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三年級小學生的媽媽。在孩子度過了不適期後,我欣喜地發現,目下當今的學校與自己上學時已經完全不同了:孩子們寫生字,很少再抄十遍二十遍了;寒暑假作業也只需學生上交結合學過的知識手繪的“小報”了。
但是,隨著欣喜愈來愈多,我的煩惱也隨之增多。我發現,那些讓我欣喜的改變必須設立建設在我越俎代庖、全身心幫助孩子上面。相比之下我要操的心比我父母多了幾十倍。
一次,學校組織孩子們去海洋館,回來之後讓每人畫一幅“海底世界”。
整個晚上,孩子用畫筆畫出了自己心中和眼中的“海底世界”:藍藍的大海和幾條小魚,由於大海的顏色太藍了,使得小魚有些面目不清。
第二天放學,女兒見到我就撅起了嘴:“你為何不幫我?很多多少同學的作業就是爸爸媽媽給畫的,有的同學是爸爸媽媽在網上找到圖片然後打印出來的,都特別漂亮。”
“同學的爸爸媽媽那麼做不合錯誤,老師的作業是留給小朋友,就應該由小朋友親自來完成,爸媽可以幫忙,但是不克不及完全由爸媽做呀!”我耐心地對女兒說。
“可是,他們的作業都貼牆上了,我的被老師還回來了。”女兒小聲說。
難道老師這份作業的重點不是讓孩子享受“畫”的這個過程嗎?對於一個不足10歲的孩子,學會“用畫筆記錄下看到的”、“用畫筆還原出腦子中想到的”不是教育的重點嗎?
後來我發現,不重過程只重結果的事挺普遍的。
這學期剛開學的時候,老師讓每一個同學都交一份記錄假期生活的“小報”。第二天剛上班,我接到了老師的德律風,“××媽媽,麻煩您把孩子假期裡的活動做成PPT,分成幾個系列,一個是參觀博物館系列,一個是春節民俗系列,一個是運動系列……”
PPT菜鳥的我吭哧吭哧用了一下戰書的時間做出了3個PPT。老師怎麼也不問問我會不會?那些必須坐班的家長該怎麼辦?大家都上班時間幹這個?我一下戰書滿腦子都是疑問。
第二天女兒告訴我,我給她做的PPT連同另外兩個家長做的一起作為他們班優秀寒假作業交到了學校。
聽了這個消息我的腦袋“轟”的一下:我一直覺得教育的原則首先是教會孩子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我也一直覺得教育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但是,學校雖然已經改變了以前那種刻板的教育體式格局,但是功利的毛病沒有改,學校看重的還是分數,只是目下當今這個分數的施展闡發形式不一樣了。更可怕的是,學校傳達給學生的是為了得到想要的結果,可使用各種手段!
慢慢地我發現,很多事情看似是老師佈置給孩子的,其實就是佈置給家長的。
一天,女兒灰溜溜地抱回來一個大本,是《班級日記》。“這是我舉手爭來的,下週交。”女兒說。
原來,這個本要裝飾一下,老師讓同學自願認領。看到很多孩子舉手,女兒也舉手了,最終女兒“幸運”地得到了這個機會。
老師的要求是這樣的:這個本相當於班級的週記,每週會有同學把一週的大事記錄下來,女兒領回來的任務是給每週的週記配一幅圖,每四周也就是每一個月還要單配一張有主題的圖。比如,10月可以是國慶主題,6月可以是兒童節主題。女兒要先把圖配好,其他同學才能記錄。我算了一下:一個學期大概有4個月,每一個月有4周,也就是說要在這個本上畫20幅插圖。
這哪是家長幫忙啊,完全就是留給家長的任務啊!
那個星期,對於我這個上了中學就沒再動畫筆的人來說是相當崩潰。每天下班之後的時間幾乎都用來畫插畫了。
再後來,我發現學校對家長的需求是漫無邊際的。
一次,女兒對我說:“你能不克不及到學校來給我們班指導一下唱歌?”我說不行。
之後我瞭解到女兒班裡的合唱確實是一個家長幫忙編排的,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班裡的一臺聯歡會也是幾個家長幫助組織的。
每次有類似活動,女兒都會在我耳邊嘮叨,希望我也能去學校幫忙。
最初,我確實覺得班裡的活動就應該讓班裡的孩子們完成,做成什麼樣子都是他們的人生歷練,是他們寶貴的回憶。
但是後來,女兒對我說:“合唱比賽結束後,我們老師讓×××(幫班裡排練的那位媽媽家的孩子)站起來,我們全班同學都給他鼓掌,都對他說謝謝。我也想為班裡作貢獻。”
之後我瞭解到,目下當今除學習以外,學校給孩子安排的事分工特別很是精細,據說有個孩子在學校的全部勞動任務就是給洗抹布的盆換水,只管換水,洗抹布的活兒是另外一個孩子的。
越這樣,孩子們越擔不起大事,所以為班集體作貢獻的事情就由家長代勞了。
其實,老師們也沒有強迫家長必須到學校幫忙,但是,當家長是不是幫忙與孩子在班級中的地位有聯繫關係時,哪一個家長不願意作出一些犧牲呢?
還有一件事是減負。
對於這樣的政策我是舉雙手贊成的。我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書本的奴隸、考試的機器。
先說作業。國家明確規定了低年級小學生每天寫作業的時間,但是那時候女兒還是每天都有不少作業要寫。一次,我很不知趣地詢問了老師:“我們沒有留家庭作業,這些作業都是我們的課堂練習,您的孩子寫得慢,所以只好拿回家寫完。”老師的回答讓我無話可說,再問周圍的孩子,大家基本上都是沒有在學校做完,所以拿回家繼續做。
不知是為了讓孩子能少拿回家一些作業,還是為了什麼,孩子的午休時間也經常被老師用來講作業,很多孩子的課間也用來寫作業。
剛上一年級,學校還有一些興趣班,比如美術、科技、書法、舞蹈、合唱、跆拳道什麼的。我們不去外面上課外興趣班,每天很方便,家長下班過來接。
學校裡所有的興趣班停止了。孩子放學時間大大提前,每天時間不一樣,有些天3時10分,有些天2時30分。
不少同事都把孩子送到社會上的課外班了。
我一直很抗拒。我知道國外的孩子下戰書放學也很早,他們整個下戰書有大塊的時間運動、閱讀、參加各種社區活動。國家給孩子減負的目的就是為了減輕孩子的學業負擔,為何我們的孩子放學早了就要送入另外一個課堂?
以前是將近5時接孩子,雖然每天下班都要早走,但是至少下戰書還有幾個小時能安靜地做點事。目下當今孩子放學時間提前了,尤其是兩點多接孩子的日子,那天下戰書基本就是廢的。剛吃完午飯心裡就踏實不了了,眼睛總是看著時間,生怕自己晚了。
還有不少同事的解決之道是請老人幫忙帶孩子或者長時間僱傭小時工和保姆,
但這也只是權宜之計。
目下當今各路專家、各種媒體都在教育家長:“隔代教育問題多”、“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既然這些是對的、好的,為何我們這樣選擇時卻總是狼狽萬狀呢?
一直以來我都選擇夫妻兩人親自養育孩子,這是我理性分析的結果:我和丈夫的工作時間相對比較自由,再加上我在師範院校學習了7年,主攻教育學、心理學。從孩子出生那天起,我就覺得自己屬於攥著“金剛鑽”的人。相對自由的時間加上比較專業的教育修養,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在職場和家庭之間熟能生巧,也相信自己能成功扮演好職場女性和媽媽兩個角色。
那時候,我心裡是把媽媽分成兩個陣營的:一類是職場媽媽,一類是全職媽媽。無疑,我自己是屬於第一陣營的。每當見到全職媽媽時,雖然嘴裡會說很羨慕她們自由沒壓力的生活,但是內心裡從來覺得自己跟她們完全是兩種人。
但是自從孩子上了小學以後,我的這種自信在孩子領回來的一項項任務、日復一日的接送中慢慢分崩離析了。我真的能在職場和家庭間熟能生巧嗎?每當自己硬著頭皮度過一關時,又在心裡打鼓,我一定要這樣迎合嗎?每當這樣糾結的時候我便打心眼裡生出對另外一陣營的羨慕之情。
也許我還沒有勇氣把孩子也帶回家來自己教育,但是如果我是個全職媽媽也許不會這麼焦頭爛額,至少我的焦慮不會影響到孩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我是一個三年級小學生的媽媽。在孩子度過了不適期後,我欣喜地發現,目下當今的學校與自己上學時已經完全不同了:孩子們寫生字,很少再抄十遍二十遍了;寒暑假作業…
-
-
馬上要過年了,媽媽們準備好大露一手了嗎~~!
過年吃餃子,吃出花樣來~媽媽們可以收藏哦…
-
-
話說近幾年的古裝劇也是愈來愈多啊,
啵妹的觀後感就是!!
不能不感嘆妖男當道!!!!!
好像妖孽的男性角色總是能受到觀眾們的關注!
讓啵妹來給你們舉個慄!…
-
-
1、辣條。
農村80年代的孩子在當時生活還是比較窮苦的,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距離小康還差的比較遠,日常平凡嘴饞了最喜歡吃的就是甜的東西和香辣的東西。而辣條算的…
-
-
最近與一名成功媽媽交談,當問到你家孩子腦袋怎麼這麼聰明時,她的回答是:“換隻手刷牙、發發呆、玩玩填字遊戲、適量運動,一個嶄新而聰明的娃娃就出爐了。”
今天老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