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案例1:

朵朵今年剛滿三歲,日常平凡挺乖挺懂事,就是有點壞習慣――喜歡睚眥必報。有一次,媽媽為了不讓她到危險的地方,拉了她一下,結果把她絆倒了。雖然摔倒在地上,但是媽媽知道朵朵一定沒摔疼。可是朵朵摔倒後第一件事不是爬起來,而是擡起來“惡狠狠”地瞪了一眼媽媽,然後撿起身邊的一塊小石頭,就往媽媽身上扔。媽媽馬上把她抱了起來,講道理。她似乎聽懂了,但是下次還會這麼做。

最讓大人啼笑皆非的是,朵朵還會跟一些沒無意識的“東西”較勁,比如坐在小推車上,她自己不小心從小推車上掉了下來,站到了地上,雖然什麼都沒傷到,但是她會認為是小推車把她推下來的,然後就咬住小推車不放,直到她發洩完自己的怒氣。朵朵媽媽很困惑,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舉動真的說明是報復心理重嗎?

案例2:

小明已經六歲了,9月份就該上小學。他的媽媽也遇到了一點難事,小明不算聽話的孩子,說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大人反覆重複說好幾遍才會有點回響反映,做錯的事情下次也不會改。爸爸媽媽有時會生氣,就會罵幾句,但幾乎不會打孩子,最多恐嚇一下。每次大人凶過小明以後,小明就很記仇,還一個勁的說:“以後我不會買房子給你們住,也不給你們吃。”

這倒罷了,有一次在外面,有個小朋友堆了小明一把,小明爬起來以後想去“教訓”那個孩子,卻沒追上,回家以後他偷偷跟媽媽說:“這個小男孩我記住他的樣子了,下次碰到他,我一定要揍他一頓。”媽媽覺得自己的兒子這麼記仇,挺可怕的。

雖然,上面兩個案例從表面上來看,都施展闡發了孩子的報復心理。但家長的處置懲罰體式格局卻是完全不同的。

可以說,三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一個分界點。從兩歲入手下手,孩子的自我意識入手下手萌芽,這個階段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不”。“我不要洗澡……”“不要吃飯……”“不要睡覺……”媽媽們會被他們漫山遍野的否定意見搞的很頭疼。

事實上,這些被他們否定的事情,他們不是真的不克不及做,有時候僅僅是為了“不”而“不”。特別是當大人的提議與自己的設法主意出現差距時,孩子的內心就會糾結矛盾。小情緒很快就出現了。這個時間出現的報復行為,一方面是他自我意識萌發的結果,另外一方面,也多是受了之前家長的教育體式格局的影響,比如孩子被桌子絆倒了,很多老人習慣去拍打桌子,一朝一夕,孩子就形成了凡事都要找個“替罪羔羊”的習慣。

所以,朵朵媽媽不需要太擔心朵朵目下當今的行為。因為隨著朵朵年紀的增長,她的語言能力會得到很大發展,到時候她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設法主意,耐心也會慢慢增加。她還會學會考慮別人的心情,適當地表達自己。此外,孩子還會入手下手學著自我約束,會根據周圍的情況判斷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合適。此時,大部分孩子的報復行為都會慢慢消失。

但是像小明這樣的情況,就要引起一些注意了。因為他已經過了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孩子很容易學到報復對手的方法。除書本、電視以外,其實家長自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病原體”。

當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欺負哭著回家時,也許會有很多媽媽會氣不過,甚至有人會教唆孩子去“打回來”,這些體式格局都是在助長孩子的報復心理。家長鼓動勉勵孩子有勇氣、有毅力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卻必須注意教育的體式格局方法。日常平凡說話少一些“憤世嫉俗”,多一些“溫暖”。碰到孩子之間的糾紛和矛盾,調解排遣處置懲罰一定要儘可能做到公平公正,有說服力,不留尾巴。

總的來說,一個積極樂觀的家庭也能培育種植提拔出一個開朗活潑、性格溫和的孩子,反之亦然。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