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許多父母都說: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太難了,尤其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而且,自己忙得團團轉,哪裡有心情與孩子溫和互動?我也曾經是脾氣急躁的人,特別很是理解家長們的這種心情。在此,我結合諮詢經驗和自己的體驗,來談談情緒管理。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被頭痛所困擾,當時特別怕生氣,一旦生氣,頭痛立刻加重。因此,遇到生氣的事情時我必須剋制自己。為了不去想那些令人生氣的事情,我常常像唸經一樣,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不生氣,不生氣,堅決不生氣……這樣做就是為了阻止自己發火,等情緒稍微平復一些,再回頭思考。都說江山易改,個性難改,可是這樣堅持幾年以後,我忽然發現自己變成了性格溫和的人。

從我小我私家的體會來看,自我剋制的滋味其實不好受,但要改變愛發脾氣的習慣,自我剋制絕對是必經階段。

當然,僅僅剋制還不夠,保持克制,只是為了安然度過情緒爆發的危險期。等安靜冷靜僻靜下來,則要回頭處置懲罰自己的情緒。我發現,許多家長剋制完情緒後便不再對情緒展開工作。這不是處置懲罰情緒,而是在壓抑情緒,數次積累之後,情緒的火藥桶便會徹底爆發一次。

其實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這樣做危害更大。一件事情讓我們感到生氣,一定是有緣由的,我們不妨重新回到這件事情本身,瞭解自己的困境和需求。我們可以換個視角撫慰自己的心情,同時,看能否找出更溫和的處置懲罰方法來替代發脾氣。

先處置懲罰情緒,再處置懲罰問題,只有這兩個步驟都完成了,才算真的把這件事情處置懲罰完,也只有這樣才不會積累負面情緒。

有時候,我也會充分發揚阿Q精神。遇到特別生氣的事情,我會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件事情,3年之後你還能想起來嗎?那時候你還會生氣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一定會在當下把事情處置懲罰完。如果答案都是不是定的,我就對自己說:既然3年後都不記得了,今天何必生氣呢?通常3年後還讓人糾結的事情,不會超過1%。

許多家長對孩子發完脾氣,往往用不了3個小時,就會感到特別後悔。因此在對孩子發脾氣之前,也不妨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如果你很快就會後悔,何必發脾氣呢?這樣想一想,氣往往就消了一半。

遇到父母控制不住情緒的情況,我通常會建議他們主動將自己隔離幾分鐘。這一小段時間是情緒爆發的危險期,如果選擇讓自己安靜地待一會兒,發脾氣的概率會大大降低。同時在這段安靜的時間,還有一個特別很是重要的任務:理清思路!不管我們怎樣生氣,事已至此,我們必須想出對策,想好接下來怎麼辦。

比如,有幾個處置懲罰方法?各有什麼利弊?孩子接下來可能會有怎樣的迴應?我們該怎樣對待?之所以對孩子發脾氣,往往是因為我們無力處置懲罰當下的場合排場。如果我們能找到很好的策略,誰願意發脾氣呢?因此,我們的任務不是單純壓抑情緒,而是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來。

這個思考的過程不妨用書寫的體式格局記錄下來。最近幾年我一直在用這個方法。我發現一小我私家思考時心裡會盤根錯節,寫下來則會變得很清晰,更容易取捨。後來,在一個訪談節目中,看到一個企業家也用這個辦法。他說遇到讓人怒氣衝衝的事情時他會坐在辦公室裡,把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念頭一股腦地寫下來,寫完了就發現情緒安靜冷靜僻靜了,辦法也出來了。

就算沒有突發事件,我們每天也會不經意地積累很多負面情緒,因此處置懲罰情緒的工作需要天天進行。這其實不是勉為其難的“作業”,而是疼惜自己的最佳體式格局。

避免小念頭製造大麻煩

幾年前,我在一本意天良理學書籍上看到這樣的話:人的信念特別很是重要,有的時候,一個特別很是細小的念頭,都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就琢磨,怎樣避免小念頭製造大麻煩的這種情況發生呢?於是我入手下手每天晚上回頭梳理一天的感觸感染,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覺,馬上去尋找源頭,因為是當天發生的事情,一樣平常都能找到根源。

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過程。梳理之後發現,許多時候,心裡不利落索性的感覺,往往就是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自己一個很瑣碎的甚至是“沒經過大腦的”念頭引起的。在諮詢過程當中也常常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有的家長在閒聊中,聽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優秀,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就有點失落。回家看到孩子總覺得心裡不暢,如果恰好有個導火索,負面情緒就會爆發出來。

其實事情本身未必那麼可氣,是之前的負面認知搭了便車。這許許多多的瑣碎設法主意給我們帶來層層疊疊的煩惱,如果不及時追蹤,父母們只能被痛苦所困擾,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因為何而痛苦。

漸漸地,我把每晚的梳理工作變為隨時的追蹤和記錄。我的書桌上總有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自己的負面念頭,隨時思考並把感悟記錄下來。這是一個高效處置懲罰情緒的方法,而且大大減輕了大腦的負擔,可讓我空出更多的“內存”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目下當今,我特別很是喜歡我的狀態。

這種處置懲罰情緒的方法最入手下手實施起來比較慢,而且因為要重新去面對不愉快的事情,難免會有情緒迴響反映。但漸漸地,我處置懲罰情緒的速度在不斷加快,有時候處置懲罰一個念頭只需要半分鐘。

覺察童年傷痛的困擾

還有的時候,生活中沒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們內心卻產生了真實的負面情緒。這往往與我們的童年成長有關,我也是最近才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有一件小事啟發了我。每次我看見許多書胡亂地堆在書桌上,就會對自己說,應該把書收拾整頓一下!緊接著我就感觸感染到內心有一絲細微的抗拒力量:我不想做!於是收拾整頓書桌成了懸在我心頭的一個任務。每當看到那一堆書,心裡的兩個聲音都會一起登場:“應該收拾整頓一下!”“我不想做!”通常否定的力量會佔上風,這件小事會一拖再拖,每次看見那堆書,心裡都會不舒服。直到自己忍無可忍,就抽空把書收拾整頓了一下。結果只用了一分鐘書桌就變得特別很是清爽。

我心裡想:就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何會拖了好幾天,非得讓自己的內心陷入困擾才做呢?然而下一次,我又陷入了這個怪圈。許多小事都是如此,比如應該去趟超市,或者應該給某人打個德律風……卻又糾結要不要馬上去做。

經過深入分析,我發現自己的內心有一個思考的模式。還以收拾整頓書為例,在“應該把書收拾整頓一下”之後,還跟著一句話:“看看你,總是亂扔東西,不知道隨時收拾整頓。”接下來,心中才升起對抗的念頭:“我不想做!”此前,我一直忽略了自我責備的念頭,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抗拒什麼。

覺察到自我責備,我立刻理解理睬了:小時候,媽媽就是這樣責備我的,她總是數落我沒有物歸原處的習慣。我不由驚呼:“內在父母”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了!我完整地複製了父母責備我的體式格局,每天特別很是“敬業”地用這個程序譴責自己。這麼多年,我的內心成了兩股念頭的戰場,如果不是學心理學,也許我終生都會被這些瑣碎的念頭所侵擾。

這個細微的發現讓我感到特別很是吃驚。許多人的情緒容易習慣性低落、煩躁,自己卻找不到源頭,也不知道該怎樣處置懲罰。其實,我們都帶著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難免會積累各種暗傷。我們值得為自己停下來,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念頭在阻礙自己。

自從發現自我譴責的傾向以後,我特別很是注意心中的念頭,一旦有輕微的不舒服的感覺,我馬上回頭去想,並且立刻把自我譴責改為自我期待。比如再看到書桌雜亂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請收拾整頓一下,我喜歡清爽的感覺!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從小到大一直伴隨我的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

我們的成長曆程其實不完美,但我們都要努力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轉移,不蔓延。如果我們不是成熟的人,如果我們不善於處置懲罰自己的情緒,那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孩子就會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重災區。

隨意發脾氣就像亂扔垃圾一樣,是不好的行為。不要把家變為負面情緒的垃圾桶,也不要把孩子變成替罪羊。其實情緒其實不是壞東西,負面情緒中往往也隱藏著我們的需要和訴求,如果我們認真對待,會更瞭解自己,也更懂得滿足自己。

學會把危害降到最低

我發現,很多家長髮脾氣都是“即興”的。比如發現孩子沒做作業,立刻怒氣衝衝狠狠地批評孩子,其間難免天花亂墜,而且還翻出舊賬。訓斥完孩子往往丟下一句:“作業是你的,我不再管你了,你看著辦吧!”這最後一句話顯然是賭氣的,如果真堅持這個原則就沒必要發這麼大的火。家長只是發洩了情緒,並沒有解決問題。

我也不主張一味地壓抑情緒,那就彷彿把黴變的垃圾藏在了地毯下面,雖然看不見,我們卻會一直被難聞的氣味所困擾。

我總是對家長說,當發脾氣在所難免的時候,請把發脾氣變成一種溝通!如何做呢?簡單地說就是定好目標,劃定界限。不要“即興”地發脾氣,而要確定一個理智的目標,並且要堅持避實就虛的原則:“乾淨地爭吵”,絕對不翻舊賬、不攻擊孩子。這樣可以把發脾氣的危害降到最低。

為此我曾經和一名媽媽總結髮脾氣的流程。如果我們用遍了所有的溫和方法依然無效,當我們決定發脾氣的時候,不妨堅守三個清晰的表達:“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要特別注意的是,三句話都要以“我”開頭。

如果用“你”字開頭,特別容易變成求全譴責孩子,那樣的話就不再是“乾淨地爭吵”。以沒做作業為例,我們不妨這樣向孩子表達:“上午有充足的時間,我們約定好中午以前完成作業,我也很信任你,可是我發現你一直在玩遊戲看電視,作業一點兒都沒做,我很生氣,也很失望。我希望你在晚上六點之前完成作業。如果你一直這樣,下週我會考慮加強監督。”

表面上看這個方法顯得對問題過於輕描淡寫,只說了幾句話而已,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點到為止”特別很是重要。教育的力量是一個累加的過程,一次這樣做未必能看到效果,但堅持這樣做,就會看到令人驚喜的改變。有的家長總覺得孩子當時俯首認錯,才算教育到位,其實,有時候孩子雖然沒說什麼,但行動上已經認錯了。如果非得逼著孩子低眉順眼、坐臥不寧,累加起來則是過度教育。這樣的結果就是彼此積累怨恨,影響親子互動的結果。

父母管理好情緒,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其實最終成全的是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共處後就會發現,人生的喜悅和幸福,原來觸手可及。

作者:楊傑,教育專家,著有《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讓孩子心服口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