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不少父母由於工作忙,可能會送孩子上全託幼兒園,也有父母為了培育種植提拔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送孩子上寄宿學校。寄宿制到底好不好?尹建莉說: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家是最出色的學校,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育種植提拔智慧的途徑……

文| 尹建莉

要培育種植提拔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到了高中階段,寄宿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會小很多,但仍然建議最好住在家裡。

寄宿制下長大的孩子

是半個孤兒院兒童

關於孩子寄宿,贊成派認為可以培育種植提拔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反對派認為缺少家庭的溫暖,不利於孩子的情感培育種植提拔及智力發展。

我是明確反對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絕開來,就能夠鍛煉出很強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體生活中,就能夠有很好的集體意識、善於和人合作――按照這樣的邏輯,孤兒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應該是最好的。

事實上,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較重的心理問題,自我意識和合作意識往往停留在較低層面――不是他們天賦不好,也不是保育員的工作不盡責,是他們被剝奪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愛,從小缺少家庭氣氛滋養,缺少和親人的情感及語言交流,以至於成年後在心理及能力方面施展闡發出永久的缺陷。

腦神經科學已證實,早期情感發育不良,會直接損害大腦的正常發育,使其結構異常,造成無法逆轉的病理性改變。在這方面,羅馬尼亞曾犯過一個致命錯誤。

二戰後,羅馬尼亞人口銳減,政府規定每一個育齡婦女至少要生4個孩子並可以送到政府出資的國家教養院集體撫養。此後先後有6萬多名嬰兒一出生就被送進教養院批量撫養。

這些孩子後來幾乎都出現行為異常,大多數智力低下,情感發育不良,不會和人交流,無法形成對視和對話,獨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後搖晃或不斷重複某種刻板行為,對陌生人沒有恐懼感,也沒有溝通能力――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孤兒院現象”。

美國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充分證明早年情感潤澤津潤對一個有思維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學家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母親隔離開來,在籠子裡安裝了兩個“假媽媽”。其中一個用硬梆梆的鋼絲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外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瓶。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該和有奶的“鋼絲媽媽”更親近。但小猴子只有餓了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身邊。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小生命內心本能的嚮往和恐懼,它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這些獼猴成年後,大多數性情冷漠,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不克不及正常融入集體生活中,走路也蹣跚不穩,甚至連叫聲都不正常,永遠處在猴子社會階層的最下端。

即使經由過程人工辦法讓一些母猴懷孕,它們也對小猴冷漠無情,殘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獼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們身上反映的這種“孤兒院現象”說明,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必須依循成長秩序漸次展開,宛如一粒種子必須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成長一樣。孩子首先要獲得溫飽、安全感、愛和親情等這些自然需求,然後才能發展出更高一級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家庭的溫暖,尤其是母愛,是一個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品。

送孩子寄宿,本質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無視兒童作為一小我私家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到孩子頭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託幼兒園,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就急於去發展他的社會屬性,減少他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這樣的揠苗助長,讓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滿足,今後他的社會屬性也難正常成長、無法正常表達。

為事業打拼

不是對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長說,我知道寄宿對孩子不好,但工作實在忙,沒辦法。

其實,觀察我們身邊的孩子,很容易理解�⒗聿且桓鍪率擔憾�童和父母感情的設立建設,必須要有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

孩子越小,對父母之愛的要求越多,對相處時間和頻次也就要求越多,這是兒童獲取安全感的必需。

長時間寄宿的孩子,潛意識中既害怕被父母拋棄,又對父母有怨恨,所以經常會施展闡發出委屈、拒絕、過度纏綿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朋友聚餐,一對事業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帶著5歲的兒子,據說那孩子3週歲就被送進北京市特別很是有名的一家幼兒園全託,自己會洗襪子內褲、睡覺起床都很自覺。

孩子看起來很聰慧、特別很是乖,坐在媽媽旁邊默默地吃著飯。那天一起吃飯的另外兩個五六歲的小朋友一會兒就混熟了,吃完飯就跑到旁邊的沙發上玩兒去了,而這個小男孩一會兒爬到媽媽懷裡,摟著媽媽的脖子和媽媽纏綿,過一會兒爬到爸爸懷裡和爸爸纏綿,看起來十分憂鬱又煩躁,不說話,也始終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兒,看得出內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事實上,寄宿釀成的情感疏離,不單單發生在孩子心裡,也發生在父母心裡。缺少相處的長度和頻次,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愛的濃度和質量就不會高。許多父母不克不及很好地理解孩子,難以很好地與孩子溝通,這與他們和孩子相處機會少,設立建設的感情聯結比較稀疏有關。

孩子幼小的時候,往往正是父母入手下手打拼的時候,但這不應該成為天天不見孩子的理由。年輕時誰不忙呢?

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總有藉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個小時和孩子相處,或者幾分鐘都是有意義的。

只要父子間常聽到對方的聲音,母子間常聞到彼此的氣味,家中就會形成甜蜜的氣場,這種氣場包圍著孩子,讓他內心安全而潤澤津潤。時間是最有彈性的東西,擠一擠就出來了。

可加可不加的班,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約吃飯,少去;屋子很亂,由它;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點吧,反正年輕……天下父母沒有因為帶孩子累死的,何況也就幾年的時間。

事實上,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處是解脫父母,想一想我們的爺爺、爸爸甚至我們自己是如何長大的,如何學會和人相處的,就知道寄宿其實不是培育種植提拔孩子自理和合作能力的必經之路,充其量只是個藉口而已。

寄宿非但不克不及讓孩子學會和他人相處,學會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這些方面的潛能。

當一個孩子在親情體驗方面極其欠缺時,他只能出於緊張更多地索取愛,而不是學會施愛與他人;當他在幼兒園或學校統一管理下只知道服從時,他只能學會自我壓抑,失去個性,而不克不及學會合作與體諒。

還有一種情況,是年輕父母由於工作忙,孩子交給老人帶,擔心老人過度嬌縱孩子,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得已而為之選擇了寄宿。

但我認為,當家庭生活中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時,不克不及以犧牲兒童利益為代價,家長要慢慢想辦法努力協調和老人的關係,慢慢用科學教育思想去影響老人,基來源根基則是不把難題交給弱小的孩子去扛。

我女兒圓圓上初中時就讀的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當時我們自己作為家長對寄宿存在的問題認識不清。

把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拋到學校,一週才回一次家,不良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儘管圓圓是個可以主動化解問題的孩子,可那3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覺最力所能及、圓圓狀態最不佳的3年。目下當今想來真是後悔。

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會發生許多事情,如果天天能見到父母,有什麼問題、有什麼設法主意就能夠及時被父母察覺,能和父母溝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時的修復。

不要指望孩子能把問題放一個星期,然後週末給你帶回來。3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給圓圓留下一些負面的東西,“排毒”需要很多年。

每次聊起來那3年的生活,我都內疚萬分。所幸女兒高中沒再寄宿,狀態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負面影響才逐漸淡化。

全社會都沒有認識到

寄宿制的弊端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國伊頓公學來證明寄宿制的優點。

實際情況是:

第一,伊頓公學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樣平常學生年齡在13-18歲,已相對成熟;

第二,學校的辦學思想比較進步前輩,教師素質比較高;

第三,學校在錄取方面有較高的條件,學生本身素質就比較好,並且學校也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伊頓公學如同一頂王冠,蒐羅了全國的頂級珍珠寶石而成,即使在英國也是不可複製的。所以它只能當一個特例來看,沒有代表性。

遇到有家長問我是不是應該為了擇校而讓孩子去寄宿,我總是回答,哪怕上一個條件差些的學校,也一定要讓孩子天天回家。

為了重點校而去寄宿,是特別很是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暫時能獲得一些東西,但從長遠看,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最好的寄宿學校也不克不及代替母親”。

可惜,這個觀點在當下還是不克不及為大多數家長甚至有時也不克不及被孩子接受。

我見過一個孩子,在小學階段因故和媽媽分隔隔離分散幾年,不在一個城市生活,上初中時為了上省級重點校再次選擇寄宿。

看著小小的他和媽媽在一起時的纏綿,以及眼神中時時流露的憂鬱和緊張,我對孩子說還是選擇一所在媽媽身邊的普通學校吧,能天天見到媽媽比上重點校重要。孩子很不滿意我這樣說,堅定地搖搖頭,不,上重點校重要!

在廣大農村,大規模“撤點並校”使數百萬農村兒童早早過上寄宿生活,許多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厭學、輟學情況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

這種情況,我認為除教育政策的失誤,更重要的緣故原由,是全社會都沒有認識到孩子和母親相處的重要性,沒認識到寄宿制的弊端。

孩子不是無知無覺、沒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隨意集中、裝筐裝袋地歸類存放。

保障兒童和父母在一起,應成為一項基本國策。統統涉及兒童利益的社會問題,都應在不影響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下去解決。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反對讓孩子上寄宿制學校,他認為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

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彌補寄宿生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他說,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設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育種植提拔智慧的途徑。

孩子真正屬於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如果不愛護保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

*作者簡介:尹建莉,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著作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來源:中國教育報

與小編老師交流孩子教育問題,

加微信:14323523

合作交流QQ:534743669

家庭教育關注微旌旗燈號:edu2018

回覆“1”,免費領取經典家長課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寄宿制孩子傷害很多父母知道

    不少父母由於工作忙,可能會送孩子上全託幼兒園,也有父母為了培育種植提拔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送孩子上寄宿學校。寄宿制到底好不好?尹建莉說: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

  • 震驚!磨蹭的孩子最怕聽到這句話!可惜很多父母知道

    “孩子磨蹭”是大家一直以來的大問題!最近又有太多家長評論辯論關於孩子的磨蹭問題,在跟他們的交談中,發現很多家長都誤會孩子了,其實他們口中的孩子其實不是故意想磨…

  • 關於孩子發燒很多媽媽竟知道這8個真相!

    文/俏媽 孩子發燒是每個媽媽都特別擔心的事情,可哪一個孩子沒發過燒啊?當媽的誰不是在這樣一次次的驚嚇和焦慮中慢慢成長曆練出來的呢? 不少媽媽都知道,孩子發熱超過…

  • 寶寶剃光頭三大危害很多媽媽知道

    這個夏天熱慘了,寶寶一會兒就可能會滿身大汗,為了幫寶寶散熱,很多媽媽都“好心”地幫寶寶剃個光頭,即涼快又方便,於是小區樓下到處都是“出家”寶寶。但寶寶剃光頭真的…

  • 這樣的豆漿一定別喝很多知道

    與西方人喝牛奶的習慣相同,中國人喜歡喝豆漿。豆漿是一種傳統飲品,也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磷脂,還含有維生素B1、B2和煙酸,富含鐵、鈣等…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