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阿肯色州有一個擁有19個孩子的家庭,爸爸叫吉姆·鮑勃·杜戈爾 (Jim BobDuggar),今年49歲,媽媽叫Michelle,今年47歲。從1988年到目下當今,這位妻子分娩十七次,生了十九個孩子(兩個雙胞胎),其中十個男孩,九個女孩,最大的孩子25歲,最小的孩子3歲。
Jim 和 Michelle是美國猶太人,夫妻倆走過了一條不平常的生育之路。他們於1984年結婚,當時Jim 十九歲,已入手下手工作,而Michelle 只有十七歲,剛從高中畢業三個月。因為Michelle 的父母就要遷往外州,兩個戀人不願失去彼此,苦苦說服家長。Michelle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為此她母親簽了一張“結婚同意書”,使他們得以進行婚姻登記。
因為倆人婚後深知沒有做好當父母的準備,Michelle入手下手服用避孕藥。四年後他們決定要第一個孩子,孩子生後Michelle 恢復服用避孕藥,不料意外受孕,並造成流產。這次經歷給信仰基督教的他們造成念念不忘的影響。他們深深自責,決定從此後不再服用避孕藥,把生育完全交給上帝做主。不久後第一個雙胞胎誕生,以後幾乎每隔一年多就又有一個孩子出生。每次懷孕後,他們都在祈禱中感謝上帝,認為“Children are a blessing from God.”(孩子是上帝的賜福)。至今,兩人養育了19個兒女。
人們都很好奇,那麼多孩子費用怎樣來?怎樣管理?住房要多大?一樣平常生活情況怎樣?我們一起看看就知道了。
“人多力量大,嘴多吃得多”
據美國家庭養育嬰兒的開銷裡統計的數字來看,一個嬰兒一個月的開銷大概200美金的話,一個孩子四年保守地統計大概要花54000美金,那如果是19個孩子呢?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真不是一筆小數目。
來看看現實中超級大家庭的驚人花費如下:
家庭每個月平均雜物費:3,000美元
每個月家人食用48盒殼片,每天食用36只雞蛋,每個月超過1,000只,這些都是為了確保每名小孩健康的基本食品。
另外,每天食用5磅火雞肉和煙肉,3大條麵包,2個西瓜,3磅青豆,2盤蛋糕,1加侖冰淇淋。
但夫妻倆極其勤奮,從未請過一個保姆;生活中一個錢打二十四個結,經常到便宜店、舊貨店、典當店以及美國常見的“車庫拍賣”購買需要的物品。在他們2008年出版的介紹自己的書“The Duggars: 20 andCounting"中,列出了許多為了省錢自己研製的“洗衣液”“小孩檫手紙”以及食品汽水等配方,得到很多多子女家庭的肯定。
全家有兩個廚房,這是其中之一,設備全新,從一家破產商店購入。
像管理企業一樣管理超級大家庭
一家養育19名孩子,這在中國,也許只有古代皇帝家才有的事。不過皇帝家雖然成員眾多,卻有個內務府幫著管理,而且是舉國家之財力供養這一個大家庭。
這樣看來,美國這個超級大家庭的女主人米歇爾·達格爾,確實很牛。
她甚至在管理家庭時,運用了管理企業的理念——規劃和團隊合作——“我們一起合作,大家幫忙維持一個家。”
每天,他們夫婦二人要花上3至6小時,為每名小孩檢查功課和溫習。
而且每天的早餐,他們必須要在前一天晚上便入手下手準備,她說,這也有利於購買食物,提早知道家裡缺少什麼。
然後,每次用餐時,每名小孩就要排隊,以自助餐的形式供應。
他們的家總共有9間浴室,4間臥室。9名女兒共用一個房間,9名兒子共用另外一間臥室,全家人一起用一個大衣櫃。
孩子們的服裝間,隔壁的洗衣房有四臺大型洗衣機、四臺烘乾機。
這個大家庭,真就像管理一個企業一樣,還設立建設了郵件中心,分派各人的信件。
最基本的家務似乎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僅是洗衣服,每星期要清洗35機的衣物。
超級母親米歇爾說,除兩歲的小女兒喬西(Josie)之外,其他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工作。為了劃分家務,米歇爾和吉姆把小孩分為兩隊,指定一位小孩為隊長,分別輪流洗碗,打掃或做其他的家務。
不靠救濟,自立更生。
為何美國有些家庭越窮這孩子還養得越多?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政府對這類家庭政府有資助福利項目,孩子越多,享受的福利越多。2011年,政府為困難家庭提供的現金資助有210億美元,449萬人受惠。
不過,今天說的這一家有19個孩子的家庭,卻不在此範圍之內。這家人住197平米房子,依靠管理商用房地產維持生計,沒有要美國政府經濟上的支持。他們還堅持了現代發達社會人們很難做到的一點:買房不申請抵押貸款(Jim 婚前用15000美元購買分期付款的小屋,是他們家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銀行貸款),平常購物不用信用卡,只用現金或隨劃即付的銀行卡支付。足以令人驚異的是,直到目下當今這個家庭從未向政府申請過救濟,也沒有任何債務。
而且,他們很懂得白手起家。他們利用4年時間改裝建設獨立的房屋,把車庫改裝成為廚房。
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有嚴格的要求和一套明確的計劃,基督教信仰是Duggar家庭的教育核心,他們的家規就是: "JOY"---JesusFirst, Other come Second, Yourself Last“耶穌第一,別人第二,自己最後”。
這對夫婦還說,他們十分看重相互鼓動勉勵,包括對彼此的鼓動勉勵和對孩子們的鼓動勉勵。“想那些困擾你的事情比想那些美妙的事情要容易得多,”吉姆·鮑勃說。“記住你配偶的事情並且思考那些很重要。根據經驗,原則是每件關鍵的事情要說10句好話。”
是否是特別很是佩服這個超級大家庭的爸爸媽媽?擁有 19個孩子,卻做到了白手起家、管理有道、教育有方,更重要的是這麼多孩子可以或許相親相愛、和諧有序,確實是個奇蹟。想一想我們養育一兩個孩子都會累到全家忙亂、人仰馬翻,或許我們要好好反思,跟猶太母親學學如何育兒持家?了不得的猶太母親
以色列以佔全球總人口總數0.13%(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的人口,獲得了全球20%的諾貝爾獎(162個);平均每1844個以色列人中就有一位創業者;以色列吸引了約2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其人均風險投資額居世界首位,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以色列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公司的總和。
當被問及以色列人成功的祕訣時,以色列投資之父YossiVardi坦言:全因猶太母親們教子有方!
在以色列,猶太母親們從孩子6歲入手下手,就教育他們一定要獲得成功。“比如,我的媽媽就總是對我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就算要求你得一兩個諾貝爾獎回來,也一點都不過分。”Vardi說。
這聽起來不正和中國的虎媽有殊途同歸之妙嗎?沒錯,Vardi也承認,“我聽說過中國虎媽,她絕對是位‘猶太母親’。猶太母親是一種精神狀態,是所有那些對自己孩子的教育負責任,不讓孩子任其自然的人,這超越了統統宗教和性別的限制。”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中國虎媽和猶太母親真的如此相似,為何中國多年來對諾貝爾獎苦尋而不得,而以色列人卻十拿九穩地獲得了上百個諾貝爾獎呢?
“恥感文化”:動力來自外部 “罪感文化”:動力來自內心
在看似雷同的嚴苛之下,中國虎媽和猶太母親的教育理念其實存在著本質區別,這種區別也是造成這兩個古老的民族之間巨大差異的緣故原由。
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於影響每一個受教育個體的認知和行為。要比較猶太母親和中國虎媽的本質區別,首先需要將每一個個體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作為起點去理解。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歸納日本的文化類型時提出了“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一說,即每一個文明中的個體,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自覺地約束自身的行為,以免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恥辱感”或者“罪惡感”。
所謂“恥感文化”,是一種在儒家文化圈中具有主要影響力的文化心態,其特徵在於,“恥感文化”影響下的人,判斷行為對錯的依據不是如法律法規等統一的準則,而是這個個體所處的環境中他人的認可、評價和態度。
“中國式過馬路”是“恥感文化”中的典型現象:雖然紅燈亮起時不克不及過馬路是一條固定的準則,但是當個體所處的環境中大部分人都破壞這一準則時,“恥感文化”中的個體就不會因為自己也破壞這一準則而產生任何的恥辱感。
與“恥感文化”不同,在“罪感文化”中,對個體的行為約束往往來自於固定的準則(無論是宗教準則還是法律準則),當個體違背、破壞這些劃定規矩的時候,即使沒有其他人知道,他的內心也會產生揮之不去的罪惡感。西方社會普遍受“罪感文化”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恥感和罪感都可以成為小我私家追求成功的精神動力,但這兩種動力在對待成功的態度上有區別:“恥感文化”中的個體,其對成功的渴望,更多出於外在壓力。比如,一小我私家看到身邊的人都比他成功,他就會產生恥辱感;當外界壓力消失時,追求成功的動力也會隨著恥辱感一起消失。在“罪感文化”中,如馬克斯·韋伯所說,個體將追求小我私家成功作為一種“天命(calling)”,一種準則,他們對成功的渴望與外界無關,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動力。
看看這些以色列的著名諺語就能夠窺見這個民族內心湧動的暗流:“I was always looking outside myself for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but it comes from within. It is there all the time。”(我老是向外尋求力量與信息,但它們其實來自內在,而且一直都在那。)——God
中國虎媽輸在哪裡?
是營造來自外界的壓力,還是激發來自內心的動力,這種理念的差別極盡描摹地體目下當今中國虎媽和猶太母親的教育體式格局上。
猶太母親們雖然對孩子教導嚴格,但這種嚴格僅僅是作為一種大的原則,幫助孩子設立建設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具體到要求孩子是一定要學舞蹈還是學美術,是學數學還是學物理。
希伯來語學者高崇偉旅居以色列期間發現,當孩子們做錯事時,猶太母親們首先會施展闡發出諒解,然後以商量的態度,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
“他們尤其重視培育種植提拔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長輩就會經常提一些在孩子看來稀裡糊塗的問題,孩子們則在不斷測驗考試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成長。到了上小學時,家長會培育種植提拔孩子每天問10個以上他不懂的問題。如果別人的回答不克不及令他滿意,就要自己去找出答案。”高崇偉說。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談到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時也曾經說過: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開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從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
反觀中國虎媽的教育,因為7歲的女兒一首鋼琴曲沒有彈好,就強迫她從晚飯後一直練習到夜裡,中間不許喝水或者上廁所。這樣的事例或許極端,但絕對不是個例。在現實生活中,家長或是威逼或是利誘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有用、有益之事,而不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意願,這樣的例子觸目皆是。虎媽有十條她引以為傲的“禁止家規”,其中之一就是不許孩子從事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有一種愛叫放手
生活中,中國媽媽們或多或少地扮演著“虎媽”的角色:代替孩子作出決定,用外在的壓力取代他們小我私家內在的動力。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講,年長几十歲的家長,其所做的決定也許更明智;但是,等到孩子20歲、30歲時,他們面臨的不再是學鋼琴還是學吉他這樣的選擇,而是開創什麼樣的事業、和什麼樣的人一起生活這樣複雜而又影響深遠的選擇時,中國家長還要替他們做決定嗎?如果家長的選擇是錯的,家長能替孩子承擔其後果嗎?如果從孩子七八歲入手下手,家長就削弱和剝奪他們做決定的能力和權利,又怎麼能奢望孩子成年之後,就可以在一夜之間學會分析利弊、取捨得宜呢?
這就能夠解釋,為何發明ICQ的是以色列人,而把即時通訊軟件做到極致的是中國人。
我們持續幾十年、幾百年的虎媽式教育可以培育種植提拔出很好的追隨者,但是追隨者的特點是我們永遠需要外界的壓力對我們形成持續的刺激,需要跟在領跑者的後面。假使哪天我們真的走了運,出現了一些具有原創性的設法主意,這隻會使我們更加手足無措—這個技術有多大的市場前景?我應該輟學或者辭掉目下當今的工作去創業嗎?如果失敗了我該怎麼辦?我應該如何向身邊的人解釋,以求得他們的理解?
如何抉擇,這種能力和勇氣不是中國孩子上小學、中學或者大學的時候被剝奪的,而是在他們不想學鋼琴時卻必須乖乖地坐在鋼琴凳上,不想學畫畫時還得顫顫巍巍地拿起素描筆,不想學舞蹈時卻只能踩上精緻的舞鞋時,回頭看見媽媽滿意的笑臉那一刻,入手下手慢慢地喪失的。
都說,女人的素質決定一個民族的命運,是否是這樣的呢?留言談談您的看法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
生了19個孩子的猶太媽咪是怎麼做到的?猶太母親VS中國虎媽,都該來看看
在美國阿肯色州有一個擁有19個孩子的家庭,爸爸叫吉姆·鮑勃·杜戈爾 (Jim BobDuggar),今年49歲,媽媽叫Michelle,今年47歲。從1988年…
-
-
-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點擊上方“ 家庭兒童教育”關注 …
-
-
-
我30歲了,生了兩個孩子,現在產後脫髮很
健康諮詢描述: 我30歲了,生了兩個孩子,現在產後脫髮很厲害,手指甲還分層斷裂,免疫力很差~氣色也不好,老是覺得渾身無力,發涼~ 病情分析:產後脫髮的很多…
-
-
-
生了19個孩子的美國家庭,每天有多抓狂?
在美國阿肯色州有一個擁有19個孩子的家庭,爸爸叫吉姆(Jim),今年49歲,妻子Michelle,今年47歲。 從1988年到目下當今,這位妻子分娩十七次,生了…
-
-
-
生了19個孩子的美國夫妻,生活竟然過成這樣!太震撼!
在美國阿肯色州有一個擁有19個孩子的家庭,爸爸叫吉姆·鮑勃·杜戈爾 (Jim BobDuggar),今年49歲,妻子Michelle,今年47歲。從1988年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