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育兒

本文作者系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認證講師

小小費已經一歲半了,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惱,這個階段的孩子愈來愈入手下手“忤逆”大人,變得“不那麼乖了”。比如,正在給他餵飯的姥姥,卻突然遭遇他的劇烈反抗。他小手一把奪過姥姥手中的飯勺,想自己動手吃飯。姥姥又不願他撒一桌子,於是一老一小猶如打太極過招,你一招白鶴亮翅,他報以四兩撥千斤。最終結果是姥姥奪過勺子,換來他的嗷嗷大哭。

叛逆、不乖、不溫順了,似乎在每日的生活中輪番上演。姥爺帶著他到院子裡走走,他獨獨偏愛馬路邊的小木棍。走一路、撿一路。擔心小木棍戳到眼睛,他怎肯放下手中的木棍玩具,揮舞自得,意氣揚揚,好不快樂。姥爺的心都提嗓子眼兒,一狠心將木棍奪下。完蛋了,又來一次水漫金山。

擔任正面管教的講師後,媽媽入手下手運營了其中一些應對的小策略,漸漸發現,孩子其實不是“不講道理的野蠻人”,祕訣在於“媽媽要掌握正確的小策略”。

撤退法

傍晚吃過飯後,寶寶吃了幾顆草莓,自己動手,人給家足。可是一雙小手全染上草莓紅汁。媽媽說,小小費,我們去洗手吧。“啊-啊”,小傢伙一邊搖頭一邊激烈反抗,選擇沒聽見,還將黏糊糊的小手伸向玩具。繼續勸,他更得意了,索性跑更遠。媽媽就走跟爸爸說,走吧,我們出去散步。然後和爸爸悄悄躲在旁邊的屋子裡觀察動靜。寶寶見沒有“觀眾”了,立即老實了,急忙出來找爸爸媽媽。結果就是被生擒去洗手。

提供選項法

小小費想自己動手吃包子,可以預見的是肯定撒得滿地都是。但他十分抗拒掛脖子上的塑膠掛兜。媽媽蹲下來,跟他眼睛平視,問他:“小小費我們商量下。媽媽知道你想自己動手,但是有個條件(指下旁邊的掛兜)。如果你想自己吃,你就戴上這個。不然,還是得媽媽喂。”小小費就老老實實接受了肚兜。此方法可以靈活運用,比如去超市遇到已經有的玩具,小朋友還想買。媽媽可讓其選擇,要A就不克不及有B。最終事情就會不哭不吵圓滿解決。

很多家長說,這麼小的孩子聽得懂嗎?答案是當然了!小寶寶是高敏感的“生物”,雖然他不會說話,但是“聽”和感觸感染力卻十分敏銳。放心地跟他溝通,一定聽得懂。

激將法

小小費在花園裡賴著不走,一定要媽媽抱,不答應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耍賴。爸爸對媽媽說:“前面那個小朋友是樂樂吧,怎麼跑那麼快,咱家小小費肯定跑不過人家。”話音還沒落,小寶寶掙扎著爬起來,“呼”地一下站起來向前追去。

轉移注意法

小小費拿著路上撿的木棍,不管怎麼說都不肯撒手。媽媽把他帶到院子裡的流浪貓集中營。一看就黃的、白的、大大小小的小貓,小小費高興極了。媽媽藉機引導說,你拿著棍子,會把貓貓嚇跑。你要不要把棍子放了,跟它打個招呼?小小費立即放下棍子,雙手跟小貓擺手,嘴裡還喊著:貓~貓~早把撿棍子的事情忘得一塵不染了。

孩子為何讓我們覺得“叛逆”

以上的方法適用於寶寶出現一些反抗行為。但是瞭解行為背後的心理,其實更為重要。叛逆心理其實包含很多積極的心理品質,如:自我意識強、勇敢、好勝心強、有闖勁、能創新等。一歲半左右,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漸漸有了自主意識,凡事想自己動手,入手下手出現了反抗父母的行為。這種“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必經階段,說明你的寶寶正在順利成長呢。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切勿只許明知故犯不許百姓點燈。比如不讓孩子看手機,自己卻做低頭一族。寶寶會認為,媽媽爸爸都能如此,我為何卻不克不及如此呢?起初,他們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漸漸地,這種不滿就會擴散開來,爸爸媽媽說的話就不具備權勢鉅子,導致不順從的心理越來越嚴重。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目下當今的寶寶們總是被保護得很好,這也不許那也不行,這是造成孩子產生叛逆的另外一個重要緣故原由。比如,幼兒園裡老師常教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回到家,也想試著做點什麼,可是媽媽思想鬥爭一夜,還是會以“萬一碗摔碎了怎麼辦?”、“碎片滑破手怎麼辦?”等理由拒絕了孩子。相信大部分的家長會得出這樣的選擇。而小寶寶缺乏對家庭貢獻的責任感和負擔負責感,不僅沮喪,甚至會以在其他方面抗拒來發洩內心的不滿。比如,睡覺時間故意不睡覺,早上拼命賴床。這些施展闡發都要用聯繫的、發展的眼光來判斷。

孩子逆反期是心理髮展的必然結果,智慧育兒的父母可以巧妙地採取一些小小策略,緩解孩子的叛逆心理。孩子小,需要引導,好好說,他們還是會很聽話的。關鍵,是看我們怎麼說!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