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安全感是孩子生命的底色,需要父母用愛來供給

在每一個年幼的孩子心裡,父母在任什麼時候候都是最重要的,是他的整個世界。父母能否給予孩子充足穩定的愛,極大程度決定了他今後的餬口生涯狀態,影響孩子的一生。

情境一:小區裡,媽媽著急想回家,孩子卻還興高采烈地玩著滑梯不肯走。於是媽媽耐著性子,語重心長地拉著他說了好一陣,但孩子還就賴在那裡,昂著頭一個勁兒地喊著:“我不要,我不走”。媽媽的怒火一會兒被點燃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啊,你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說完義無返顧地離開了,任由孩子無助地在後頭哭,在後頭趕……

情境二:因為在單位受了憋屈,媽媽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經常莫名地衝孩子發脾氣,“快去那邊玩去,別過來煩我,小心我打你”、“不許哭鬧,不許給我添亂”、“趕緊把你的玩具收好,七零八落,待會我都丟垃圾桶裡”,媽媽說著這些話的時候,孩子瑟瑟地躲到一旁傷心難過,怕一不小心又惹到媽媽……

情境三:孩子淘氣愛玩,不小心將媽媽新買的香水摔碎了。媽媽實在太生氣了,想都沒想就給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委屈地哭了起來。一聽到孩子哭,媽媽心裡就更煩,更躁了,“不準再哭了,聽見沒有,停!”孩子竭力控制著哭聲,小聲地啜泣著,將苦澀的淚水往心裡咽……

媽媽,這個世界真的是安全的嗎?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當父母不克不及滿足兒童這兩種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焦慮。

父母持續穩固的愛,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初來源

換個角度說,孩子最初對這個世界的感觸感染來自於父母。如果孩子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當中,接收到溫柔細膩的愛和賜顧幫襯,理解理睬他所有的情感都能很好地被看見並接受,他的需求也能合理得到滿足的話,就會形成“世界是安全的,我能在這個世上有所獲”

的信念與印象,也即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根蒂根基,有安全感的幼兒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設立建設信任的人際關係,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

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兒更多地會感知到孤獨和被拒絕、對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敵視的態度,行為上也更容易出現逃避、退縮或攻擊性的行為,較難設立建設良好的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種心理疾病的隱患之一。

然而,上述三種情境中父母不正確的對待,都會對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傷害與威脅,使他時刻掙扎在恐懼、焦慮的心理之中,難以解脫。

媽媽要拋棄我,我還能相信誰?

當孩子怎麼也不肯聽話時,一些父母往往會對孩子使出每次屢試不爽的一個招——威脅嚇唬他說“不要他了”,孩子立馬就會變乖起來,就如情境一里的情況一樣。

在我們狠心地向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孩子心裡感觸感染到的是什麼呢?幼小的他其實不能理解你只是想嚇唬他,在那一瞬間,你認真嚴厲的表情,凶狠堅定的語氣,決然離去的背影,完整絕對都在提醒他,他已經失去了媽媽的愛,媽媽真的會拋棄自己。

“不要你”這句話會令孩子陷入絕望,懷疑自己的價值

這種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就會被最親的人拋棄的感覺,讓孩子感到既真實又強烈的恐懼,他甚至可能感到自己的餬口生涯受到了威脅,他不克不及夠信任父母,也不敢相信世上真的會有自始自終對他好的人,為了不受傷,只好不親近。

情境二中,父母表明好像是在叮囑教育孩子做好,實際上卻是藉著呵斥命令孩子的勁,發洩自己無處安放的怨氣,孩子不管做什麼,即便什麼都沒做,都會擠壓到你那根早已超載的神經,你想要罵人。

可孩子不知道啊,他看到一天沒見的媽媽終於回來了,便興奮地湊過去,想和媽媽膩歪甜蜜一下。他沒想到媽媽這會兒正不開心,對自己就要撞到“槍口上”毫無意識,他會被媽媽突如其來的發火嚇到,想著是否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惹到媽媽了。

如果父母的情緒總是這麼陰晴不定,孩子在家裡就會時常感到威脅,他可能會變得膽小自卑,做什麼事都縮手縮腳,因為他怕自己一不小心錯了,又會招來別人的罵。

較多爭吵與衝突的環境,常使孩子感到茫然無措

每一個人都有傷心難過的權利,對一個剛剛遭到父母打罵的孩子來說,一時情緒緩解不過來也是正常,這是孩子作為一個生命體應該有的真情流露的權利,但就像情境三裡呈現的那樣,這種權利有時也被剝奪。

在東西被孩子搗碎搞亂的狀態下,父母心裡本來就夠糟夠亂的了,孩子還不知趣的在旁邊哇哇哭著吵人,你只能叫他不要再吵你,因為你很怕自己會控制不住,再次對他發脾氣。

孩子正為自己被你打了一巴掌傷心委屈著呢,他的情緒很不好,他沒有辦法讓自己聽你的話,立即擦乾眼淚,就算他能做到,也不可以做到一點啜泣的聲音都沒有。

如果連這點正常的感情宣洩都得不到媽媽的允許,他就會對自己的內心感觸感染產生懷疑,認為自己不好,他必須藏著掖著真實的那個他,那個很難被人接納的自己。

我也想有力量享受生活,可是我怕

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進了幼兒園會因戒備心太重,而去打其他的小孩;也會因得到的疼愛太少,變得哭鬧、愛粘人;還會因為在最親最近的人那裡受過傷害,就不敢自在地交朋友。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是這樣的:一直是個很自卑的人,總覺得自己比不過別人,害怕自己做錯或說錯什麼被人討厭,渴望親密的關係,同時又害怕和人設立建設太親密的關係後被傷害。不想賜顧幫襯別人,也不想麻煩別人。很少跟人分享自己的祕密,害怕自己的祕密會被洩露等等。

在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眼裡,世界是灰暗糾結的

所以,為了讓孩子今後少些恐懼和糾結,可以或許自信而有力量地享受生活,愉悅地投入工作,父母要多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傳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媽媽錯了,你能原諒媽媽嗎?

父母的態度有時候對孩子而言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特別是涉及拋棄這一基本的安全感。

因此請記住:不論再著急上火,再心冷失望,也不要用拋棄、不理睬來威脅孩子。要讓孩子知道,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你都永遠不會拋棄他的。這樣,孩子才能設立建設起最重要、最基本的安全感。

在情境一中,媽媽可以試著讓自己輕鬆下來,交給孩子一些選擇,告訴他“我知道你還不想走,那我們就來做個約定,你可以再玩三分鐘或者五分鐘,玩好了就跟媽媽回家,好不好?”

等孩子說出他想要再玩多久後,你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答應他。若是孩子沒有做到,玩了說好的幾分鐘後還是不願走,你就堅定不加責備地抱著他離開,孩子也就理解理睬一定要這樣做了。

媽媽只有情緒安然平靜,才可持續給孩子充滿關懷的愛

孩子沒有招我們惹我們,我們的情緒只是我們的,不應該由孩子來承擔。任什麼時候候,都不要讓孩子無端成為我們發洩傾倒情緒的垃圾桶。

他只是想跟你走得比較近,一個愛著你的孩子而已,沒道理就要被你當炮灰轟炸。

遇到情境二提到的心情不好的情況時,我們可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就將自己雜亂鬱悶的心情好好梳理一下,聽聽歌,或者深呼吸幾下,測驗考試讓自己從煩悶的心情中解脫出來。

如果這點時間根本沒辦法處置懲罰好,你可以回到家後,蹲下來抱抱孩子說,“媽媽目下當今有情緒,這是媽媽自己的事,跟你沒有關係,你先乖乖到那邊看你的故事書,等會我再過來找你,媽媽愛你哈。”

這樣孩子就會理解理睬,我們雖然有情緒,但仍然很愛他,而且不需要他來為我們的情緒負責,孩子的安全感也就得到了保護,同時還學到了正確處置懲罰自己情緒的方法。

父母的寬容接納,會讓孩子更樂觀地去擁抱世界

一小我私家如果可以不受約束地接觸自己所有的部分,好的或者不好的,他就可以活得逍遙自在,少有糾結。實現這種狀態的前提是,他要有足夠的安全感來支持自己怎麼做。也就是,他在父母面前施展闡發出真實的自己時,父母都有去接納他。

在情境三中,本來就是父母不合錯誤,他被你打了,然後你還不准他哭,甚至要他連啜泣的聲音也不準發出,任誰也做不到呀。

誰被打了都會感到難熬痛苦,孩子可能一時玩瘋了,忘了你的提醒,這才摔碎了東西,他害怕,也懷著僥倖,以為你會過來聽他說,但沒想到你一個巴掌就過來了,他自然就委屈得哭了。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哭,也要等他心情安靜冷靜僻靜下來後真誠地蹲下來,握著他的手,向他道歉,“你不小心摔碎了東西,心裡肯定很害怕,媽媽不應該打你的,媽媽錯了,你能原諒媽媽嗎?”

接著你再向他說說你的感觸感染,“可是那個東西是媽媽最愛的東西,就像你最愛的布娃娃不見了你會難過一樣,媽媽也是。”

最後再跟他商量好解決的方法,“我們來想一想,可以做些什麼,讓這樣的情況不會再發生好不好?”

總之,請在你還是孩子全球的時候,好好地對待他,因為他真的很需要這些來讓自己相信,世界溫暖美好,他人友善靠得住,而不是無奈地豎起刺,將觸手可及的世界阻擋在外。

如果可以相信,誰也不願當孤獨敏感的刺蝟

微信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來日誥日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價值,請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