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和大棗一起聽故事

這幾天我陸續收到了出版社郵寄的一些好的繪本,晚上如飢似渴地完整絕對扛回家先讓我兩歲多的女兒大飽眼福。

像往常一樣,一進門女兒就張開手臂,一邊歡呼著“媽媽,媽媽”一邊飛快地朝我跑過來。

我一把把她抱起,身體貼貼,小嘴親親,然後興奮地問她:“寶貝,猜猜媽媽給你帶什麼好東西了?”

女兒見我大小布袋一堆的東西,衝我壞壞地一笑說:“是書”。

我趕緊親親她,對她說:“對,寶貝猜對了,媽媽能給你的最好的禮物就是書!”

於是,我們娘倆也顧不上吃飯了,把三布袋子的書完整絕對倒出來,擺了一地,我們就在地墊上席地而坐翻看起書來。

“媽媽,講講,講講!”孩子說這話的時候,總是很急迫,眼巴巴的望著你,一副可憐兮兮的懇求地樣子。 “好,我給你講,給你講。這麼多書,先講哪一個呢?” “講這個吧”,說著她就自己挑選了一本書放在了我的手裡。 “好,媽媽講了,你要好好聽哦”。

沒想到,當我剛要入手下手講的時候,她卻突然跑到客廳裡拿來了她剛才正要吃的幾顆大棗,用她的小手摸摸那幾顆大棗,低著頭輕輕地對它們說:“你們要好好聽哦,要好好聽哦”。

我立刻被這個兩歲的孩子所感動了:這幾顆大棗在孩子心中已經不單單是食物那麼簡單了,它們變成了孩子的夥伴。有好書看,有故事聽,孩子首先想到的是和她的小夥伴一起分享。

爸爸餓了,你先吃,我再吃

都說女兒是爸媽的小棉襖,講真,這話一點沒錯。週末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玉淵潭公園玩,突然孩他爸餓得心慌,趕緊到門口的小賣鋪買了麵包。孩子幫著他爸拿麵包走了一路,走到湖邊坐下我剛給她撕開面包袋的時候,孩子突然搶著撕下了一大塊麵包,我正要說“讓爸爸先吃一口吧”,話還沒說出口,只見孩子拿著那麼一大塊麵包已經喂到爸爸的嘴裡了。

很明顯,孩他爸也有點意外孩子的施展闡發,趕緊低下頭夠著孩子,一邊大口吃著一邊說“謝謝寶寶,謝謝寶寶”。我也很意外不住地誇獎孩子“呦,寶寶好棒啊”。

我正給他爸說,“你看孩子多懂事,多會賜顧幫襯人啊”,孩他爸卻說,“哎呀,別想那麼多,她這會不餓不想吃”,潛臺詞是如果孩子餓了,第一口肯定是自己吃,不會喂他。

我有點生氣孩他爸這種設法主意,怎麼能用成人的偏見去想孩子呢?怎麼能這麼不自信又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呢?正要和他理論,沒想到寶寶自己美滋滋地又撕了一小塊麵包說:“我也餓了,我也吃,爸爸吃大塊,我吃小塊”。

對,我沒有絲毫地誇張和杜撰,這就是一個兩歲3個月的孩子自己說的話。孩他爸張口結舌,心裡終於美滋滋地腳踏實地地承認了“呀,我閨女對我真好啊”,接下來就是“你一大口,我一小口”“你儂我儂”地溫馨場面了……

孩子的善良和美好,你發現了嗎?

其實,像我剛才舉得那兩個例子,在我們的一樣平常生活中太多太多了:

姥姥累了生病了,孩子會跑到床前:“姥姥,你沒事吧?”“姥姥,我給你貼膏藥吧”,在孩子眼中,膏藥是姥姥的萬能藥,不管生什麼病,孩子總會翻箱倒櫃給姥姥找膏藥。

媽媽有慢性咽炎,早上刷牙總是會幹嘔,在客廳吃早飯的孩子聽到後,“媽媽又吐了,嗓子疼,我給她倒水喝”。

傍晚散步時,爸爸總是習慣塔拉著鞋走路,孩子發現後,會讓爸爸停下,自己蹲下來用兩隻小手幫爸爸把鞋後跟摳起來,提好,我總會說“爸爸腳臭,鞋臭,別摳了,都把寶寶手弄髒了”,可孩子不理睬,提好後會很有成就感地說“好了,這下舒服了,走吧,走吧!”

孩子不僅是對她身邊的親人這樣,當她磕著碰著桌角牆角哇哇大哭的時候,原來老人會說“我替你打它,誰讓你碰我們寶寶的,別哭了,我打它,”目下當今我們的做法是,“不哭了,你看小桌子也哭了,人家在這放著不動好好的,你為何突然跑過來碰她呢,你看他也被你碰疼了”。這時候候孩子會慢慢地停止哭泣,也會心疼地摸摸小桌子的“頭”。

其實,在孩子看來,萬物同物,對一顆大棗,對一個小桌子說話與對一小我私家說話,對一小我私家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孩子單純地如一張白紙,任何事情對她來說都是全新的,任何經歷在她這裡都是體驗和學習。

與其說,我的女兒好懂事,好貼心,我想不如說,是孩子天生的單純、善良和美好,是孩子的“同情心”“同理心”在教化感染著我們成年人,時刻提醒著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大人們打破心中的偏見,重歸孩童的天真和美好。

請保護好孩子那顆善良的童心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的教育論著《愛彌兒》中談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時認為:人在開頭的一剎那間,也就是尚處於天真純潔時期所接受的感知,將對他的一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同情心作為一種良好的品質,不單純是一種情感;它是一種有素養的想象力,使我們能想到人類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無謂地分裂人們的東西。當“同情心”或“同理心”這些東西成為一小我私家天性的一部分時,他就沒有了自以為是,沒有了高高在上,沒有了敵視排斥;有了理解、有了善良、有了寬大曠達。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利己主義與孤獨是同義語,而人不可能在外界毫無關係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風雨同舟、團結一致,才能求得滿足與幸福。愛鄰人其實不是一種超越於人之上的現象,而是某些內在於人之中,並且從人心中迸發出來的東西,它就是人自己的力量。憑藉這種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聯繫在一起,並使世界真正成為他的世界。

我想,善良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是最容易接納自我,接納他人成為幸福的人。當孩子有了一顆善良的童心,有了同情心同理心,可以或許體會他人的情緒和設法主意,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觸感染的時候,她所施展闡發出來的理解、善意和尊重,不僅會讓孩子自己簡單快樂,更會讓他得到同樣的回饋。

而這些,不正是我們想讓孩子得到的嗎?

(文中插畫來自立陶宛繪本畫家卡斯特提斯)

大家好,我是娟子。每週在【娟・專欄】這個版塊中,我會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感觸感染,希望大家可以或許喜歡。

當然,這個專欄也是大家的,如果你有好的原創文章,也歡迎投稿分享。我的郵箱是:[email protected]

瞭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賬號:娟子媽媽講故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