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沒必要追。”
—— 龍應臺《目送》
文 | meiya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
01
朋友玥兒的孩子三歲了,要離家上幼兒園,之前她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瞭解到孩子上幼兒園,與媽媽、家人分隔隔離分散,會產生分離焦慮,有各種不適應,孩子可能會黏著父母,哭鬧著不上學,可能會與其他的小朋友發生矛盾,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身體上的症狀,比如發燒、肚子疼、感冒等。對此,玥兒做了充分地準備,在腦袋裡羅列了各種情況的應對策略,甚至像銷售公司一樣,整了一套話術,如孩子問,為何要上學,要怎麼回答,孩子說討厭老師、同學、學校又該怎麼回答。

結果,送孩子上幼兒園第一天,他高高興興地揹著自己的小書包,特別很是乾脆利落索性地跟媽媽說一句“再見”,就頭也一回地衝進了教室,並且一整天都和老師、同學玩得挺開心的。
玥兒覺得這是好事,但同時也提醒自己,這只是上學的第一天,還沒有出現分離焦慮,第二天、第三天就會出現,千萬不要漫不經心。可五天過去了,孩子一點分離焦慮的跡象都沒有,適應良好,似乎還在學校裡交到一些好朋友。
“看他這麼高興地離開我,我感覺內心受到了一萬點傷害!不是說有分離焦慮的嘛?不是說會各種捨不得和媽媽分隔隔離分散的嗎?”玥兒充滿了複雜的情緒,她既高興又帶著一點玩笑,又著明顯的失落之情。
當然,孩子沒有分離焦慮,社會適應良好,和玥兒的用心養育是分不開的。她送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帶他參觀過幾次幼兒園;給他讀一些與上幼兒園有關的繪本故事;沒上學之前,親戚家已經上幼兒園的小姐姐來家裡玩,玥兒也會對孩子說“上幼兒園可好了,以後寶寶長大了也要跟姐姐一樣上幼兒園……”

一起上在職研究生的同學萍和我講到女兒剛上大學的那段時間,她經歷了怎樣情緒的波動。18歲的女兒在外地上大學,在最初的一兩個月裡,萍時不時地打開手機,登陸qq、微信,巴不得每分每秒都收到女兒發來的消息。
剛入手下手,她充滿了擔憂,害怕女兒在學校裡不適應,學校食堂的飯菜不合口味,與室友相處不好啦,洗不乾淨床單、衣服呀,女兒會想家而難過……她對我說:“也不知道為何,雖然希望女兒好,但老實講,如果我女兒有這些煩惱,跟我抱怨,我心裡隱隱地會有點高興。”
但是,她的女兒完全沒有和她抱怨這些!
第一週,女兒還會每天和她發發微信、講講德律風,說說學校裡的事情,但說的也都是好事,比如多麼喜歡那個學校啊,碰到的同學多麼有趣啊,就是沒有說一句想家,想爸媽。
第二週、第三週,女是隔三差五才給她打德律風,往往沒說幾句就是,“媽媽我沒空和你講了,我同學正等著我……”然後,她聽到德律風那頭,女兒和自己的同學很開心互動,她猜想也許女兒忙著和同學一起上學,逛街,參加社團活動,或者談戀愛呢!
面對女兒離開自己上大學了,萍很失落,很不適應,覺得自己被女兒“無情拋棄了”,覺得孩子“上了大學就忘了娘”,但她是個好母親,不想將孩子捆綁在自己身邊,也不想讓孩子有心理負擔,對母親心懷內疚,所以她不曾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努力克服自己因分離產生的焦慮、失落等情緒。
之前,她生活的重心一直圍繞著女兒,給她做飯、送她上學、關心她的身體、情緒和學習,如今她不想做一個整天眼巴巴地等著女兒德律風的母親,也不想沒有自我,天天給女兒打德律風,打擾孩子的生活,於是,四十多歲的她入手下手上在職研究生的課程,入手下手更多地關心丈夫,和丈夫一起去爬山,去旅行。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離開家,邁向獨立,玥兒和萍為此付出了很多,但當孩子真的離開時,母親們體會到的失落是如此痛苦、真切和複雜。
面對孩子的成長和獨立,離開自己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很多父母都會從中感觸感染到分離之痛,甚至有人覺得自己被孩子“無情拋棄”了,內心如撕裂般痛苦, 但這痛苦不僅是人情世故,也是作為人,作為父母必然要承受的成長之痛,人生之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一樣。
02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認為: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成熟成功的父母,承受得了孩子長大後的“拋棄”,允許並祝福孩子的獨立成長;成熟獨立的孩子,流著淚也要離開可以依賴的父母,勇敢地去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但是我們會看到,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不成熟不獨立的父母與孩子,他們與自己的父母,與自己的孩子的關係過於黏連,相互依賴,彼此共生,捆綁在一起不分離,導致雙方的人生都蒙上了不幸的陰影。
我在諮詢中遇到太多這樣的情況。
1.有的孩子上大學,父母捨不得孩子離家太遠,就給孩子報考了一個本地的學校。學校到家一個小時不到,孩子大學不住校,都住家裡,吃住全是父母包辦。畢業後,父母也不肯孩子工作的單位離家太遠,就將他/她安排進自己的單位。每天和孩子一起上下班,孩子的工作情況,單位裡的人際關係,父母一覽無餘,而孩子的生活圈子變得異常狹窄,除父母,就是父母的朋友和同事。
2.有的人三四十歲了,不是從未戀愛,就是戀愛不順,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日三餐都是父母準備,自己的內衣內褲都是父母幫忙洗,醬油瓶倒了父母都不需要他/她扶,孩子的生活被父母賜顧幫襯得妥帖舒服,從來沒有想過離開家,過自己獨立的生活。明明是一個成年人,內在卻是一個巨嬰;明明是一個年輕人,卻過上了老年人般封閉的生活,沒有朋友,沒有社交。
3.有的孩子靠自己之力完全沒法設立建設戀愛關係,都是父母安排相親,甚至相親時都是父母一起陪同。相親成功,入手下手談戀愛了,孩子需要詳細向父母報告約會的統統細節,父母會告訴孩子這個相親對象是怎樣怎樣的一小我私家,指導孩子要如何如何做,才能抓住戀愛對象的心。
4.有的男生/女生因堅持婚後一定要住在自己的父母家,或者與自己的父母同住(結婚的前提條件就是跟父母住一起),結果告吹了一段又一段戀情。
5、男女準備結婚,兩家人聚在一起談誰出房誰出車,彩禮多少,婚宴幾桌,結婚的流程怎樣,兩家父母評論辯論,兩個小孩旁聽,然後雙方父母談崩了,覺得對方都想佔自己家便宜,這婚就不結了。子女對父母說,“這事是我們晚輩沒做好,我們應該提前瞭解彼此的差異和需求,兩小我私家先談得差不多再告知你們。”父母卻說,“這是我們大人的事情,你們小孩不用管(都快30歲的人了,還依然被當成小孩)。”
6.有的夫妻結婚了,兩小我私家每天下班不是回自己的小家,而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幹嘛呢?吃晚飯。吃完飯之後,兩夫妻裝好第二天中午的便當再回家。他們就這樣一直生活了兩年,父母、孩子都覺得沒有問題,只有外人覺得這兩家人好奇葩。
7.有的人結婚很多多少年,孩子也都出生了,一和丈夫/妻子發生矛盾,就去找自己的父母評理、訴苦,兩夫妻間的任何小事都要告訴父母,讓父母摻和進自己的大家庭裡。他們始終覺得自己與父母才是一家人,老公/老婆是外人,結果婆媳矛盾/丈母孃與女婿的矛盾嚴重到不可調和,自己的婚姻以離婚收場。
8.有的女性與丈夫的情感關係出了問題,多年來一直把兒子當成精神寄託。兒子結婚後,把兒媳婦當成自己的敵人,對兒媳各種羨慕嫉妒恨,不容許兒子跟這個女人這麼親密,甚至干預干與他們的性生活,揹著兒子對兒媳進行各種打擊報復和傷害,兒子也因為看不清事實真相,總是站在媽媽這一邊,最終導致夫妻關係不和,婚姻破裂。
03
以上這些都是親子之間彼此合謀的結果。為何我會說合謀呢?我們可以看到這樣過度粘附的親子關係中的父母和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促使雙方相互強化,捆綁在一起。
父母自身不夠成熟,未將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家庭的附屬,加之父母心理上依賴孩子,不肯推動孩子離家遠走,甚至有的父母設法主意設法利用經濟支持、批評打擊、生活賜顧幫襯、孝道綁架等體式格局和手段削弱孩子的力量,讓其無法獨立,一直留在家中。孩子從小到大都很少有自己做選擇的機會,缺乏主見與獨自生活的能力,習慣於凡事依賴父母,聽從父母安排,自身經濟、思想也不夠獨立,於是這些寶媽男/寶媽女們,缺乏能力和勇氣離開父母。
親子之間,相互都認為對方才是自己的最愛,無法設立建設屬於自己的“同輩”之間的親密關係,兩者依賴共生,誰都離不開誰。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親子關係是核心,夫妻關係是配角,家庭中重親子,輕親密(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一生了孩子,就把所有的關注、時間和情感都投注到孩子身上,忽略了另外一半的感觸感染),在這種模式下,常常導致夫妻之間情感淡漠疏離,親子關係過於緊密黏連,大人、孩子都無法成熟獨立,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於是,家庭悲劇不斷上演。
同樣的,因為夫妻間的親密關係出問題(缺乏親密的能力,不懂得處置懲罰差異和矛盾,不用心經營親密關係等緣故原由),很多父母掩耳盜鈴,逃避問題,轉移注意力,把關注點全部放到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尋求情感寄託,填補內心空虛,於是我們看到太多關係早已破裂,沒有感情的夫妻“為了孩子不離婚”。與其說孩子需要他們在一起,還不如說,他們需要孩子為自己的不敢離婚做遮羞布、當擋箭牌。
其實,我們的一生都是在不斷面臨著分離與告別。
一名母親懷胎十月,迎來了第一次與孩子的分離,這個分離對於母親和孩子來說都是一段新旅程的入手下手;
等到孩子一歲多,學會了走路,他與父母又迎來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二次分離,父母要放開自己的懷抱與雙手,讓孩子在跌跌撞撞中學會行走、奔跑,帶著好奇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等到孩子上幼兒園,他們又迎來了親子關係中的第三次分離,孩子白天離開家,離開父母,進入社會化的學習與訓練,入手下手練習與同伴、老師設立建設除親子關係之外的關係……
分離和告別促使我們更加獨立和成熟。學會放手,走向獨立,是我們每一個個體一生都在學習和成長的功課。 《少年派》中有句經典臺詞:“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但最遺憾的是,我們來不及好好告別。”面對成長,父母與孩子都要學會好好分離與告別。
04
作為父母,為了真實的愛孩子,要學習放手,把孩子當成是一個跟自己一樣獨立的生命去尊重,他的人生經驗需要他的歷練和累積,而非你的強行灌注貫注,允許他按照自己的體式格局探索自己的路,即便他跌倒你也只能在一旁看著。
成功而強大的父母意味著他對孩子的成長有接納力,接納孩子離開自己,接納孩子去組建自己的家庭,他有能力承受孩子拋棄父母的焦慮,讓孩子遠走高飛,健康發展,綻放自己的精彩人生。
關於親子關係,龍應臺在《目送》中說了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沒必要追。”
作為子女,要理解理睬,不可依賴父母一生,不可躲在父母的羽翼下拒絕成長的任務,儘管充滿了不捨與害怕,但流著眼淚你也要與父母揮手告別,轉身離開。你的人生必須走向獨立,你也必須靠自己去面對生活中的那些風風雨雨。父母不是你的最愛,你的親密伴侶才是,你需要與他/她攜手人生,共同組建自己的新家庭,一起變成一個更獨立、美好、強大的個體。
END
作者簡介:
meiya,暢銷書作者,自由撰稿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三年,小我私家諮詢與團體帶領時間超過1000+小時,已出版《慢慢來,統統都來得及》《你值得擁有最好的統統》等多部作品,新書《改變,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入手下手》正在熱銷中。

《人和工作:我最好的第一堂社會認知課》(全六冊)

瞭解人的工作,就瞭解了社會,幫助孩子設立建設良大好人際關係!

置頂 公眾號,消息先知道~
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將作品打包發送到 [email protected],郵件名標註“加入作品”奏可以啦。合適的小夥伴我們都將經由過程郵件回覆聯繫。
或許,你就是下一個王牌作者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關注小柚子童書,
||
後臺回覆數字“0”至公眾號後臺
加入小柚子童書微信分群。
或直接添加柚子姐姐微旌旗燈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