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滔滔&三川玲
緣起
本文的靈感,來源於童書媽媽讀書會上,王曉琳的一次關於兒童心理學的分享。
她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講述了“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和“羅馬尼亞孤兒事件”的悲劇故事。
這讓我大為震驚,聯想起了在讀教育史上關於殺嬰、體罰、早期分離等等的悲慘歷史,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文字。
寫完之後,我發給曉琳看,她又找來一名在中科院心理所的朋友,號稱活搜索引擎的專業編輯,一起對文章進行了審閱和建議,給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當然,此文中有任何的錯漏的地方,責任都在於我。
我唯一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示這些教育史上的傷疤,而是能為今天的父母有所借鑑和啟發。
酷刑第十名
太多作業與考試
酷刑內容:幾乎所有的學校,每一名老師,在每一天,每個假期,都會給孩子佈置作業,安排考試。作業,是每一天小小的懲戒,考試,是每個階段對孩子的恐嚇。
為了不讓孩子回家後過得輕鬆愉快,浪費時間去玩耍閱讀發呆,學校在明知道“沒有證據證明任何家庭作業可以或許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註釋1)的情況下,仍然佈置大量的作業,把孩子折磨得死而復活。
考試是設立一個標準,用同樣的試卷,去評判身體、心智都不一的林林總總的孩子。對所有達不到標準的孩子給予精準和持續的打擊。一次不合格是發揮不好,幾次不合格就是學習不好的差生,智商有問題,態度不端正,甚至腦子有毛病。
心理素質好的,厚著臉皮抗過去,性格勇敢的會反抗,聰明的會自我發展。而天生敏感、脆弱的孩子,要麼被羞辱的面紅耳赤,要麼就此放棄學習,而引起身體心理危害,甚至自殘自殺的行為也是不足為奇。
作業和考試,並不是是不可以有,但必須合理地有。
比如美國教育部就給出了留作業的具體建議:2年級以前,每天10-20分鐘,之後隨每一個年級遞增10分鐘。也就是說,3年級30分鐘,4年級40分鐘……高中12年級最高120分鐘。這就到了一個極限,即使是高中學生,超過120分鐘就會產生負面作用,使學習效果遞減。
最大危害:給孩子挫敗感,打擊孩子的自決定信念,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造成厭學厭校的情緒,還會破壞家庭關係。
起始時間:很多小朋友都覺得,作業考試這種東西,肯定是有狗那年就存在了。其實啊,真沒有那麼久,人類和狗成為朋友大致有一萬五千年左右,而人類和作業成為仇人,最多也就追溯到古羅馬時代,才有2500來年。
抵抗運動:近代以來,各個國家基本達成了共識,就是中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基本沒有家庭作業。即便到了高中,也最好每天不超過一個小時。(註釋2)
殘酷指數*****:五星。每天都在折磨孩子和家長的這種酷刑,指數才為5星,排名第十。那後面的都是什麼鬼啊,教育史上到底有多少血淚啊!
酷刑第九名
過度早教
酷刑內容:早教這種東西,變成目下當今這種么蛾子之前,本來的面目還是挺好的。
這裡要說明的是,早教的含義是“早期教育”,不是“上早教班”。(註釋3)
早教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家長如果迷信早教而自己又不參與早教,把孩子的早教直接扔給早教班才是早教的最大問題!
這段話說起來像繞口令一樣,但現實中很多家長就是這樣地被早教給弄暈的了。
過度早教的這幫傢伙,就是濫用發展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知識進行隨意的修改和解讀,來為商業服務。甚至故意歪曲腦科學,把幾十年前的科研成果來嚇唬家長,騙取錢財。(註釋4)
結果呢,騙著很多家長花費高昂的學費,把還不會爬的孩子送到裝修奢華的早教中心,學握手,學抓,學拿,學對人笑,學對人眨眼。後來,覺得這些不夠讓家長信服,就乾脆入手下手教3歲小朋友學識字、學閃卡、學鋼琴、學數學,營造錢沒有白花的假象。
早教機構使用了很多過時的教育體式格局。杜曼閃卡為其中的代表,它的理論根蒂根基已經被自然科學所拋棄。耶魯大學的研究者稱:“以一種破產的、完全被拋棄的理論為根蒂根基,同時也在受控條件下測試失敗……這個過程浪費家長們的時間、精力、感情和金錢。”到了21世紀,中國商人將其發揚光大,變成一門利潤極其豐厚的生意。
同樣,哈佛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報告也證明,沒有任何靠得住數據支持某種特定視頻或音樂對2-3歲的兒童大腦發育具有可測量的影響。那些聲稱昂貴的“教育”玩具和多媒體產品對嬰幼兒大腦發育具有巨大促進的宣傳,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那麼,什麼才是早教中最有效的體式格局呢,什麼才是對兒童呢早期腦部發育影響最重大的因素呢?其實,最簡單不過,就是讓孩子和父母(或關愛他的成人)之間的親子互動!
請一定注意,以上這段話的重點,不是“互動”,而是“親子”!
有早教機構的宣傳冊上說:小學三年級學奧數?太晚了!一年級?也太晚了!5歲?也太晚了!2歲,能學奧數嗎?是的,我們中心開發出了最前沿的早教課程,嬰兒奧數!
商業化的早教機構,是過度早教的罪魁禍首。是的,早教很重要,但家長完完全全,百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千,都可以自己去做!而且,父母的早教,才是真正對孩子有用的。
孩子那麼小,花錢教給個陌生人,抱來抱去,摸來摸去,讓孩子去跟一個假模假樣的人設立建設親密感情,而家長在外面玩兒手機,何苦呢?!
最大危害:過於緊張的幼兒早期教育不僅不克不及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隨著早教的盛行,孩子厭學的年齡,從小學、幼兒園直接給降到了嬰幼兒時期,這真是太可怕了。孩子的情緒發展,注意力,認知能力,都會受到損害,甚至健康也會出現問題。
起始時間:西方發達國家曾經在上個世紀六、七時年代流行過早教,後來逐漸被淘汰出主流的教育領域,轉變為託管本能機能的機構。到了九十年代之後,陸續在中國找到了發展的土壤,然後大行其道起來。
抵抗運動:中國過度早教、商業早教的現象,已經被很多家長所警惕。2013年央視《焦點訪談》揭露早教黑幕為節點,很多早教機構沒那麼猖狂了,也入手下手轉戰二三線城市。
殘酷指數*****:五星半。為何過度早教要排在作業考試前面,很簡單,這些人對這麼小的孩子都下得去手,在孩子那麼嬌嫩的時候就造成影響一生的危害,堪稱心慈手軟。
酷刑第八名
融會貫通
酷刑內容:融會貫通,也算是酷刑?沒搞錯吧!
是的,沒搞錯。就像是江湖上流傳的兵器譜一樣,有明槍也就有暗箭。這個融會貫通啊,就是這類暗器中的代表,坐實第八名那是一點兒也不虛的。
它有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博聞強記”這樣美豔的裝扮,殺人於無形之中。你不知不覺的,就著了它的道了。這種體式格局,既有傳統國學派,也有西方莎士比亞派,既有圓周率記憶派,也有英文字典派。
問題是,當孩子發現自己已經中毒,頭腦遲鈍,四肢無力,向家長呼救的時候,家長還看不出來。“這是打根蒂根基的階段,別問那麼多,記住就行了”。
融會貫通的學習體式格局,糟糕的不是孩子不懂,而是他以為他已經懂了;糟糕的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他以為自己很優秀!
最終,可能不可救藥,誤入歧途之後,再也難以回頭了。
最大危害:這種危害輕則毀掉學生的一門課程,重則會吃掉孩子的一生。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危害大名鼎鼎卻色豔味香、極具誘惑。在這條路上你付出得越多,孩子的將來就越悲慘!
起始時間:西方是自中世紀入手下手盛行,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改變。東方則在幾千年前就如此,一直延續到現代。
抵抗運動:反對融會貫通幾乎是所有教育家在任什麼時候期都呼籲要停止的,可惜就因為其隱蔽性太強,至今還存在在很多地方。(註釋5)
殘酷指數******:六星。這是一種神祕的酷刑,看似有著忠厚的面目面貌,其實害人實在不淺。
酷刑第七名
冷漠
酷刑內容:就是父母不理孩子,不給孩子好臉兒看。
很多人覺得,這不正是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態度嗎?所謂父母有父母的樣子,在孩子面前要維持自己的威嚴,要不,那孩子還不要翻天啊!
其實啊,早期的時候,限於醫學的發展,嬰兒的死亡率特別很是高,父母如果過於疼愛孩子,投入了感情,就會在孩子夭折的時候特別很是悲痛,情感上難以接受。於是,就形成了冷漠對待孩子的潮流,父母甚至不給孩子取名字,讓幼兒出於一個“無名氏”的餬口生涯狀態。
隨著牛痘的誕生,避孕方法的推廣,才降低了兒童的夭折率。等過了這個時期,父母們又入手下手追求所謂的培育種植提拔孩子的獨立性。約翰·華生籍此又提出了“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冷漠養育法,發揚了“童年時期過分的情感依戀將導致過度依賴成人”的觀點。
冷漠對待孩子,尤其是嬰兒的交流,號稱這樣可以或許規範孩子的行為,培育種植提拔孩子的獨立性。同時,對孩子加以訓練,像訓練寵物一樣機械、模式化的用技巧來養育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沒有任何情感的。實際上,短時間內切實其實很有成效,媽媽馬上就感到輕鬆了,孩子也乖巧了。
於是,這種風潮迅速在美國風行,並影響了整整一代美國兒童。而後,也流傳到世界各地,包括當下的中國。但是,這批孩子成年後,很多都有失眠障礙、人格障礙等問題,這種方法也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而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
其實啊,中國文化裡,也一直都有嚴父的傳統。一直到目下當今,還有很多父親不肯在孩子面前露個笑臉。我們應該以華生為戒。(註釋6)
讓嬰兒累積巨大的恐懼和憤怒。到了兒童期,有些孩子的脾氣會變得特別很是大,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大哭大鬧,甚至可能對父母拳打腳踢,瘋子一樣不可理喻;有些孩子則可能出現社交障礙。
最大危害:使孩子喪失安全感,產生恐懼和憤怒的情緒。到了兒童期脾氣會很大,遇到挫折反而更脆弱,對抗性強。長大了很容易性格孤僻,還會出現社交障礙——想一想啊,連他媽都不理他,他長大會體貼別人嗎?
很多家長認為“必須教會孩子獨立”,但是,卻完全忽視了人類發展的規律。目下當今的科學已經確認,強迫嬰幼兒“獨立”反而會導致更高的依賴性。相反,迴應嬰幼兒的需要,則可使其在後面的人生中更加獨立!
事實上,習慣於在嬰幼兒變得煩躁前就給與迴應的父母,更有可能培育種植提拔出更具獨立性的孩子。
這真是太神奇了!我只能說,這就是——愛——的力量!
起始時間:父系社會以來,父親大多是冷漠嚴酷的那個。近代西方提倡父母尊重孩子,形成了比較平等的家庭關係。
抵抗運動:約翰·華生都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了,我們也應該引以為戒。
殘酷指數******:六星。冷暴力,更害人。
酷刑第六名
束厄侷促衣與學步車
酷刑內容:在17、18世紀的時候,一度流行把嬰兒裹成一個粽子的襁褓的養育體式格局,甚至,還會用頭巾把頭也包裹起來。
這樣一來,孩子的四肢舉動都給束厄侷促了起來,不克不及活動。當然了孩子會哭鬧、掙扎,但是耗盡了體力之後,自然就老實了。
這種給嬰兒上酷刑的荒謬習俗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和當時母親中流行拒絕給孩子哺乳的時尚有關。母親們把孩子交給保姆,保姆為了儘量減少麻煩,就把他們給包裹起來,隨便放在一個角落裡,任他們哭就行了——反正不會發生其他的危害。同時呢,他們也影響了其他的父母,以致很多父母也在家裡效仿這種殘酷的做法呢。
這種限制孩子動作的思想,還延續到了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出現了很多硬梆梆穿著不便的兒童服飾,一時成為流行。甚至,連歐洲王室的孩子們,也要穿上綁裹的緊繃繃的服裝。
最大危害:束厄侷促孩子的做法導致了血液的暢通流暢,妨害了正常的成長,反而損害了體質。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凡是用襁褓包皮裹孩子的地方,到處都可看到駝背的,瘸腿的,膝蓋內彎的,患佝僂病的,患脊骨炎的,以及林林總總畸形的人。如果你使他們躺著,他們可能會在這種狀態中死去,象烏龜一樣,永遠也不克不及翻過身來。
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出目下當今17世紀中期的奇葩物件:學步車。英文稱為“baby walker”。
有一句話來形容學步車造成傷害的緣故原由很貼切,“學步車所增加的可移動性遠遠超出小嬰兒此時擁有的自然能力。”由於學步車釀成的孩子的傷亡時有發生,概率甚至超過了車禍。
1990-1994年, 美國平均每一年發生23000 例學步車相關的傷害。從1990-2001年,美國總共有約197200個15月以下孩子因為學步車相關傷害到急診室就診。
最大危害:嬰兒過早過多使用學步車,不僅不克不及加快學步,反而會因為用腳尖觸地而造成足關節變形,腳後跟外翻,以及出現“x”或“o”型腿。同時,容易罹患感覺統合失調症,施展闡發為好動、任性、脾氣暴躁、不容易與人溝通等,還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閱讀跳行等危害。
起始時間:發源於15到17世紀左右,束厄侷促衣已經絕跡,而學步車到目下當今還在產生著新的危害。
抵抗運動: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直接把學步車扔出去”。加拿大政府則在2004年入手下手禁止使用和銷售學步車,其它國家的醫學界人士也呼籲政府向加拿大學習。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刊文呼籲加大對學步車危害的宣傳。
殘酷指數*******:七星。以保護的名義,卻給孩子造成傷害,直到目下當今。
酷刑第五名
幼兒寄宿
酷刑內容:在中世紀早期,歐洲就有把男孩子送到修道院裡學習的傳統。到了12世紀,入手下手出現專門為孤兒創辦的寄宿學校。後來,大英帝國由於大量人士前往海外工作,也就應運而生了更多的寄宿制學校。
所以啊,寄宿學校本來就是給被迫造成和父母分離的孩子而設立的。但是,到了近代,寄宿學校的孩子年齡,從歷史上的14歲左右變得愈來愈低,甚至低到了小學、幼兒園,甚至嬰兒時期。這就實在是太荒謬了。
舉個極端的例子,就是教育史上臭名遠揚的羅馬尼亞孤兒院事件。二戰以後,人口銳減,政府鼓動勉勵生育,很多家庭都有4個以上的孩子。政府出於好意出資興建了國家教養院,來集體撫養賜顧幫襯不過來的孩子。然後,先後有6萬多名嬰兒一出生就被送進教養院。
結果呢,這些孩子後來幾乎都出現行為異常,大多數人智力低下,情感發育不良。他們不會和人交流,無法形成對視和對話,獨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後搖晃或不斷重複某種刻板行為,對陌生人沒有恐懼感,也沒有溝通能力。後來有一部分孩子被送到美國底特律兒童醫院做大腦斷層掃描,結果發現他們大腦的海馬迴和杏仁核等多部位都不正常。
而在寄宿學校的大本營的英國,心理學家Joy Schaverien博士,收集了25年的證據,出版了《寄宿學校綜合症》一書。
提出了“寄宿學校綜合症”,施展闡發包括:易怒、抑鬱、焦慮、無法持續戀愛關係、害怕被拋棄、物質濫用等等。還有很多人由於童年悲慘的經歷而選擇性地失憶。
後來,很多國家都以此為戒,禁止孩子過早(14歲以下)的和家庭分離。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機構為了商業利益,不顧最基本的事實,鼓吹小學生寄宿,幼兒園全託,甚至嬰兒全託,造成了很多人間慘劇。(註釋7)
尤其在中國,我們一方面在鼎力大舉解決留守兒童所帶來的巨大心理、生理、以及附帶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方面又有很多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專家,在鼓吹寄宿制的好處,人為地製造孩子和父母的分離,這不是有病嗎?
心理學界早就有了定論,早期分離會對孩子造成難以修復的心理創傷。經過對嬰兒的觀察研究,一個孩子只要和父母分離9天之後,就會產生棄兒的自我意象。他們還沒有能力表達,但是其悲傷的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
最大危害:腦神經科學已證實,早期情感發育不良,會直接損害大腦的正常發育,使其結構異常,造成無法逆轉的病理性改變。長時間寄宿的孩子,潛意識中既害怕被父母拋棄,又對父母有怨恨,所以經常會施展闡發出委屈、拒絕、過度纏綿和不可理喻。
起始時間:發源於黑暗的中世紀,仍肆虐在很多地方。
抵抗運動:絕大多數的國家,都禁止幼兒的全託,以及低於14歲年齡的寄宿學校。
殘酷指數********:八星。哀大莫過於心死,幼小時釀成的心理創傷,會危害一生。
酷刑第四名
體罰
酷刑內容: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就設立建設了最早的學校。在那個還用泥板做書的時代,體罰就已經十分盛行了,老師用木棒責打學生是經常的事情。
而在古埃及,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由於當時的教授教養方法有問題,導致兒童厭學的心理很普遍,體罰同樣成為經常使用的手段。
到了中世紀,修道院學校的紀律十分嚴酷,體罰盛行。棍棒和鞭條是管教授教養生的經常使用工具,學生在學校中過著“棍棒下的生活”。按照他們的觀點,肉體是“靈魂的監獄”,必須折磨肉體才能拯救靈魂。
又到了17世紀,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世界各地,西方也好,東方也罷,大多主張施行權勢鉅子教育,要兒童絕對遵守和服從。對不服從和不守紀律的兒童,採取嚴厲的懲罰,因此而導致死亡的也不奇怪。
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31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禁止體罰,但其餘19個州仍然執行體罰。根據美國教育部人權機構每兩年收集的信息,體罰在公立學校發生的比例較大,受體罰的大部分是男生。最經常使用的體罰是用短木槳打臀部,也有擰耳朵、罰站並雙手伸出舉著書本、罰跪或以其他不舒服的姿勢持續較長時間。
所以,令人絕望的是,直到今天,在很多國家,仍然存在著十分嚴重的體罰問題。更令人悲憤的是,很多父母自己講起幼時被體罰所受到的傷害時,會特別很是痛恨以及覺悟。
但是,當他們自己教育起孩子來,卻又很自然地舉起了板子!
最大危害:2016年“終止體罰兒童全球行動”用250篇研究說明:沒有一篇顯示體罰有任何益處,其危害不乏其人。如,每一年有上千兒童因體罰致死;造成欺凌、說謊、出走、逃學及青少年犯罪;導致成年後的施暴行為、反社會行為;造成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巨大危害,心臟病、癌症的機率增大……真的是擢髮難數。
抵抗運動:古羅馬時代的昆體良,是旗幟鮮明地反對體罰的第一名教育家。其後,幾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反對過。
瑞典是世界首先禁止體罰兒童的國家,而根據“終止體罰兒童全球行動”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已經有51個國家出臺相關法規全面禁止任何場合下(包括在家庭裡)針對兒童的體罰。
美國發起了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目前已有上百個國家的民間組織參與。但仍然有很多國家默許甚至允許體罰的存在。
起始時間:幾乎伴隨著所有的歷史時期,有所緩解,但從未間斷。
殘酷指數*********:九星。愚蠢至極,百害而無一利。
酷刑第三名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酷刑內容:上個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一種用便捷的手術來解決問題兒童的潮流。
這靠譜嗎?當然靠譜!這可是大科學家、醫學家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發明的,而且,他還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莫尼斯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在1935年參加神經學大會上,聽到了耶魯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損毀了兩隻黑猩猩的前腦葉與其它腦區的神經連接,結果發現這兩隻黑猩猩變得溫順了許多。
於是,莫尼斯就想,可不可以把這個實驗用在人的身上呢?經過研究,他開創了“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先將前腦葉白質切除器具刺入顱腔,然後搗毀一塊腦區。只要這麼一個小小的手術,那些狂暴的患者就會變得像小寵物一樣任人擺佈。
同時,諾貝爾獎無異最強大的背書,也是效果最佳的廣告。世界為之瘋狂了,媒體更是神話了這種療法。在日本,許多小孩子被他們的家長送去做前腦葉切除術,而緣故原由僅僅是家長覺得他們“不乖”;在丹麥,政府甚至專門為此設立建設了大量的醫院,治療從智力缺陷、多動症、不愛吃飯等所有的症狀;在美國,很多醫生是來者不拒,都不問有病沒病只要給錢就敢做,不計其數的人沒有經過仔細檢查就被拉去做了這種手術。
這種手術極其不規範,既沒有精確的定位,也沒有標準的操作流程,醫生往往是憑感覺對著病人大腦亂搗一氣。有些病人直接死於手術或是因為手術後遺症而自殺;有些人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殘疾;也有一些出現了極端的狂躁或是抑鬱症狀;而最多的情況是,病人神經病症狀有所減輕的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後遺症:這些病人變得像行屍走肉一樣平常,孤僻,遲鈍,麻木,模樣形狀呆滯,任人擺佈,從此一生就生活在無盡的虛無之中
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親姐姐就因為被認為有智力障礙而做過這個手術,手術的結果堪稱相當糟糕,她的智力不增反降,成了一個整天只會發呆的“木頭人”,終身生活不克不及自理。
據統計,單單在1939到1951年間,美國就有超過18000人接受了這樣的“手術”,而全球範圍內有此遭遇者更是數以萬計,不知道毀了多少個家庭的幸福!
最大危害:打著諾獎的大旗,用科學的體式格局推行愚昧,把人當做了實驗品,摧殘身心!
抵抗運動:1947年,瑞典神經病理學家就撰文質疑這個手術。1950年,蘇聯首先發布了禁令。到了1970年,絕大多數國家,以及美國許多州都已立法禁止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起始時間:盛行於上個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中止於70年代。
殘酷指數*********:九星。雖然這項手術並不是是專門針對兒童的,但是,值得目下當今所有的家長警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酷刑第二名
洗腦教育
酷刑內容:用兩個歷史上的洗腦教育來展示這個酷刑。
第一個,就是中世紀——是的,又是中世紀(5世紀末到14世紀上半葉),我算是知道為何中世紀總是被稱為黑暗世紀,人類文明最黑暗的時期了。
那個時候啊,宗教壟斷了文化和教育,幾乎所有的主流的學校都是教會開辦的。教會操縱著教育領導權,教育內容浸透著宗教神學的精神。他們對學生進行殉道教育,進行精神和肉體的雙重迫害。那個時候啊,三好學生的標準是“服從、貞潔、貧窮”。
學校中實行禁慾主義,祈禱、悔罪和齋戒是經常進行的學習項目。內學的學生在深夜熟睡時還要被叫起來,進行夜間祈禱。更有甚者,還對學生實行監禁、絕食等懲罰。
第二個,就是納粹德國時期了。
希特勒獨裁之後,就把德國學校宣誓遵守憲法的傳統給改了,誓詞變成了:“我遵守和服從領袖阿道夫·希特勒的領導!”
1934年,納粹設立建設了帝國教育部,把教育政策和機構置於納粹的領導之下,學校成了培育種植提拔納粹人的重要基地。教授教養的內容必須以希特勒的思想為準繩,宣傳德國的擴張;讓學生們為德國版圖在不斷擴大而感到自豪;灌注貫注德國民族作為優等種族的意義和命運。
納粹德國在中學設立了“德意志學科”,經由過程德意志語文、德意志歷史和地理,以及德意志化學、德意志物理和德意志數學等課程,向學生灌注貫注法西斯主義思想。
在戰爭期間,每一個班都要記戰爭日記,學生必須能背出德國軍隊的最新消息。學生能不克不及順利畢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政治傾向,是否是納粹政團體的一分子等等。大量的孩子在這樣教育中,走上了罪惡的戰場,把雙手沾滿了他人的鮮血,自己也獻出了生命。
一個納粹時代長大的德國人後來在一部反省納粹歷史的紀錄片中感嘆道:“我們從頭至尾都在學習為了國家而死,從來沒有學習過為了國家而活!”(註釋8)
最大危害:每一個人都可以被利用、被動員,成為折磨殺害他人的人;另外一方面,每一個人又都處於被不放在眼裡、被侮辱、成為被他人折磨殺害的對象。
抵抗運動:人類文明的所有的發展,就是在竭力避免再次出現這樣的悲劇。
起始時間:每次有政治狂人出現,極端的思想出現,就會在歷史上營造這樣的悲劇。
殘酷指數**********:九星半。禍不單行,一旦出現,危害面廣且強,還會遺毒很多代人。
酷刑第一位
殺嬰
酷刑內容:這排名第一的,就是直接奪去孩子的生命。如果說前面的這些酷刑,還有些遮遮掩掩的話,殺嬰則是赤裸裸的殺人了。
殺害嬰兒的習俗,在各個文明的早期都有,比如古希臘、埃及、羅馬、印度、中國等等。他們用兒童進行祭祀,也會殺害女嬰,或者任何殘疾瘦弱的嬰兒。
但是,人類歷史上把殺嬰作為國家制度的,只有斯巴達一例。
斯巴達人屬於特別執拗的一種民族,他們堅定地認為,人就是國家的工具,而兒童就是國家財富、勞動者、士兵的來源。既然如此,那麼,不合格的工具當然不用再浪費資源去培育種植提拔,扔掉、殺掉就是理所應當的了。(註釋9)
孩子一出生就不屬於父母的了,要送到部落長老那裡去檢驗,健壯合格的留下,孱弱畸形的,甚至僅僅因為是女嬰,都會被丟棄到“棄嬰場”去。而母親也會用烈酒給嬰兒洗澡,來檢查孩子的體質,據說如果孩子瘦弱不健壯就會抽搐,那樣就任其死去。
男孩子7歲前,由雙親撫養。父母從小就注意培育種植提拔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
7歲後的男孩兒,就被歸入國家資源集體去培育種植提拔。他們要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有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學習跑步、擲鐵餅、拳擊、鬥毆;他們每一年在節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撻一次。他們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點般落下,但不許求饒,不許喊叫,甚至不許出聲。
當男孩過了12歲,便會被編入少年隊,只能光身赤腳,不論天氣冷暖均只許穿一件外套,並只可在軍營裡作少量進食,鍛鍊他們的身手。若被人發現,則會被處罰,因為這證明他身手不靈活。
這樣理想化的教育體式格局,看似效率挺高,結果呢,合格產品數量太少。導致了斯巴達一個巨大的危機,缺男人!到公元前3世紀,斯巴達男性公民一共那個就只有幾百人!而斯巴達人最終的命運,也頒佈發表了這種教育體系體例的滅亡。
最後,這個以殺害嬰兒為榮耀的國家,完蛋了!完蛋了!完蛋了!
最大危害:死亡。
抵抗運動:殺嬰制度,隨著斯巴達而消亡。但殺嬰的慘劇,並沒有絕跡。
起始時間:從古至今。
殘酷指數***********:十星。只要有殺嬰行為出現,就說明我們的文明還沒有徹底脫離蠻荒時代。
註釋1、杜克大學家庭作業調研專家哈里斯·庫柏聲明:“沒有證據證明任何家庭作業可以或許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庫柏彙編了1989年的120項研究和2006年的60項研究。針對多項研究的廣泛分析發現,小學階段的家庭作業沒有任何學業上的幫助,卻在小學生對學校的態度上有消極的影響。甚至在初中階段,家庭作業和學業成功之間的關係也特別很是小。
註釋2、英國政府文件規定,禁止為12歲以下的兒童佈置家庭作業,12——14歲兒童的家庭作業每天不克不及超過1小時,14——16歲兒童的家庭作業每天不克不及超過1個半小時。德國老師從來不給學生留過多、過繁的家庭作業,有的學校甚至規定,假期和週末不留家庭作業,星期一不得安排考試。法國的孩子在小學階段,沒有家庭作業,到中學階段,作業量最多時,一天也就半小時。高中生,每天作業最多也不會超過30分鐘。
註釋3、早教最早起源於德國,是讓孩子在遊戲和與父母的交往過程當中獲得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簡單說就是一種用親子互動的體式格局,旨在促進孩子成長的活動。可中國的“早教”早就與其原本的理念天差地別。
註釋4、目下當今腦科學已經達成了共識,左右腦雖有分工不同,但實際上是一起工作的。單純提開發左腦、開發右腦,都是不符合腦科學的。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導、《最強大腦》科學評審魏坤琳在接受童書媽媽採訪時指出,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騙錢的。
註釋5、維多裡諾(1378~1446) 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被稱為“第一個新式學校的教師”。1423年,他創辦了一所名為“快樂之家”的學校。維多裡諾改變了中世紀學校呆讀死記的教授教養方法,運用新方法進行教授教養。他用活動字母教讀寫;經由過程遊戲傳授算術初步知識;教幾什麼時候,讓學生作圖和測量。
註釋6、約翰·布羅德斯·華生美國心理學家,他出版了《嬰幼兒的心理賜顧幫襯》一書,提出了“不抱”的觀點。後來他後悔在此領域的寫作,透露表現他這方面的知識其實不充分。
註釋7、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明確反對讓孩子上寄宿制學校,他認為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彌補寄宿制生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他說,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設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育種植提拔智慧的途徑。
註釋8、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西德發生了大張旗鼓的學生運動,年輕人強烈地要求父輩們公開評論辯論納粹歷史。此後,納粹德國史成了德國中學的必修課程。
註釋9、斯巴達教育制度的目標,是培育種植提拔出身體和德性都特別很是強壯的男子,使他們可以為斯巴達軍隊效力。它鼓動勉勵一致性,強調斯巴達城邦的價值勝過小我私家的興趣,並且產生斯巴達未來的精英。任何未能成功經由過程斯巴達教育的男性都不克不及獲得斯巴達的公民權。
-END-
白滔滔 前媒體人,曾經供職於《新週刊》、《南方都市報》,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新媒體“童書出版媽媽”聯合創始人。他是九歲女孩小丸子的爸爸。
三川玲童書出版人,出版作品獲有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銷量百萬。主要出品有《孩子:挑戰》《愛說話的小女兒》《孩子,你是這樣出生的》。每個月過眼童書兩百餘種,教育圖書20餘種,閱讀的心得體會都在我的原創文章中。創辦有自媒體“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版權&商務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教育史上的十大酷刑,排名第三的得過諾獎,榜首的毀滅了一個國家
文/白滔滔&三川玲 緣起 本文的靈感,來源於童書媽媽讀書會上,王曉琳的一次關於兒童心理學的分享。 她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講述了“前腦葉白質切…
-
-
-
咽喉疼痛,且第三磨牙後起瘡
健康諮詢描述: 第三磨牙後起了一個小瘡,會疼。嗓子有一種疼感,老是口渴。 想得到的幫助: 緩解治療 病情分析:你好考慮是口腔炎,上火,咽喉炎等原因引起…
-
-
-
小產月子裡,從第三週開始吃枸杞,湯,粥,
健康諮詢描述: 你好,請問一下醫生,如題,我在月子裡第三週開始吃枸杞,失眠和咳嗽越來越嚴重。現在怎麼辦才好?該如何解這個毒?感激不盡。 病情分析:你好,…
-
-
-
你好,左腳第三個腳趾走路疼,有半個月了
健康諮詢描述: 左腳第三個腳趾走路像筋疼,不知道什麼原因,求幫助有什麼辦法能快速好轉謝謝! 病情分析:你好,根據你的描述,考慮可能是患有腱鞘炎。患腱鞘炎…
-
-
-
您好,右腳第三跖骨接近根部骨折40天了,
健康諮詢描述: 您好,右腳第三跖骨接近根部骨折40天了,石膏已經已經去掉,多長時間可以走路。謝謝 想得到的幫助: 什麼時間可以走路 病情分析:您好,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