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養生

作者:張為風

貧血屬於中醫“血虛”、“萎黃”、“虛勞”範疇,以面色無華或萎黃, 脣甲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疲倦乏力,或手足發麻,女子月經量少或延期而至,舌質淡,脈沉細無力為主要臨床表現。

貧血的發生,或因飲食失調,或因勞倦內傷,或因長期慢性失血,或因蟲積,亦有情志所傷,陰血暗耗所致。

這裡給大家介紹幾個治療貧血的小祕方。

穴位按摩

關元穴

足三裡、關元、氣海是人體三大強壯要穴。古有“針必取三裡,灸必加關元。”之說。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統治足三陰經及小腸、任脈疾病。

按摩關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每一輪輕輕按壓8次,每次8輪,補血、消除小肚腩。

取穴位置: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

血海穴

俗話說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脾經所生之血聚集之處,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還有引血歸經,治療血癥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體內的淤血,並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對婦女痛經和經血過多或過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陰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經伴有嘔吐,按摩此穴同時按足三裡穴可立刻緩解症狀。

每天上午9-11點拍打(每次10秒,連續3-5次)或按摩(輕柔每側3分鐘)血海穴,晚上21-23點再艾灸此穴,對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及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肥胖、關節痛等症有效。

取穴位置: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交匯的穴位,脾統血、肝藏血、腎生血,因此,三陰交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常按三陰交穴,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定,特別對血壓偏低的人補血效果顯著。

每天上午11點,按揉左右小腿內側的此養生穴位各20分鐘,可排體內溼氣、濁氣、毒素,對溼疹、蕁麻疹、皮炎等有療效。

取穴位置:正坐屈膝成直角,除大拇指外,其它四個手指併攏,橫著放在足內踝尖(腳內側內踝骨最高的地方)上方,小腿中線與手指的交叉點就是三陰交穴。

天樞穴

常按天樞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

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排洩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擾。雙手拇指下壓(力度適中)左右兩邊此養生穴位,由外向內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補血又排毒。

取穴位置:可以併攏三指,肚臍向左右三指寬的地方就為天樞穴。

足三裡穴

刺激足三裡穴(足陽明胃經之穴),補益氣血,培補元氣,滋養腦髓。是保證肝血充足的首選。

對氣血虧虛引起的頭暈、耳鳴、神經衰弱及胃動力不足的人、胃氣虛的人、因用眼過度或失眠熬夜而傷肝的人經常拍打、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裡,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宜通氣機、導氣下行、強壯全身。胃酸過多、空腹燒心的人不宜灸足三裡,可選陽陵泉穴有良效。

取穴位置: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飲食治療

原料:大米適量,豬肉4兩,當歸0.3兩,洋蔥,土豆,胡蘿蔔,調味品各適量。

製作:將大米作成乾飯,將當歸加水煎取藥汁約50毫升,連渣保留備用。將豬肉炒熟,放入洋蔥片,土豆絲,胡蘿蔔片翻炒數下後將保留備用的當歸汁連渣倒入鍋內,調味後,煮熟與米飯同食。

用法:當主食吃

功效:有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的功效。

原料:當歸10克,牛棒骨一根,大米75克,鹽少許

製作:將棒骨和當歸煮沸一個小時候,取汁去渣,加入淘淨的大米煮粥,粥將煮熟時加鹽即可。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用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

原料:雞血藤30克,雞蛋2個

製作:將雞血藤、雞蛋加清水兩碗同煮,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煮成一碗後,加白糖少許調味。

用法:每日兩次,飲湯、食雞蛋

功效:活血補血,舒經活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