活血化瘀服用三七接骨丸,中期用養血止痛丸,後期以補氣養血服用加味益氣丸;

  ⑾對遊離移植者,應用抗凝解痙藥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妥拉蘇林和活血化瘀中藥丹蔘、紅花、川芎嗪注射液等,以防止血管危象發生;

  ⑿供區血管變異時的術中處理及肌肉起止點重建處理等很重要。

  4、小結

  導師認為手術後感染及遠期炎症復發是影響創傷感染性骨皮缺損療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才能避免或減少感染、提高治療效果,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徹底清除病灶區的死骨、膿液、不健康的肉芽組織、硬化骨和不穩定的疤痕組織,是治療成功的基礎。

  同時利用洛陽皮瓣、骨皮瓣技術提供較大體積的具有豐富血供的符合組織瓣移植,能夠及時修復骨與軟組織缺損,改善受區血供,增強區域性抗感染能力,為加快組織修復和病變治癒創造條件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術前區域性應用清熱解毒中藥溼熱敷治療,能起到控制感染、淨化傷口、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促使周圍炎症侷限化的作用;同時,全身應用補氣養血、扶正祛邪的中藥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重要措施。導師認為採用中醫中藥內外兼治與洛陽皮瓣、骨皮瓣技術相結合是治療四肢創傷感染性骨皮缺損的安全、可靠、能夠取得良好療效的、不可替代的首選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