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內向與外向的孩子對待事物的方法是不用的,因此許多孩子都會出現十分黏媽媽而不與同齡人玩耍的情況,這時候候應該怎麼辦呢?

有一個合群的孩子,對每個家庭而言,都很容易滿意。尤其在中國,文化中講究和氣與集體,有些孩子天生就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年紀很小就能夠和其他小夥伴玩在一起。因此對於家長而言,一個合群的孩子就是符合常規的。

然而,也有不少家長髮現,自家的寶貝其實不喜歡跟別人玩。這是由以下緣故原由釀成的:

孩子行為習慣受先天后天兩因素影響

1、孩子天生喜歡獨處

天生喜歡獨處的孩子裡,生命品質裡有更多的安靜和空間,自我探索內在的動力更強。包括馬斯洛在內的很多傑出人士都保留了小孩子時期“慣性獨處”的品質,使得他們對社交的依賴性其實不強,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對世界進行獨立思考。

2、後天環境造成

後 天環境裡的獨處是由孩子出生後遭遇的事件形成的潛意識觀點釀成的,如果孩子遭到過小朋友特別的侵犯,或者在與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經歷了很不愉快的記憶——有 些家長喜歡在孩子共同玩耍時強迫孩子分享玩具——孩子會因此形成獨處模式。但同樣,這仍然未必是件一定要調整的壞事。可以選擇引導和平衡。

同伴社交由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

從統計的角度,社交敏感期之前的孩子都不是真正社交,雖然在一個空間裡共處,但其實不共同做一件事情來達到社交需求的滿足。

舉個例子,兩個在一張地毯上坐著的1歲兒童,很有可能一個玩車,一個玩積木,但和平共處,互不影響。稱之為“平行遊戲”。社交的萌芽需要到2歲之後,一樣平常在4歲左右出現第一次爆發。

而家長可等不了那麼長時間等待孩子合群,所以,當孩子只從親子關係中獲得滿足,而不盡快設立建設夥伴社交時,大人們就著急了。

可以或許欣賞孩子獨處的家長,是可以或許理解孩子“獨處”時的美好的,大多是自己也體會過獨處時的專注快樂的家長。而迫切需要孩子合群的家長,有多是承擔著一定的 價值觀壓力:你的孩子不合群,所以你的教育能力差。那麼,如果價值觀發生調整:你的孩子很會獨處,你真會教孩子。家長們,感覺怎樣呢?

如何引導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選擇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題材的故事和遊戲,用來吸引孩子加入大家的活動,讓孩子感覺和大家在一起玩也蠻有意思。但切忌不要勉強孩子。而做到不勉強孩子“優秀”的前提是,家長不勉強自己“優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