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最近有兩件事引起了特別多的關注。

7月23日下午,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一家人自駕遊,其中兩名女遊客,在猛獸區下車後,被老虎襲擊,1死1傷。

日前有孩子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逗弄乳貓,被母貓抓傷,遊客投訴。為避免再有抓傷,據透露,博物館決定驅逐館內所有流浪貓。

這兩件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事件當事人不守規矩。

當然也有一個共同的結果,自己為自己的不守規矩付出了代價。

說立規矩、守規矩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無奈,現實中還是有很多家長覺得這種呼籲是小題大做。有些家長對立規矩這件事似乎存在著某些神奇的誤解。

誤解一:

小孩子不守規矩都是偶爾的

社會應該多一些寬容

保護弱小,照顧老弱病殘,確實是社會應該做的。但是這並不應該成為孩子不守規矩的保護傘,更不能“倚小賣小”,對其他人進行道德綁架。

前幾天微博上有個很熱門的一個視頻,視頻內容是一位帶孩子的母親在上海迪士尼排隊區,對另一個人破口大罵,所言極其難聽,不堪入耳。新聞介紹說這對母女想要插隊,跟對方不允許並可能伴有推搡動作,雙方才發生衝突。

很難想象這個跟著母親插隊的小女孩會長成一個怎樣的大人,她耳濡目染的環境就是這樣,我弱我有理,我小我優先。不讓我插隊就是錯,你們都是欺負我跟我媽媽的壞人。

有些人,當他插隊的時候沒人阻止他;

當他無視母貓,隨便挑逗小奶貓的時候沒人警告他;

當他隨地吐痰的時候沒人管教他;

當他開車上路隨意變道的時候沒人懲罰他;

當他開著遠光燈橫衝直撞時沒人奈何他;

那麼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的規矩,是有商量的餘地的,甚至這個規矩沒有什麼作用。

可是最終有一天,他會為自己無視規矩付出慘痛的代價。

孩子偶爾的頑皮不及時糾正,那麼他下次還會這樣。如果今天管了明天又不管,他只會覺得混亂,不會在心裡尊重規則。

一個孩子的行為,絕對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社會可以包容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但不應該包容一個明知孩子有錯,還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

誤解二:

孩子還小,沒關係的

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很遺憾,俗話說的“三歲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就是0-6歲。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孩子6歲之前沒有給孩子良好的教養,沒有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尊重他人,那麼孩子長大以後,也並不會突然化身小天使。

有一個很古老的故事,一位犯人殺了人,在砍頭前他請求再吃母親一口奶。母親答應了,但他卻一口咬掉了母親的乳頭。他說,在他小時候犯錯的時候,母親總是不管他,導致他越來越囂張,才走到殺人的地步,一切都是母親的責任。

故事雖然老套,但不可否認現在的少年犯、啃老族很多都是父母從小縱容的結果。

我有一個遠房親戚,因為他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從小受盡寵愛。不光是父母偏愛,幾個姐姐也極力幫襯,從沒有誰指責管教過。

從小到大都遊手好閒,長到了30多歲,還沒有正經工作。每個月從父母那裡領取2000多的零花錢,不給就要鬧的。後來因為酒後駕車,撞了人,最後把父母所有的養老金和存款都賠給人家還是不夠。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規矩也不是一天就能教好的。沒有規矩的小孩,一定會長成一個沒有規矩的大人。

時間能改變的,只是他的破壞力,和孩子所“熊”的程度。所謂的等孩子長大就會好,只是有些家長的一廂情願。

誤解三:

家長身教重於言教

孩子慢慢就學會了

可以說能意識到身教重於言教的父母,已經是非常難得了。但是還有一句話不能忘記,那就是“慈母多敗兒”。

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裡,如果父母都知書達理、平易近人,孩子也會很大程度上受人歡迎,走向成功。

但歷史上從來不乏敗家子,也從來不缺少有辱門風的“混賬”。

歸其原因,學壞總是比學好要容易,無視規矩總是比遵守規矩容易。

直接走到隊伍前面,比無聊的排隊容易。

直接翻開別人家的抽屜,比先跟大人請示容易。

抄襲同學的作業,比自己動腦筋想問題容易。

霸佔自己喜歡吃的菜,比在一桌人面前一口一口夾菜容易。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總是喜歡選擇容易的事情去做。

“嚴於律人,寬以待己”是天性。讓孩子守規矩,是在讓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其實是在讓孩子跟人類與生俱來的人性的弱點作鬥爭。當然,這場鬥爭是值得的,也是有必要的。

這時候父母只是以身作則就不夠了,需要的是耳提面命,有時候甚至需要一些“小懲大誡”。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

給孩子立規矩,教孩子懂規矩,是一個漫長而不易的過程。需要父母高度的素養,極大的耐心和堅強的意志。但是我們必須要這樣做,原因就像網友們說的那樣:“不講規矩,是遲早要出事的。不論早晚。”

那麼,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立下什麼規矩呢?幾歲開始就應該給孩子立規矩?立下規矩之後又應該怎樣對孩子實施呢?

6歲前的小孩子正處於各項意識發展期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還是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

爸媽最好能在6歲前給孩子立下規矩,如果孩子已經超出的6歲並且不是很喜歡這些規矩的話,家長們更應該看看如何給孩子立規矩了!(以下規矩以6歲前為例)

規矩一: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孩子有怎樣的行為才算粗野、粗俗呢?

比如樂樂在幼兒園裡跟小朋友搶東西,小朋友不給,他就開始打小朋友,還說道:“你要是不給我,我就讓我哥哥把你變成殘疾!”……樂樂這樣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為。

這一類的孩子喜歡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樂樂以後不能這樣做了,這是粗野的行為,是要挨批評的!”然後讓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

比如媽媽可以問:“樂樂現在知道錯了,那麼以後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應該怎麼做呢?”

爸爸媽媽心平氣和地引導,在這樣的環境中,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時候也要適當地給他鼓勵,並給他立下這條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對待自己想要的東西,如何處理已經自己的情緒,如何處理已經發生了的情緒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等他長大後,他也會用這套模式去對待周圍的人,變得更加理性、為他人著想。

規矩二: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6歲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剛剛萌芽,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

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樂樂一樣,總是說:“媽媽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媽媽牽著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別人拿走了,樂樂就會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還記建立自我意識,可以拿著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這一件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

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的時候,爸爸媽媽也要刻意地多給孩子提問:“這是你的嗎?”讓他獨立地進行判斷,並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區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

這種物權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他長大後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規矩三:

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好,自己玩耍的時候總喜歡亂扔玩具,玩厭了就屁顛屁顛地拋開,等著媽媽幫他收拾殘局。很多媽媽們都不會說什麼,覺得“孩子還小,也不懂收拾,幫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鍊自己的機會。

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而且孩子在對東西進行歸位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收拾書桌的過程中,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東西要放在哪裡,這樣對他的創造力也有所幫助。長大後,無論孩子到了什麼環境,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生活也會更加整潔。

規矩四:

誰先拿到誰先用後來者必須等

在家裡,爸爸媽媽總是“孩子第一”,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飯先給孩子吃,水果先讓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長這樣的一味謙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覺得“爸爸媽媽都要讓著我,我是最大的!”,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長大後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喲!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壞習慣,要從家長們做起。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並且時時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

比如吃飯的時候,媽媽先到飯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總是不來,那就讓他嚐到沒有菜吃的後果;

刷牙的時候誰先到洗手間就先刷牙……

這樣慢慢地,幫助孩子形成“先來後到”的習慣。

這樣的規則可以避免他養成自私的毛病,讓他懂得當別人先拿到東西的時候,必須學會等待,並形成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

規矩五:

不可以打斷別人說話

當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

現在許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許孩子在任何時候打斷自己講話,還會高興地迴應孩子,這樣的態度容易讓孩子讓成不顧一切打擾別人的習慣,長大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告訴他:“隨便打擾別人是很不禮貌的,你想想,如果寶寶在睡覺,小朋友老是過來跟你說話,寶寶會高興嗎?”用心平氣和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讓他懂得當別人在忙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他,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會變得更加善解人意,這樣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規矩六:

做錯事要道歉

家長們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處處讓著他,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爸爸媽媽也會一心軟就原諒他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孩子沒有了約束,難免會為所欲為,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6歲前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已經開始懂事理了,這時候爸爸媽媽要抓住機會,從小就教育他“做了錯事要道歉,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跟孩子一起遵守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誠實地面對,並且有勇氣主動承認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學會了反省自己,也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了。

6歲前,孩子的各種意識還處於萌芽和發展戰略階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最佳時期。這段時間,爸爸媽媽可以減少一點對孩子的溺愛,給他們立下嚴格一點的規矩,並跟著孩子一起認真地遵守,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超過了6歲,家長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慢慢培養孩子遵守規矩,適當減少一點溺愛,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尊重並遵守這個世界的規矩。

歡迎添加臺灣早教專家王映人老師個人微信號:yueduba2016 (維他蜜小助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