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一則小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一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透露表現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自始自終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一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致勃勃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一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怒髮衝冠,“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不再會為他玩了!

如果用獎勵會強化行為來解釋上面這個小故事,很難解釋得通。究竟結果,孩子一入手下手什麼錢也得不到嬉鬧得還挺開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獎勵大家卻氣地不想玩了!

那怎麼解釋呢?

這時候不克不及不提到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德西Deci(右)和瑞恩Ryan(左)。他們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對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

1

三個基本意天良理需要和一個模型

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意天良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如果三種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就可以促進兒童的內在動機形成。

一、歸屬感:孩子感觸感染到愛、尊重和接納

想象一下,你小時候參加興趣班,如果只有完成得好父母才愛你,完成不好就被他們嫌棄,你對興趣班還興趣得起來嗎?

如何增進孩子的歸屬感?可以參考我的講座稿 如何設立建設親密的親子聯結,讓孩子的心離你更近?(上) 和(下) - 積極教養 - 知乎專欄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昨天比較累,晚上7點梳洗上床準備睡覺,告訴兒子說,我累了先睡會,等會你自己洗澡,沐浴龍頭已經放在下面了。

差不多8點半多他自己洗好上床讀本故事書,自己翻書會就睡了。

早上6點半多小朋友起來,過來粘我,我告訴他我還要睡覺,你自己去玩。 他自己換掉睡衣,拿了樂高拼接玩具的(有不同主題幾套都混在一起放)大箱子自己玩起來。 做了飲料店,警車,警察抓小偷等等,我7點半起來煮了早餐,告訴他吃飯,他說不要麼,還想玩,我問他玩多久,他說半小時。

我說好了,長針到上面12點的時候你就自己收拾了來吃飯。

到8點我叫了聲,時間到了,他自己收拾,然後把桌子上不燙了的水蒸蛋和米飯,還有蔬菜等自己吃完。

我在想他的內在動機大概就是我沒有壓抑他,提供了他實踐的機會,自主性得以發揮。

月底就要5歲的他也懂得某些責任等道理,比如會提醒我注意拿需要的東西。 會主動把鞋子擺好,提醒我也別弄亂等等。

目下當今幼兒園目下當今安排值日生工作,每一個小朋友都有機會參與到具體的一樣平常生活工作中。日常平凡他有實踐的機會,而且這些會成為他自己的生活習慣。

以前當他差不多3歲左右能記得前一天的事情,比如說昨天答應吃蛋糕,忘記了,我說那今天補之類的。 我就在手機日曆預約理財什麼的時候多告訴他一聲,來日誥日起床記得提醒媽媽理財。 或目下當今是拿游泳衣,準備…… 東西等。

他可以對任何內容好奇,包括死亡、痛苦、真假等等。

在他2歲的時候,可以吃穀物早餐了,我買了一箱那種小盒子裝的,他還打開不利索,就打開給他放桌子上,牛奶也是,告訴他早上餓了可以起來自己泡進去吃。 也是那個時候我差不多帶他去電影院一起看電影,同時我告訴他電影裡面是屏幕的和真實的生活有區別,裡面可以那樣跑跳等,實際生活要注意安全…… 增加他的各種體驗。

1歲多能走路,他自己可以拿橘子去垃圾桶旁邊摸索著自己剝皮吃橘子。

小時候鼓動勉勵他自己爬,自己玩,我還記得他自己扶著他的小搖籃床哆哆嗦嗦地站起來的的樣子,然後一歪又倒下了,但是這些提供他很多自己鍛鍊控制身體的體驗。

從小他玩的時候我一樣平常都不參與,鼓動勉勵他自己玩,他要我陪他玩的時候才偶爾陪他玩。 我覺得這提供他獨立的機會。

一樣平常長輩要告訴他應該怎麼玩我都會制止,並且除帶他去公園或者出去溜達,我不是很鼓動勉勵長輩陪他在家裡玩。

他還躺著的時候我鼓動勉勵他看些閃卡什麼的,我覺得笑聲和玩耍這些鼓動勉勵也很重要。

三個月前他已經能自己趴著,其實他剛出生就可以趴,那個時候的月子保姆說她工作那麼多年,第一次看到有把嬰兒趴著,當時看了愛斯基摩人養育等方面的材料,覺得從小鼓動勉勵孩子自己趴蠻好的。鼓動勉勵他趴睡,自己一張床……

綜上,我認為 時間空間、模仿的對象、機會來體驗和培育種植提拔自己自發的能力來處置懲罰自身的需求。

三、勝任感:孩子覺得他能做到。例如「我會畫水粉」「我能滑輪滑」「我能和夥伴合作搭樂高大樓」「班級春遊時我能當好小隊長」等。這部分內容很多,也得另文詳述。

例如,孩子玩網頁小遊戲大部分是輸,為何還愛玩呢?緣故原由很多,其中之一是遊戲提供了及時的反饋,即便結果可能輸了但孩子看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上次玩580分,這次得了800分!勝任感提高了)

自我決定論認為:三種基本意天良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從左往右) 。圖示如下(圖片轉載自陽志平老師的博客),反之,若三種基本意天良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特別是自主感得不到滿足,原本的內在動機也可能會轉為外在動機。

那麼,怎麼來解釋篇首的故事呢?

孩子原來是為自己玩(自主感,嬉鬧既是過程也是目的);甚至大家可以想象,如果老人出來制止他們:“別吵了!”孩子們極可能會心想“偏不!你憑什麼啊“,說不定玩得更帶勁了。然而他們一旦大失所望地接受了老人每人10美分的獎勵,內心的部分就逆轉了,他們第二天為了拿獎勵(為了外部獎賞)來嬉鬧的,自主感減少,嬉鬧就成了某種表演(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而表演是為了獲得報酬。這時候就變為了外在動機了。

自然,為別人表演很累,而對方居然連氣兒兩天隨意率性降低“酬勞”,難怪孩子們要發怒了:

“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不再會為他玩了!

自我決定論的深刻的地方在於它不僅考察獎勵與否,還考察獎勵是不是滿足了孩子的內在心理需要,從而促進或阻礙了內在動機的形成。

物質獎勵是不是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在故事裡,老人的物質獎勵反而削弱了孩子的內在動機,那麼物質獎勵是不是一定會減弱內在動機呢?有可能,但不一定!

自我決定論認為關鍵要看物質獎勵對孩子意味著什麼。如果對孩子來說,獎勵意味著家長的某種操控,”只有你……才可以……“,孩子的自主感下降了,受控感增加了,切實其實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但如果物質獎勵代表著某種榮譽或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勝任感),是信息性的,即便是物質獎勵(例如參加學校航模比賽得到獎金800元),也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1

家長怎麼做能避開獎勵的”陷阱“,更有助於孩子形成內在動機呢?

任何可以滿足孩子基本意天良理需要的做法,都有助於促進孩子的內在動機。下面介紹一些做法:

1,描述性的鼓動勉勵比籠統的稱讚或獎勵提供了更多的成就信息(勝任感)。

不太理想的做法:

a. “不錯!” 或“ 棒!”(籠統的表揚很容易失效。)

b. “你作文如果多寫50個字爸爸獎勵你2元。”(極可能孩子會為了賺錢而湊字數,並沒有提高作文質量。培育種植提拔的是”外在動機“)

比較好的做法:

”恩,我第一次看到你作文裡用媽媽和孩子來比喻地球和繞著地球轉的月亮,我覺得很生動呢“。

2,慎用”如果……那麼……”“只有……才……”,如果用也要儘可能減少操控的語氣。相反,增加孩子的理解、認可和親子情感聯結是有益的。

例子:孩子有時早上起不來,去幼兒園會遲到……

不好的做法:”如果你起早點,準時到幼兒園,那麼媽媽晚上就多給你講一個故事。如果還遲到,媽媽一個故事都不給你講了!”(操控性的表達,“如果……就……”)

比較好的做法:

“你早點起床,準時到幼兒園,媽媽也能更早點買菜回家做飯。這樣多出來的時間,媽媽晚上可以給你多講一個故事呢“ (孩子早點起床,讓媽媽有了多出的時間,通情達理)

“媽媽今天送你進幼兒園後,時間還挺早,上班的路上也沒那麼擁擠。謝謝你這幾天都起得這麼早,你是怎麼做到的?”(讓孩子自己表述怎麼做到的,孩子會更有成就感)

3,當孩子做到的時候,可以用慶祝的體式格局給予孩子正面反饋。慶祝的好處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孩子卻不會以為他下次做到了,自然還有獎勵(避免了“ 如果……就……”)

接上面的例子:”這一週你起得很早,都能準時到校,連林老師也很驚訝呢。這週六正好有部不錯的動畫片,我們去看慶祝一下。“

4,孩子如果參與了約定和協商(被尊重,也體會到自主感),也有助於形成內在動機。

5,孩子如果提出自己的建議,用了自己想的方法(自主感),也經由過程自己的努力做的比原計劃更好(勝任感),自然會更有助於形成內在動機。

例如12歲的孩子參加了10公里的馬拉松,按照約定可以獎勵他一部普通山地車。孩子說,“我能不克不及先不要呢,過兩個月如果我能跑下21公里多一點的半程馬拉松,你們獎勵我一部**品牌的山地車可以嗎?”

行! 為何不呢?!!孩子自己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願意去超越自己,獲得一個更大的物質獎勵。很好啊。

6,自然,如同篇首小故事裡呈現的,如果孩子對某項活動已經有內在動機,沒必要刻意進行物質獎勵。物質獎勵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擇學堂】@爸媽們,你有為孩子的成長,育兒,教育的困惑嗎?關注擇學堂微旌旗燈號(zexuetang_com),可以留言、可以諮詢和共享育兒/家庭的問題,還有很多孩子的免費學習資源等你來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