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喬任樑的離世,讓人想起同是抑鬱自殺的那個微博名叫“走飯”的女孩。2012年3月18日,22歲的她發出了生前最後一條微博:“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讓很多人眼淚頃刻決堤。

這不是喬任樑首次被聚焦,卻是他最悲情的一次:年僅28歲的他,剛過完中秋就被傳去世噩耗。這位經常笑得燦爛的演員、歌手,死因指向了抑鬱症。驟然訣別、予人遺憾的死因,讓不少網友心碎。

喬任樑的離世,讓人想起同是抑鬱自殺的那個微博名叫“走飯”的女孩。2012年3月18日,22歲的她發出了生前最後一條微博:“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讓很多人眼淚瞬間決堤。

也是從那時起,我在有意識地瞭解下,對抑鬱症有了初步認知:原來它不是簡單的心情不好,也不是用“做人吶,最重要的是要開心”之類雞湯就能治癒的,原來它會讓人大腦彷彿被綁架、連語言都無法組織,它跟網上戲謔的“整個人都不好了”“生無可戀”斷然不同――沒經歷過抑鬱症的人,可能永遠不懂他們的“死一死”,跟他們永遠隔著“次元壁”。

“走飯”生前照。她原名馬潔,南京高校學生。

喬任樑身邊熟人透露,他去年患上抑鬱症,有時只能靠安眠藥才能入睡。之前他微博上也有跟抑鬱症抗爭的痕跡。抑鬱症也補上了其極端自殺方式和個人生活履歷間的邏輯缺環。但抑鬱症患者需要的抗抑鬱治療與危機干預,在他那裡也是貧乏的:據報道,他此前拍某電視劇時,就被導演點名痛批“再遲到一次就申請全行業封殺,嚴重抑鬱症請回家治療”。這無意於苛責涉事導演,或許他出語狠是因不瞭解抑鬱症,但在喬抑鬱症表徵這麼明顯的情況下,所有人沒有用有力扶助將他拉出“噩夢”,讓人遺憾。

“喬任樑自殺,在留下一聲嘆息外,也該將公眾注意力帶向對抑鬱症問題的密集關注,以完成對自我的抑鬱症基本知識科普。”

基於涉公眾人物話題的輿情燃點低、關注度高,喬任樑自殺,在留下一聲嘆息外,也該將公眾注意力帶向對抑鬱症問題的密集關注,以完成對自我的抑鬱症基本知識科普。有了對抑鬱症的瞭解和自我情緒調控,或許仍難徹底揮別抑鬱症,但這至少能減少自身患抑鬱症的機率,也能對身邊患者給予實質性幫助。

在喬任樑去世事件上,輿論場上確實有些吃“帶血饅頭”的惡意造謠和消遣噱頭的看客心態,但可堪慰藉的是,大量公號、微博和論壇,都藉此“安利”起了抑鬱症知識,掀起了討論:有人分析了其生理易感性基礎,還有人列出自我診斷表“伯恩斯抑鬱症清單(BDC)”,還有以往的患者以身說法……這些若能讓更多人跳脫對抑鬱症的形而上想象,看到其病理本質,摒棄“中邪”等歧見,也是好事。

更樂觀的情形,則是在高強度關注中喚起制度缺口的填補:就在前些天,國辦印發了《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明確要加強對抑鬱症等主要致殘性精神疾病的篩查識別和治療康復,而此外,縮減我國精神衛生投入佔衛生總投入比重(約1%)跟許多國家(20%)的差距,還有像有些國家那樣推出防治中學生抑鬱症的教材,也都不無必要。雖說這些宏大的制度補全,未必能將喬任樑們攔在抑鬱自殺的門外,但制度在於築底,防不了“萬一”但能兜住“一萬”。

給喬任樑以傷悼,給抑鬱症以更多關注,這也是賦痛悼以意義的方式。

作者系媒體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