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最近,和孩子一起看了電影《奇異博士》,酷炫的特效讓兒子大呼過癮。從一個醫生的角度,我也有新的感悟。

電影中的主人公Dr.Strange原本是一名技術精湛的神經外科醫生,然而在遭遇車禍後,他的雙手再也無法握住手術刀。當知道現代醫學技術也無法讓他康復重回手術檯後,Dr.Strange的精神世界崩塌,覺得生存沒有了意義。他失眠、焦慮、抑鬱,甚至傷害他的親人和朋友。

Dr.Strange的遭遇在現實中也常有發生。筆者在臨床工作中,也遇到過很多患者在罹患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腦梗死後出現了抑鬱、焦慮情況,有的不配合治療,甚至有輕生念頭。

患者張先生,碩士畢業,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然而在40歲的時候,在一次感冒之後,出現了明顯的喘憋、呼吸困難,多地求醫,療效欠佳,後在北京一心血管病專科醫院被診斷為頑固性心力衰竭。確診後,患者出現了失眠、沮喪、情緒低落、悲觀厭世等症狀。張先生了解到,像他這樣的晚期心衰,5年生存率只有30%!這讓他更加絕望,並因此不配合治療,把藥物偷偷扔掉,同時肆意抽菸喝酒,以致半年內發作嚴重心衰,住院4次。

張先生的這種情況在臨床工作中並不罕見,很多的慢性嚴重疾病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後,最初會表現為否認與懷疑,緊接著是憤怒。隨著疾病症狀趨於明顯,患者會怨恨命運不公、治療不當,並開始自怨自艾等。尤其是在病情惡化後,往往會陷入深刻的悲哀和絕望。而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消極負面的情緒,又會使得其食慾不振、精神渙散,進而導致軀體身心狀況更加不佳。而最後的結局是,患者在心力交瘁中默然地走向死亡。

對於患者的這種因疾病導致的心理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這就需要我們醫生和患者“在黑暗中並肩行走”,與他們共渡難關。

醫生首先要對患者進行充分的告知。在診療之初,就要把診斷和治療的信息告訴患者,幫助患者認識自己所患的疾病,糾正患者的錯誤認識,並提供一些有用的治病知識和相關建議,比如告訴患者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如何預防復發、增加生存率等。比如,當張先生說“醫生,我只有5年的壽命了”時,我們糾正他,並給他打氣,“70%的患者會在5年內去世。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剩下的那30%吧!”同時,我們會開導他換個角度想人生,請他和我們一起制定治療方案,從而增加了他對治療的依從性。

為了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的心理狀況,醫生還可應用互聯網、微信等方式建立患者互助會,請恢復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以增強他們對治療的信心。患者間的彼此支持,往往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同時,醫生可通過微信發佈正確的診療信息,回答患者的問題,幫助患者更好地治療。此外,家庭支持對患者的治療也非常重要。沒有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和幫助,治療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反過來,我們也鼓勵患者珍惜家人、社會的關愛和支持,學會感恩,學會分享。

患者常常會說,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很多人乾脆放棄了努力,聽天由命,導致了軀體功能的明顯退化。如果他們能改變這些負面想法,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和生命,也許結局會是另一番樣子。

電影《奇異博士》中主人公從絕望中重生的故事,或許對這些患者有很好的激勵作用。Dr.Strange 在生命遭受重創之後,把自己曾經的自負都拋在了一邊,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練習,涉獵鮮為人知的玄學,學習東方的太極拳,練習瑜伽,他在尋找內心平靜的同時,也更好地掌握了自己的身體。

文/秦皇島市第一醫院 張晶

圖/源自網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