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文:伊姐

本文轉自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伊姐

我有個師傅,年過半百,最近老來得子。孩子生下來就吸入性肺炎,他就看了一眼直接進了保溫箱,一住12天。

我很擔心他的情緒,去家裡探望,卻發現他喝茶、練字,還開頑笑說,孩子調皮,一出生就玩躲貓貓。

我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態怎麼這麼好。

我問他是怎麼可以做到的,他說:“孩子生下來就有了自己的命運,做父母的,只能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給他。父母可以代替他做決定的,替他受苦的,都有限。要放鬆。

我佩服這種時光沉澱的心態,一轉身,卻發現寶寶房間的被子、褥子都收拾得整整齊齊,師母告訴我,是師傅親手收拾整頓的。

師傅內心深處,還是無比心疼的吧,只是,他選擇了節制。那一瞬間我挺感動的,莫名想到一句話――愛到深處,無言最真。

不放手,不是愛,只是不信任和不尊重

擁有大智慧的父母,是大幸運。而我們目之所及,更多是對孩子萬般操心、千般憂慮的父母。

好友佳佳,我第一次見到她的媽媽,是在大學開學第一天。佳佳的媽媽忙上忙下幫著鋪床、掃地、擦窗子,一邊數落佳佳從來做不好家務,讓我們多賜顧幫襯。

說話間,佳佳下樓去買了一個洗衣盆,佳佳媽大驚失色:“哎呀,說了多少遍,這種盆子底薄,用不久;再說,買也不買大點,這麼小能幹嘛啊……”

我們面面相覷,18歲的佳佳,跟小孩一樣漲紅了臉。

如今佳佳都結婚生子了,據說,佳佳媽一定要跟她生活在一起,育兒事上強勢決議確定,家裡做飯放蔥薑蒜的量都要插手干預干與。佳佳有一次跟我聊天,覺得人生無望:“我雖然都做媽媽了,但我覺得,活得毫無尊嚴。”

讓孩子感到沒有尊嚴的愛,不是愛;這些打著“我為你好”的越界,是不信任和不尊重。

對孩子放手,從來沒有孩子適應不了,只有父母做不到。我甚至覺得,培育種植提拔出“啃老族”,父母的包辦也是有責任的。因為,我沒見過四肢健全的人,需要他人的攙扶,才覺得走得更舒服。

我相信佳佳媽媽不是不愛她,但這份愛比起失去控制權的恐懼,它相形見絀、退讓二線。

限制太容易,放手卻考驗父母的素質

我小時候很調皮,對萬事萬物都有旺盛的好奇欲。讀的師大附中,初中挨著大學,老想去參加大學生的活動。

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個戲劇節的演出,但在晚上九點,我約了朋友去參加,執意不讓媽媽陪同。媽媽爭不過我,居然同意了。

那天晚上滂沱大雨,我心裡也害怕,但礙於跟朋友約好的面子,壯著膽子就去了。戲劇節很好看,可是拖晚了,我到家都12點了,這是史無前例的。但,媽媽居然沒有罵我。

那天我在被窩裡,發誓要賜顧幫襯好自己,不辜負媽媽的信任。

多年之後,我跟媽媽一次閒聊,聊起那次戲劇節,聊到興頭,媽媽興奮附和,其實模仿貓人的那組演得最好。

我一下呆了。

原來,媽媽那天晚上偷偷跟我出去了,她解釋,我當時只有14歲,雨那麼大,她實在不放心就悄悄去了。

但是她從頭至尾都沒打算告訴我――“因為這樣,你的第一次獨立計劃不就失敗了,你挺雞賊的,還知道太晚了打車回來。”

時至今日,我當了媽媽,我佩服我媽的定力。如果那天她執意不讓我出門,會激發我的逆反;阻止我是容易的,放手讓一個14歲的女孩對自己負責、單獨回家,對她才是考驗。

她用自己的體式格局經受了這個考驗,我也學會了感謝感動。

這件事表面看起來,結局的不同,只在於媽媽有無堅定地阻止我。

但每個小決定後面,都包含著一整套教育理念的不同――前者是把我看做附屬,緊緊抓住管理我的權力;後者卻是自己承擔了風險,把測驗考試獨立的權力、自尊心和責任感,交到了我的手上。

簡單地制定劃定規矩,粗暴地限制孩子,表面看起來很用心良苦,其實,它只是教育的懶惰。

敢於放手,才考驗了父母的心理素質、價值判斷和控制能力。它需要父母付出更多心力。

我常想,懂得放手的父母是真的勇敢,因為,他們付出了更多的深情。

接納分離,才是愛的最終目的

聽過一個故事,兩個母親都在案堂上喊冤,聲稱自己才是孩子的親生母親。縣老爺想了一下,准許兩人武力爭奪孩子,以此區決雌雄。

話音一落,兩個母親立刻一人拉住孩子的一邊四肢舉動,拼命撕扯。孩子哇哇大哭,眼看四肢舉動就要脫臼甚至撕裂,一個母親不忍放手,另外一個母親立刻意氣揚揚頒佈發表自己的勝利。

縣老爺把孩子判給了放手的母親。

道理很簡單,真實的愛,從來不以佔有為最高標準,真實的愛,是看到孩子好就安心,是全然地付出和祝福。

自戀、控制慾、不安全感使得媽媽在孩子幼年時,對孩子付出統統,變得容易,因為這是本能。

但是,檢驗愛這個能力的唯一標準,就是看父母在分離之後,是不是願意接納,並且依然全身心地愛著。

在付出感,是破壞親子關係的根源的文章裡,我提到上一代父母對我們的要求過多,後來,我發現,他們不是從一入手下手就想走到今天的,他們只是沒有學會得體的退出。

對於我們這些新手媽媽,我們不想重蹈覆轍,需要的,是在每一次分離裡妥當地處置懲罰――

孩子不再吃奶,離開了我們的懷抱;

孩子學會走路,離開了我們的臂彎;

孩子有了朋友,離開了我們的全情依賴……

每一步分離,我們都應該為他開心:開心他離走上社會、成為獨立的個體,又近了一步。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沒必要追。

想成為真正與父母不同的人,讓孩子得到自己渴望卻不得的自由,我們目下當今就入手下手適應――不追。

因為,愛到深處,無言最真。懂得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萬倍的深情。

關於作者:伊姐,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0歲出版暢銷書《心若寧靜,便是幸福》。專訪明星十餘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原創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圖片來源:123RF正版圖庫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