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父母總希望孩子懂事,聽話。

可是那樣真的好嗎?

或者說乖巧的孩子,

只是父母覺得更滿意。

而對孩子而言,

其實不是最開心的選擇。

“懂事”和“乖”,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日常平凡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施展闡發的“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可以或許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安分守己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

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求全譴責,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實的感觸感染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樣子容貌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施展闡發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施展闡發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麼,這是為何呢?為何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有一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於“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

我很清楚的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實際上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迷迷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實的感觸感染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樣子容貌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大好人”。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緣故原由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裡一酸,彷彿看到幼年的自己。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願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麼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著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曾經有一名媽媽向我後臺留言:我的孩子日常平凡很乖,入幼兒園時特別很是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週後卻出現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為何?

我刀切斧砍的說:“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願意去幼兒園。

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理解理睬為何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克不及哭鬧。

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

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設法主意。可是,孩子的感觸感染只能經由過程其他的體式格局宣洩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後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洩。

每次聽到看到有家長說“愛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克不及隨便哭”一類的話,我就有些生氣。因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緒可以或許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才會順利的哭。

孩子可以或許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根蒂根基。

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為何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複製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命是從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克不及完全自主的爛大好人。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個很調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

因為我們其實不因為毛豆“乖”才愛他。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願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觸感染討好別人。

我會支持毛豆的決定並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後於時代

我們大學畢業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拿鐵飯碗。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乖”不是個褒義詞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後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後輩學習,而不單單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

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侷限的父輩其實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超出跨越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目下當今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當硅谷的街頭巷尾已經充斥著無人駕駛汽車,當谷歌 X 實驗室進行著震撼世界的100個創意時,中國父母的“乖”,卻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

培育種植提拔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於讓毛豆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

這天吃過晚飯,毛豆拿著一個堆砌的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

毛豆才不肯聽話,繼續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這車堆疊的算不上巧,毛豆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醜陋的小車,在這個創新以指數級變化的時代,就像谷歌 X實驗室的創新構想,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親愛的小孩,從目下當今起,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叛逆的小孩。唯獨,不要做一個乖小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