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養生

豆科植物對人類的意義非凡,人類食用的澱粉、蛋白質、油和蔬菜的重要來源就是豆科植物,還有二百多種中藥材也是豆科植物。在中國醫生的用藥史上,有一種豆科植物的中藥,被譽為補藥諸藥之最,很具有傳奇色彩。

南北朝時期,許胤宗在陳國的新蔡王手下。當朝的柳太后突然患中風,說不出話來,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

陳太后不克不及吃東西,更別說吃藥了,朝中的御醫頓時犯了難,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

許胤宗給柳太后看過之後,命人做了十多劑治療中風的黃芪防風湯。

其他御醫看了說,明明知道太后不克不及喝藥,還做這麼多湯藥有什麼用啊!許胤宗笑答,我有辦法讓太后服藥。

他叫人把滾燙的黃芪防風湯放在太后的床下燻蒸。柳太后被湯藥燻蒸了數小時後,當天晚上病情好轉就可以說話。又調理一段時間,便康復如初了。

原來柳太后是因年老體弱、氣血失調,導致的猝患中風。黃芪性溫,善補氣昇陽、固錶行滯;防風性微溫,善散風勝溼止痛。

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補氣固表而健體,又能散風行滯而調氣血,恰中病理。

熱蒸氣攜帶藥力,進肌膚入身體,藥效逐漸發揮,既能潤肌膚、開毛竅,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又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了調理氣血的作用,在較短時間內發揮了效果。

事畢,各個御醫都為如此妙法擊節稱賞,許胤宗也因此升任為義興太守。

黃芪早就在《五十二病方》和《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它的藥用價值。

清代黃官繡《本草求真》誇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它是 “補藥之長”。

黃芪,補氣之聖藥。甘,微溫,歸脾肺經,可以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託瘡生肌。最主要的用途有以下8個方面:

1、用於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諸證

2、用於肺氣虛及表虛自汗,氣虛外感諸證

3、用於氣虛水溼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

4、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的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

5、用於氣虛血虧的面色萎黃、神倦脈虛等

6、用於氣虛不克不及攝血的便血、崩漏等

7、用於氣虛血滯不行的關節痺痛、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8、用於氣虛津虧的消渴證

我曾經有一個朋友,因為生產後血虛,奶水很差。給她用黃芪50g,當歸10g和老母雞一起燉湯服用。

僅僅不到半天時間,奶水汩汩而來,效果好的讓我都驚訝的合不攏嘴。

黃芪目下當今已經成為一味最經常使用的補氣中藥,和它效果好,副作用少,使用安全性高分不開。

在具體臨床應用中,經常使用來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慢性腎炎等,也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降血壓,調血糖,改善心肌供血,保肝,利尿、排膿,斂瘡生肌等。

在歷史上,黃芪留下許多至今屢試不爽的經典名方。它之所以聲名鵲起,和這些不無關係。

玉屏風散:主治表虛自汗。臨床經常使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於傷風感冒而致病情反覆者。出自《究原方》,藥用防風、黃芪、白朮。

防己黃芪湯: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溼證。臨床經常使用於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風溼性關節炎等屬風水、風溼而兼表虛證者。出自《金匱要略》。防己、黃芪、甘草、白朮。

補中益氣湯:主治脾虛氣陷證。臨床經常使用於治療內臟下垂、慢性胃腸炎、慢性菌痢、脫肛、重症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後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臉下垂、麻痺性斜視等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出自《內外傷辨惑論》。藥用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人蔘、甘草、當歸。

當歸補血湯可以補氣生血。臨床經常使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等心血瘀阻者;婦人經期、產後發熱等血虛陽浮者;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血虛有熱者。藥用黃芪、當歸。


歸脾湯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臨床經常使用於脾不統血的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等。出自《正體類要》。藥用黃芪、當歸、白朮、人蔘、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薑、大棗。

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血痺,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臨床經常使用於治療皮膚炎、末梢神經炎、中風後遺症等見有肢體麻木痛苦悲傷,屬氣虛血滯,微感風邪者。出自《金匱要略》藥用黃芪、桂枝、芍藥、生薑、大棗。

補陽還五湯: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臨床經常使用於治療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冠心病、小兒麻痺後遺症,以及其他緣故原由引起的偏癱、截癱、或單側上肢、或下肢痿軟等屬氣虛血瘀者。藥用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去土)、川芎、紅花、桃仁。

黃芪不僅是一味補益氣血的中藥材,還可以當做調味品,能除肉腥味,更能燉出肉香。而且相當的物美價廉、經濟實惠。

黃芪可以燉肉、煲湯、熬粥、浸酒、泡茶等,有許多種食用方法。比如經常使用的黃芪羊肉羹、黃芪當歸烏雞湯、參芪大棗粥、黃芪山地粥、黃芪大棗茶等。

黃芪使用需要注意:生黃芪偏於補氣,可以排膿止痛;炙黃芪偏於補中,主要用來補中氣,脾胃之氣。雖然使用黃芪的安全性特別很是好,但黃芪補氣力量強,切莫濫用。用多了容易造成氣血雍滯,如有邪,會使邪無出路;而且黃芪性味偏溫,也會上火。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