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腦變化是否會導致精神分裂症,如果會,它們在疾病過程中的進展如何?一個多世紀前,Kraepelin提出了這些問題,但現在只有系統的腦成像研究提供了答案。在這方面,首發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尤為重要,為抗精神病藥物對大腦系統的潛在效應(是否會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大腦功能)及對疾病早期變化提供了大量的理論依據。重要的是,這也為研究抗精神病藥治療後發生的短期腦變化提供了路徑。

現有證據表明:1)不同區域的功能和結構性腦改變存在於精神分裂症發病時,這可用於預測疾病的臨床分型;2)使用抗精神病藥會導致腦結構和功能的急性變化;3)首發精神分裂患者與慢性疾患的腦變化不同,並且在縱向研究中有動態腦改變的初步證據。之前對來自四個不同種族的患者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缺陷不存在種族和文化差異,這也與美國B-SNIP研究結果一致。

大多數早期MRI的對象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結果發現,MRI受疾病持續時間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時間的影響。這些研究也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問題:疾病發作時,特別是治療前,病理如何變化?在早期病程中,腦缺陷如何表現?疾病相關的腦改變如何影響臨床表現和認知障礙?腦改變能否預測或跟蹤治療結果?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闡明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生理至關重要,在早期診斷和有效干預疾病方面有重要作用。瞭解藥物對大腦功能的影響,可能會幫助臨床醫生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採用更有效、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治療。

研究內容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的受《》之邀,於2016年發表綜述文章《A Selective Review of Cerebral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探討。這篇文章一發表就有同行專家隨後在《Am J Psychiatry》發表Letters To Editor對提出的學術觀點表示積極響應和支持,這也是我國學者首次被這本精神科頂級雜誌邀請撰寫特約綜述。

之前的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發作時,患者的前額葉功能減退,而海馬和皮質下功能亢進,這可以代表該病的核心病理生理。在丘腦皮層網絡中,灰質變化最顯著,而在額葉及靜息狀態網絡中,腦活動的改變最為明顯。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大腦區域結構和功能異常就存在。

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研究已經證明,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能顯著減少腦體積,伴隨較少的神經膠質細胞數量,並能增加神經元細胞堆積密度。成像研究也表明,抗精神病藥可以減少區域腦體積,增加心室流體體積。不過,還有幾個問題亟需解決,如:治療後,腦區域的哪些變化最為顯著?哪些變化是有益的?哪些變化對疾病不利?這些變化如何與症狀和認知行為變化相關?

為此,研究人員對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經過6周急性治療的MRI進行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治療後,多個腦區域的神經結構發生變化,其中最常見的是灰質減少,並伴有藥物治療後的認知功能障礙。且結構變化與功能變化有很大的不同,它們的區域分佈見下圖。大多數研究觀察到治療後額葉皮層的灰質減少,而功能性變化分佈廣泛,涉及前額葉、顳葉和頂葉皮質以及丘腦、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等。

大腦皮層厚度變化不能歸因為藥物的作用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反映的生理變化與急性精神病或遠端結構變化結果相關,而大腦結構的變化則反映更穩定和長期的改變。最近橫斷面研究發現,相對於健康對照組來說,未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年齡越大,大腦皮層厚度減少的越快,因此,。同時,研究必須要考慮兩方面,一是臨床異質性,其能影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改變;二是腦改變的低特異性,這也可能在其他早發性精神障礙中出現。

結論

總之,對未接受藥物治療的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結構和功能MRI研究揭示了疾病發作時存在腦缺陷,其與臨床症狀有輕微的相關性。對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縱向研究,以及首發患者與慢性病患者的比較發現,在疾病早期存在腦結構變化,且首發患者與慢性病患者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性。

研究結果還表明,腦功能性變化發生的區域不同於腦結構,甚至對於同一患者也不相同。雖然動態腦改變在疾病的早期不很明顯,但在疾病的後期發展中,可能在一些腦區域中發生漸進性變化。最近有研究結果開始支持成像結果與遺傳和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搞清這些關聯將是這一領域在未來研究中的主要方向。

相關研究

龔啟勇教授牽頭的“磁共振影像學分析及其對重大精神疾病機制的研究”項目組歷經10年系統研究,在精神放射影像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項目組在長期臨床工作積累的基礎上,面向神經與精神疾病亟待解決的臨床科學問題,採用對人體無創傷、無損害的醫學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探索精神分裂症等重大神經精神疾病發病機制與放射學早期診斷方法。基於新型磁共振神經功能與分子影像技術,相關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包括對腦靜息態磁共振影像的腦網絡評價,揭示精神分裂症等發病前、發病初期和治療後的腦變化特徵及其機理,構建了結構-功能-行為的解析模式,首次闡釋了腦結構改變影響症狀的精神病理機制,並發現腦神經環路的受損導致患者產生自殺行為。該項目為精神分裂症等重大精神疾病的個體化診療和評估提供潛在的影像客觀指標,併為推動腦科學及精準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新方法和路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藥物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影響

    腦變化是否會導致精神分裂症,如果會,它們在疾病過程中的進展如何?一個多世紀前,Kraepelin提出了這些問題,但現在只有系統的腦成像研究提供了答案。在這方面…

  • 得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會有哪些異常表現

    大家都知道,精神分裂症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精神疾病,如果我們發現身邊有人自言自語、說話顛三倒四,沒有頭緒的話,那麼這時候就要注意精神分裂症的出現了,精神分裂症帶…

  • 精神分裂症,社會功能低下,怎麼恢復?

    健康諮詢描述: 大夫好!我兒子精神分裂症十年了,主要呆站呆坐,不想動,生活能力底下,不是與人交往。當時住院治療四個月,每天6個利培同,後來減量,近幾年一直3個。…

  •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什麼會出現抑鬱情緒甚至想自殺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始於1926年,在此之前的患者沒有接受過任何治療,只能任其病情發展。隨著醫學的不斷髮展,1926年臨床開始應用胰島素休克治療、電休克治療等方法嘗…

  • 精神分裂症患者老是宅在家有什麼危害

    精神分裂症患者老是宅在家有什麼危害?如果我們長時間宅在家裡,不與外界接觸,就很容易和社會以及外面的環境脫節,在和他人進行交流溝通時就可能出現隔閡,其實對於精神…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