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圖片源自網絡

最近幾天我家剛剛半歲的小二寶似乎入手下手非分特別纏我,但凡我出目下當今他身邊,無論他在做什麼都需要我抱抱。如果我抱著他後,又把他放在了床上或者姑姑身邊,他就會入手下手委屈的大哭。我想,他應該已經很明確的知道我是他的媽媽而非僅僅是“奶孃”了。

不記得從什麼時候起,小二寶在那段時間讓我“氣”得牙根癢癢。他總是在餓了的時候才可以或許想起我了,其他時間他更喜歡窩在姑姑懷裡,任我對他使盡媚眼兒,他基本上視若罔聞,忽略不見。所以,我家大寶才經常戲謔:弟弟一定是把姑姑當作了媽媽,而把媽媽當作了“奶媽”了!看看,才七歲的大寶都已經可以觀察到這些,可見小二寶對我的忽視態度是如何了。算了,不提也罷,提多了都是“香菇的淚

啊!

圖片源自網絡

正好昨天晚上無意間看到一段文章,原來寶寶是從這個時候入手下手有了“媽媽”的概念呢。受益不淺啊!

早教育嬰專家們為了弄清嬰兒從什麼時候起才可以或許把“爸爸”“媽媽”這樣的單詞和一位特定的親人聯繫起來,同樣為了弄清嬰兒從多大入手下手可以或許把單詞和特定物品聯繫起來,特意選擇了24名6個月大的嬰兒做了一個實驗。

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用白色背景拍攝了每位父母的面目面貌,然後讓嬰兒坐在母親的腿上,在嬰兒的兩邊各放了一臺電視機,分別播放嬰兒母親或是父親的面目面貌。然後用一個合成的聲音叫道:“爸爸”或者“媽媽’’。經由過程研究人員觀察到,嬰兒會用更長的時間去看被叫到的親人的面目面貌。

然而,研究者並沒有滿足這一結果,他們想排除產生這個結果的另外一種可能性。事實上,有人可能會認為,嬰兒也許是把同一類的事物都歸納於一個標籤下。就像“狗”這個詞可能會被兒童用來稱呼貓、奶牛或者其他四足動物一樣,“媽媽”這個詞也可能被這樣使用,也就是說,嬰兒可能會用這個詞來稱呼所有的女性,用“爸爸這個詞來稱呼所有的男人。

研究者又和另外一組24名6個月大的嬰兒做了一項實驗,讓他們觀看參加第一項實驗的嬰兒父母的面目面貌錄像。而這次研究人員注意到這組嬰兒似乎沒有把“媽媽”“爸爸”和別人的父母聯繫起來。也就是說,在聽到合成的聲音叫道:“爸爸”或者“媽媽’’之後,他們看電視機裡“媽媽”和“爸爸”面目面貌的時間沒有什麼差別。


圖片源自網絡


經由過程這個實驗得出結論,一個6個月的孩子,雖然他還不會說話,但是他已經可以或許清楚地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誰是自己的“爸爸”。而且,對寶寶來說有一點十分明確,那就是其他孩子的父母不是“爸爸’’、“媽媽”。也就是說“媽媽”這個詞其實不是包含統統婦女的類別標籤,就像“爸爸”這個詞也不是描述所有男人的標籤。因此,六個月大的孩子,已經可以或許完全清楚的認識了自己的爸爸、媽媽。

看來,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就像一棵小苗,想要成長為參天大樹,作為栽培者,不克不及夠揠苗助長,而是要經由過程小樹苗的自然生長規律,為它施肥澆水,假以時日它必能成材。何況我們的寶寶呢?作為父母,統統莫急,靜待花開,過程也是一種別樣的美麗!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