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在有孩子前,我經常帶著一種自卑感和志得意滿去觀察周圍的父母。在我看來,大多數父母笨拙又可憐。我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家,滿肚子的心理學知識,很容易就可以注意到他們的錯誤。我背地裡批評他們,輕鬆地甩出一大堆建議,並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但是,當我有了兩個孩子後,我謙卑多了。我所有的理論就像一座撲朔迷離坍塌了。多次挫敗之後,我喪失了自己原來切實其實信。
但是沒關係。為了深入地理解一些事情並繼續前進 我們首先不能不清空自己切實其實信和自滿。這是第一步。
像每一個父母一樣,我也曾經歷過刺痛、擠壓、受傷、重整思路和徹底自省,卻從未真正擺脫困境。我的孩子們總能以一種惡魔般的直覺,頻繁地直擊我精心掩飾的弱點! 而正是這些經歷徹底改變了我,使我不同於從前的自己,儘管是以一種強硬和痛苦的體式格局。

沒有什麼心理療程、精神靜修或聆聽東方宗教導師的教誨,可以達到像這樣醍醐灌頂的效果。

與孩子們一起生活是一座充滿了發現的礦藏,有令人驚喜的發現,也有令人不愉快的發現。當然,它也是一件苦差事。 試試把孩子們長大離家前你為他們準備的飯菜排列起來吧,它們會一直排到外太空去!我們就是純粹的奴隸!更不用說還有數不清的摩擦、失望、爭吵、疾病,以及一長串待付的賬單了。
哪位父母起初曾料到這統統?我想象著如果沒有孩子,我可以完成的所有事項,我懷念那些舊時光——妻子和我可以或許不被打擾地閒談上五分鐘。
孩子使我們性格中的黑暗面暴露出來。如果我們傾向於扮演受害者,如果我們嫉妒,或者如果我們喜歡控制別人,我們會真的盡心盡力地如此對待我們的孩子。如果我們愛擔憂,我們會變得更加焦慮,孩子將成為我們恐怖幻想的最佳主角。我們原本的神經官能症不僅不會消失,還會被無限放大。

在為人父母的生活生計中,我們可能被罰為奴隸,被迫得上神經官能症;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能夠入手下手一段充滿發現和歡樂的旅程。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選擇那條更好的路呢?有兩個因素。
首先是願意學習。我們已經習慣於按照“我們能教給孩子們什麼”來思考,其實也許我們更需要撫躬自問:我們可以從孩子們那兒學到什麼。別忘了,他們是新來者,他們帶著我們久已失去的新鮮感和獨創性來到我們身邊,那麼應該去學習的人,難道不是我們自己嗎?
第二個因素是要意想到,做父母這項任務儘管看上去平凡,卻有著巨大的意義。看看其他的行業吧:工程師和鋼筋水泥打交道;醫生與細胞、器官為伍;藝術家面對線條和色彩、聲音和圖像;廚師處置懲罰的是食物。然而父母們,卻創造生命,或者至少是合作創造了生命。他們的基本材料是人,他們生育、滋養、供養孩子們,幫助孩子們去實現他們的潛能,難道這不是所有藝術中最為神聖的嗎?
這本書便是我學習的產物,我自己的經驗成了我研究的領域。 作為一個常常與內在體驗打交道的心理學家,我很容易注意到當我作為父親時我身上發生了什麼變化。儘管我談論的只是我自己,但我相信我所說的也適用於其他父母,以及適用於關係到孩子的所有人。每一種舉世無雙的個體經驗,都包含著屬於所有人的元素。
這本書有點像一本旅行指南——如果你到某某地方去,最好記得去看看公園、塑像或景觀,因為所有的麻煩都是值得的。 做父母的旅程可比旅行觀光要豐富得多,它可以是一段心路歷程,也能夠是揭示生活深刻含義的一系列經驗。
心靈之旅把我們帶向遠方,不過目標卻可能近在眼前,即我們自己是什麼,何謂我們的真正本質。走得越遠,我們就可以越是意想到,我們已經擁有了自己所需要的統統。當意想到這一點,頃刻之間,我們所有的不滿、遺憾或慾望都會雲消霧散。在生活的喧囂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祕密的完美世界:
我們知道在這個我們所棲身的浩瀚宇宙中,我們也佔有一席之地,那便是我們此刻的所在。 儘管我們日復一日地懷疑、疲勞、痛苦,但是我們的孩子牽著我們的手,帶領著我們一步步走向那個地方。

本文節選自《孩子是個哲學家》一書的引言部分,插圖亦來自本書,轉載請聯繫後臺。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買本書。

↓↓↓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