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導讀:寶寶大便顏色不一樣,次數增加或是減少了、(不)定時哭鬧、睡眠時間少、睡覺不安慰、頻繁打嗝、鼻塞、溼疹、紅屁屁、枕禿、缺鈣……等任何一點症狀都會讓新手媽媽緊張不已,擔心自己的一點點疏忽傷害孩子的健康。

大便稀綠

寶寶的大便夾雜著奶瓣或發綠、發稀,媽媽就會緊張得不得了,以為是寶寶消化不良或患腸炎了,這實際上是正常的,即使寶寶大便次數從3-4次增加到6-7次,這也是正常的,只要寶寶吃得好,腹部不漲,大便中沒有過多的水分或便水分離的現象,就不是異常的。

如果孩子大便稀少而綠,每次吃奶間隔時間縮短,好像總吃不飽醫院,多是母乳不足了。每天在同一時間量體重,記錄每天體重增加值,如果每天體重增加少於20克,或一週體重增加少於100克,則可以增加一次配方奶。

有的寶寶是乳糖不耐受出現大便次數增加,或發稀發綠,伴有泡沫。如果懷疑寶寶大便不正常與乳糖不耐受有關,可以及時向醫生諮詢。如果確定寶寶乳糖不耐受,母乳餵養的媽媽可以測驗考試服用乳糖酶製劑。

寶寶一吃就拉

很多媽媽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寶寶奶一喝進去,馬上就大便,尤其喝配方奶粉的寶寶,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這是正常的,寶寶腸道神經發育不完整,腸道極易被激惹,寶寶的吸吮動作喝吸進的奶液,都可能成為刺激源,刺激腸道蠕動加強、加快,結果就會一吃就拉。

寶寶腹瀉

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之內排出胎便,胎便呈粘稠墨綠色。胎便排出後,大便顏色逐漸轉黃,3-4天轉為正常新生兒大便。如果新生寶寶出生24小時仍沒有排出胎便,要及時告訴醫生,檢查是不是有腸梗阻。

母乳餵養的寶寶大便呈金黃色,粘稠狀,顆粒均勻,一天可達4-6次。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大便顏色比較淡,呈淺黃色,可成形,也可呈粘稠狀,顆粒不太均勻,大便裡有未被消化的奶瓣,一天1-2次。有的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大便也比較稀,次數比較多,色發綠,有時有些水分。

如果大便中水分很多,或便水分離,或大便呈稀綠色,或有較多粘液,或大便次數達10次以上,或有特殊的臭味,要意想到寶寶可能患了腹瀉。如果寶寶精神好,除大便不正常外,可只帶大便到醫院化驗。

寶寶便祕

寶寶便祕應該先考慮媽媽的飲食結構是不是合理,採取的餵養體式格局是不是正確,寶寶攝入的乳量是不是充足,然後針對可能的緣故原由進行糾正。

配方奶粉餵養的寶寶容易發生便祕,大便呈條狀、球狀,不粘尿布。如果因為配方奶寶寶發生便祕,首先要考慮換不同品牌的配方奶,同時增加喂水量。

母乳餵養的寶寶一樣平常不太會發生便祕,母乳餵養的寶寶如果發生便祕,媽媽首先要考慮奶量夠不夠,奶量不夠,腸道內缺乏殘渣,無法產生糞便,自然會出現便祕,乳量充足了,就不會出現便祕。

發燒

新生寶寶一樣平常不太會發燒,如果擔心寶寶體溫不正常,家裡可以預備一個溫度計,最好是電子體溫計或耳溫計,感覺不合錯誤時就用溫度計給寶寶涼涼體溫。

鼻塞

新生寶寶鼻道相對狹窄,血管豐富,容易出現鼻粘膜水腫。新生兒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冷熱變化的刺激,鼻粘膜血管出現擴張、收縮、鼻涕增多。如果沒有及時幫寶寶把鼻涕清理出來,慢慢就會變成鼻痂堵塞鼻道,加重鼻塞的程度。

有些媽媽一看見寶寶鼻塞就以為是感冒,以為是著涼所致,關門關窗,給寶寶穿衣蓋被,結果鼻塞愈來愈嚴重。新生兒不克不及捂,越捂鼻塞越嚴重,室內不通風,也會加重鼻塞。

寶寶出氣呼哧呼哧的,喉嚨中有痰

這幾天有很多媽媽留言說寶寶好像嗓子裡有痰,但又咳不出來,就給他吃了一些止咳化痰的藥。其實喉嚨中有痰,是正常的狀態。目下當今天氣變化距離,空氣質量又很糟糕。當空氣中的髒東西進入氣管後,氣管壁上的絨毛狀物質會千方百計把它們趕出去。這些髒東西就是“痰”。所以,當寶寶有痰時,不要馬上用止咳化痰的藥物處置懲罰,而是要想辦法幫寶寶把痰排出來。

讓寶寶把痰吐出來的最好的方法是輕輕拍背。媽媽用胳膊托住寶寶的胸,讓寶寶向前稍微傾斜,另外一隻手呈空拳狀,輕輕拍打寶寶的背部,等分泌物移到寶寶咽部並咳入口腔時,媽媽手指套上紗布,把分泌物清理出來。如果寶寶把分泌物嚥到消化道中,可能引發嘔吐,這也是排出痰液的正常辦法,媽媽不用緊張。適當給寶寶補充水分,也能稀釋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幫助痰液排出。

溢奶/吐奶/噴吐

寶寶溢奶和吐奶都較為常見,沒有嘔吐動作,只是隨打嗝、腹部或全身用力等出現的沒有痛苦表情的奶液反流甚至流出口腔的現象稱為溢奶。伴有嘔吐現象,且有痛苦表情的稱為吐奶。

出現溢奶和吐奶的緣故原由是新生兒腸胃發育不完整,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連接食管處的賁門較寬,關閉作用差,連接小腸處的幽門較緊,而新生兒吃奶時又常常吸入空氣,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

防止吐奶,首先不要讓孩子吃的太急,可以用一種剪刀式的哺乳體式格局,將母乳的乳腺導管壓住幾個,減緩奶流速度。餵奶時,寶寶的頭、上身始終要與水平位保持45度角,這樣也會減少溢乳。還要讓寶寶少食多餐。

其次,可以在吃奶中間停一下哺乳,給孩子拍拍背,因為有的嬰兒胃裡積氣比較多,孩子不舒服,就會有大量吐奶的情況。吃完奶之後給寶寶拍嗝,用中空的手掌給孩子拍背、輕輕的振動,孩子會很舒服。有的孩子吃奶以後20分鐘、半個小時還會吐奶,這種孩子吃完奶以後要進行一到兩次甚至三次的拍嗝,一次拍嗝可能不會完全有效果,要是孩子如果沒有很好的打嗝,沒完沒了的話,孩子會有疲勞感。孩子一樣平常會使勁的扭動身體,面部發紅,上肢使勁,這個時候把孩子及時抱起來,孩子一樣平常都會打出一個很大的嗝。

寶寶吐奶的時候,媽媽一定要及時將寶寶的身體側過來,目的是讓寶寶口內的奶從嘴角儘快流出來,如果寶寶在仰臥狀態,在吐奶之後,你給他擦試的過程當中,嘴裡還有殘留的奶,如果這個時候寶寶一呼吸,容易呼吸到肺裡面。應該側臥,然後再清理乾淨。

如果寶寶把所有吞嚥下去的東西有力的噴吐出來,胃酸或嘔吐物可以噴出幾十公分,這是噴吐,出現這種狀況時,立即給寶寶推天柱骨,揉板門,這兩個手法是和胃止嘔的。同時要給寶寶斷食一段時間。

打嗝

新生寶寶吃得太急或吃得哪裡不合錯誤時,就會持續打嗝。最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用中指彈寶寶的足底,讓寶寶哭,哭聲停止後,打嗝往往也就停止了。如果媽媽用了這個方法發現效果不大,多是媽媽心疼寶寶,不捨得用力,導致寶寶哭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不夠,可以再用點力碰運氣。

新生寶寶可以適當的讓他哭一會會,這樣能鍛鍊他的肺活量,讓寶寶的肺完全張開,讓氣體交換更充沛。

除彈足底,媽媽還可以按揉寶寶的內關穴。內關位於寶寶手腕的前部,把食指放在與手腕前部相對應的手腕背部,輕輕擠壓按揉。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適當增加難度。

擠壓胸部:媽媽面對寶寶,兩手張開握住寶寶胸部兩側(拇指放在前胸部,四肢放在後背部),輕輕擠壓一下,再鬆開,反覆幾次。

餵奶或喂水:給寶寶喂點水或喂點奶,都能讓寶寶停止打嗝。

捂肚子:用力摩擦手掌,感覺手掌很熱的時候,再用掌心捂住寶寶的肚子,輕輕按摩幾下。這個方法最好爸爸來做,手掌更大!

如果以上這些方法都不奏效,爸爸媽媽也不用焦慮,這是正常的,寶寶打嗝自然會消失的。

睡眠不安穩

很多多少媽媽留言說月子裡的寶寶睡眠很少,睡得特別不安穩,總是動來動去。其實寶寶的睡眠和成人不一樣,他們有兩種不同的睡眠模式:深度睡眠和淺度睡眠。

深度睡眠(非REM睡眠)——在這種睡眠狀態中,寶寶是靜態的。偶爾他會打哈欠或眼皮跳動,他的呼吸很平穩。這種睡眠狀態對寶寶的生長很重要,在深度睡眠中,寶寶會產生生長荷爾蒙,他會“在睡夢中長大”。但是深度睡眠階段要寶寶4周後才會逐漸出現。

淺度睡眠(REM睡眠)——在這種睡眠狀態中,寶寶時常移動身體,發出響聲,他的呼吸也不平穩,眼睛一會兒張開一會閉合,這叫快速眼動。有些寶寶在淺睡眠狀態還會伸伸懶腰、一會兒扭動一下小身體,一會兒伸一下胳膊,揮舞一下小拳頭,一會兒又吮吸起自己的小手,或是嗯嗯的發出聲響,扮出怪相……

寶寶每經歷15-20分鐘的深度睡眠後會經歷65-70分鐘的淺度睡眠,在寶寶真正清醒過來之前還可能經歷數次略為清醒之後又進入淺度睡眠的過程。因此,如果發現寶寶睡眠時間短,睡得不安穩,睡覺時動來動去、偶爾哭鬧一兩聲,都是正常的。媽媽不用馬上緊張的過去把寶寶抱起來,可能他正處於淺度睡眠中,可以什麼也不做,在旁邊靜靜的觀察幾分鐘,只要沒有明顯的哭鬧,可以先不用理會,可能過一會他又睡著了。如果寶寶一直持續哭鬧,再把寶寶抱起來也不遲。媽媽太過緊張,會讓原本處於淺睡眠中的寶寶醒來,慢慢就會養成哄著入睡的習慣。

睡眠時間的長短還與寶寶的氣質類型、個性有關。我家仔仔就是,在醫院的時候可以自己睡小床,回家那天入手下手,只要把他往小床上一放,不到5分鐘,他就會把眼睛睜開,骨碌碌的四處望,這樣折騰了四五次,我受不了了,就把他抱到我身邊,讓他挨著我睡,很快他就睡著了。有的寶寶就是天生氣質敏感型,對於這樣的寶寶媽媽可以考慮讓他挨著你睡。只是睡眠過程當中自己一定要警醒,以避免發生意外。

生理性黃疸

寶寶出生後2-5天,入手下手出現黃疸,黃疸是因為新生寶寶出生後,過多的紅細胞碎裂,釋放出大量的膽紅素。而此時的寶寶肝臟處置懲罰膽紅素的能力比較低,過多的膽紅素使新生兒出現黃疸。

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樣平常一到兩週後會逐漸消退。每天讓寶寶適當的晒晒太陽,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利於黃疸的消退。晒太陽時,要直接接觸陽光,不克不及隔著玻璃哦。讓寶寶的皮膚儘可能多一點裸露出來。但要主要不要讓陽光直接照晒寶寶的眼睛哦!

如果寶寶黃疸進展特別快,特別嚴重,或者寶寶一週後,黃疸沒有呈減輕反而加重,就要馬上去醫院。

生理性脫皮

新生兒出生兩週左右,入手下手出現脫皮現象。有時候,感覺一夜,寶寶稚嫩的皮膚入手下手爆皮,然後入手下手脫皮,寶寶就像塗了一層漿糊,乾裂開來。這是正常現象,新生寶寶皮膚的最外層表皮,不斷新陳代謝,舊的上皮細胞脫落,新的上皮細胞生成,出生時附著在寶寶皮膚上的胎脂,隨著上皮細胞的脫落而脫落,這時候寶寶就會出現脫皮。

生理性脫髮&枕禿

有些寶寶在出生後幾周內會出現脫髮,原本濃密黑亮的頭髮,逐漸變得綿細、色淡、稀疏,有的寶寶還彷彿一夜之間,頭髮就掉光了。當寶寶出現這種狀況時,媽媽毋須著急,這是正常的。

有些寶寶還會出現枕禿,很多媽媽擔心是否是缺鈣引起的,其實,新生寶寶出現枕禿的緣故原由主要是寶寶容易出汗,而寶寶一天24小時大多數時間都是躺著度過的,被汗浸溼的那一部分頭皮不斷與枕頭磨蹭,那一塊頭髮就會掉髮明顯。這是正常的,等寶寶大一點頭髮就會愈來愈好。不要一看到寶寶枕禿,就盲目增加鈣的攝入量。

奶痂

寶寶頭頂上可能出現黃色或棕色的蠟質塊狀物體,這多是奶痂,這種現象在新生兒和嬰兒裡很常見,50%的嬰兒都有這種症狀。多是因為給寶寶洗澡時沒有使用洗髮水,僅僅用清水衝一下,或是僅用溼毛巾擦一下導致的。

當寶寶出現奶痂時,不要直接往下揭痂,那樣會損傷寶寶毛囊。可以用液體甘油或嬰兒護膚油、橄欖油塗在奶痂表面浸泡幾分鐘,等到奶痂鬆軟了,用嬰兒梳子輕輕梳理,把奶痂一點點梳理掉。不要急於一次弄乾淨,每天弄一點,慢慢弄乾淨。也能夠先給結痂處塗抹嬰兒乳液,然後用軟刷去除皮膚上的痂塊。

粟粒疹和嬰兒痤瘡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寶寶出生後擁有一身完美的皮膚。但事實上很多寶寶出生時都患有皮疹或其他皮膚病,這些皮膚問題可能會一直持續到寶寶出生後的數個星期。

皮疹的症狀包括寶寶面部的針尖狀粟粒疹,尤其是在鼻子、臉頰和前額部分,在寶寶的身體也可能出現這種症狀。這些小腫塊是由於寶寶脂腺堵塞釀成的。嬰兒痤瘡和粟粒疹很相似,是由於寶寶的脂腺堵塞而形成的,也多是毛囊堵塞釀成的。

對於這兩種皮膚問題,基本沒有什麼治療的好辦法,時間是最後的藥物,隨著寶寶的生長,皮膚問題很快就會解決。幾周後,他就會擁有美麗的皮膚。

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是寶寶最多見的一種狀況。有時候寶寶突然性大聲哭叫,哭時面部漸紅,口周蒼白,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雙足發涼,雙手緊握,抱哄餵奶都不克不及緩解,這就是腸絞痛。腸絞痛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多見的一種,常常發生在夜間,從出生後2周入手下手,持續到4個月。

引起腸絞痛的緣故原由還沒找到足夠的證據,一樣平常認為多是控制腸壁蠕動的神經發育不成熟、腹部脹氣或不良情緒的傳染導致的。

如果寶寶腸絞痛,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揉肚子:在手上塗一層嬰兒潤膚霜或者嬰兒油,按順時針標的目的輕輕揉寶寶的小肚子,有助於排除腸道內的氣體。

餵奶:這是最容易讓孩子恢復安靜冷靜僻靜的辦法,吸吮讓他擁有安全感,吃母乳還能有效的防止牛奶過敏的發生,所以,這通常也是媽媽們最先想到的招數。有些吃母乳的寶寶也經常有腸絞痛的問題,媽媽要注意自己的飲食中是不是有可能引起過敏的成分,例如牛奶、咖啡或辛辣食物等,可以試著停止攝取這些食物,觀察寶寶的迴響反映。

襁褓:用小被子將寶寶輕輕包裹起來,讓寶寶在襁褓裡尋找最熟悉的記憶。襁褓的作用相當於媽媽的子宮,被包裹的感覺可使寶寶找回在媽媽肚子裡的感覺,身體上的不適會逐漸減輕,慢慢安靜下來。

側睡:可以利用側睡枕將孩子保持在側臥位。這樣的姿勢對孩子的腹部有一定壓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腹部痛苦悲傷。

聲音的模仿:用嘴在寶寶耳邊有節奏地發出“噓噓”的聲音。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一直與媽媽腹部大血管內血液流動的聲音相伴,這種聲音是有節奏且間斷的。熟悉的聲音會讓寶寶有安全感。有些白色電器的聲音也會有相似的效果,比如吹風機、吸塵器,所以往往在家中很嘈雜的時候,寶寶也會停止哭泣。

輕晃孩子或保持其趴著玩:將寶寶面朝下放在你的腿上,輕輕搖晃,也能起到一定的鎮靜效果。寶寶在子宮裡通常是頭朝下,日常平凡媽媽在活動時,子宮裡的寶寶也會感觸感染到輕輕的晃動,和這個動作的感覺比較相似。有時將孩子置於俯臥位也會獲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換個環境換小我私家: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自己怎麼也搞不定的小人兒,帶到醫院,竟然呼呼睡得正香,或者索性交給爸爸,爸爸卻覺得媽媽是小題大做,因為在他的懷抱裡寶寶很快就停止了哭泣。

紅屁屁

出現紅屁屁是寶寶經常會出現的狀況。尤其寶寶大一點,睡眠時間長了以後,潮溼的尿布浸著孩子,屁屁就會發紅。天氣變熱時,或是大便沒有及時更換,更容易紅屁屁。

發現寶寶紅屁屁或有尿布疹,一定要及時處置懲罰。每天大便後及時用清水清洗臀部。一定要用清水清洗,用溼紙巾擦是沒有用的,有些褶皺部位清洗不到。洗完後,給寶寶塗一層護臀膏或其他有隔水作用的護膚霜,也能夠測驗考試塗食用油如橄欖油、豬油、香油等。塗護臀膏時,要像塗面霜一樣塗抹均勻,不要塗得太厚,太厚會影響皮膚吸收。尤其是女嬰,塗得過厚,霜劑會移行到陰部,刺激外陰。

紙尿褲也是引起紅屁屁的一個主要緣故原由。寶寶出現紅屁屁時,除清洗護臀外,也要及時換別的品牌的紙尿褲給寶寶用用看。

臍疝

頭幾天有媽媽發寶寶的照片給我,寶寶肚臍特別膨大,凸出明顯。這個寶寶就是明顯的臍疝。這是由於腹壓的作用,臍帶殘端逐漸增大,腹腔中的液體、腸管或大網膜進入臍帶殘端,形成臍疝。

新生兒哭鬧、排便時,腹壓增高,臍疝增大;睡眠安靜時,臍疝減小,甚至看不見。一樣平常臍疝會在1-2歲時自愈,不需要治療。

如果臍疝過大,要及時去醫院。如果臍疝部位的皮膚顏色發生改變,發紅甚至發紫,局部壓力增高,膨出的臍疝不克不及被納回去,寶寶劇烈哭鬧,則多是疝氣嵌頓,則需要緊急就醫,手術治療。

腿紋不合錯誤稱

腿紋不合錯誤稱最可能出現的問題是髖關節脫位或者發育不良。正常人的股骨與骨盆之間有個髖關節,股骨頭在髖關節內活動,走路姿勢隨意自然,大腿屈伸也很靈活。而髖關節脫位時,股骨頭不克不及正常地留在關節內,滑到關節後上方,失去了正常的屈伸功能。

很多嬰兒的腿紋不合錯誤稱,不用太擔心,只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看起來好像是“脫位”,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去醫院做一個全面的檢查。大多數小朋友到最後檢查下來的結果都是正常的。

O或X型腿的判斷誤區

讓寶寶身體放鬆直立,雙膝併攏,如果此時雙足無法併攏,即可判斷為X型腿。如果用此方法測量寶寶屬於X型腿,也不用過於擔心。因為寶寶足部發育會出現鐘擺現象。寶寶從出生那一刻起,因為先天體質差異以及胎位的影響,下肢通常有類似O型腿的外型。這種O型腿隨著學習走路負擔體重,而有加重的傾向,約在一歲半時最明顯。如果兒童生長板及成長機制運作正常,到了兩歲左右,肢體會自動矯正回來,卻也往往因為過度矯正,相對地產生了X型腿。超過4歲之後,成長平衡機制又再度被啟動,到了6、7歲逐漸發育成正常。這種由O與X之間的交互變化,稱為鐘擺現象。

如果寶寶在處於足部發育的鐘擺現象中,家長需要緊密親密留意寶寶足部的發育情況,及時諮詢兒童骨科醫生,看是不是需要採取矯正手段。

補鈣

目下當今的媽媽都太注重補鈣,所以缺鈣的其實很少,補鈣過量的很多。頭幾天有一個朋友問我,說她懷孕7個月,檢查胎盤鈣化,怎麼辦?這就是補鈣過量導致的。對寶寶來說也是一樣,大家都緊張的為寶寶補鈣,常常出現補鈣過量的狀況。

不管寶寶是喝母乳還是配方奶粉,只要有正常喝奶,都不會缺鈣。如果是預防佝僂病,補充維生素D才是。醫生一樣平常建議給寶寶服用伊可新來補充維生素D,除此之外,讓寶寶適當晒太陽也是補充維生素D,增加鈣吸收的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