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媽咪讀呀 換季容易引發的話題

朋友寶寶生病,連氣兒高燒。這可急壞了一家人,趕忙送到醫院就診。一家人心頭壓了石頭,碰巧當天急診的大夫不知為什麼,冷著臉不說,還不夠耐心。朋友多問了兩句,醫生冷眼問道:“我說的你還不信,你來醫院做什麼?”

不過是問診,竟然發生了一點口角。朋友很不愉快。孩子生病,又和醫生吵了架,心中添堵。但回到家後,她卻有些後悔,借使倘使醫生在氣頭上忽略了哪些病情細節,最後受罪的還是孩子。所以,就醫過程當中,與醫生恰當的交流體式格局和適當的前期準備,是父母們需要注意的兩個方面。

這裡重點提示一句:注意交流體式格局,信任醫生的診斷

面對患兒,接診醫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其實不比父母小,雖然大多時候醫生都似乎不慌不忙地“望聞問切”,表面上淡定從容,實則大腦迅速地思考。整個過程當中,醫生的精力是一分為二的,既要和患兒及家屬交流,又要思考如何下診斷建議。如果受到外界的過多幹擾,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診斷結果的準確性,所以在與醫生交流時父母要儘可能做到以下幾點:

1、問什麼答什麼

問診也是一門技術活,醫生的提問邏輯關乎到最後對孩子病症的判斷,所以父母應該儘可能按照醫生的提問回答問題。不要想到什麼說什麼,打斷對方的診斷思路。

2、醫生不愛聽我認為3個字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常去醫院,難免久病成醫,一些小的病症自己也能“診斷”出來。但在醫學面前統統要求嚴謹,醫生作為專業人士,特別很是不喜歡患者一方自己定義,遇到那種一張口就“我認為孩子怎麼了”的父母,脾氣不好的醫生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厭煩。

3、信任醫生不亂比較

每一個醫生的診病體式格局和臨床經驗區別大,對同一病症的治療體式格局也有區別。同一個病症換了新醫生,切忌不要當著醫生的面作比較,“某某主任說這多是xx病”,這樣的語言容易引起新醫生反感。

4、做好前期準備,減少沒必要要的折騰

除做好和醫生的交流以外,在就醫的過程當中,父母還應做好就醫前的準備。首先要記好孩子發病過程及持續時間,以便醫生清楚病程。其次要清楚就醫前給孩子服用過哪些藥物,便於醫生後期開藥。最後要求儘可能去自己熟悉的醫院和醫生那裡就診,一方面熟悉環境,另外一方面有利於醫生掌握孩子的大體情況。

就醫是病患與醫生之間的交流過程。拋開醫生的專業身份,我們所面對的也是一個普通人,需要有耐心和理解才能達成良好的溝通。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