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心理健康

文|守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

有時一言不和,雙方就陷入對峙甚至持久戰之中

從此不能好好地玩耍

這時

如果父母學習一些心理學規律

可以更有效,更和諧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心理學規律一:登門檻效應

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有個飢寒交迫的窮人,來到一富人家門口,對看門的僕人說:“您只要讓我進去,在您的火爐旁烤乾衣服就行了!”

僕人以為這不算什麼,也耗費不了什麼東西,就讓他進來了。

這個可憐的人進了房門,烤一會火,又請求借他一個鍋,以便讓他煮點石頭湯喝。

“石頭湯?”僕人很驚訝,“我倒要看看你怎麼去做石頭湯?”僕人借給了他一個鍋。

這時可憐的人又說道:“既然煮湯就給我一點水吧!”

僕人認為一點水不算什麼,便給了他水。

窮人又到外面拾了一塊石頭,洗乾淨放入鍋裡煮。

“可是你怎麼也得放點鹽吧。”僕人邊說邊送些鹽給他。

窮人看到鍋臺旁的碎菜葉說:“這些對你們來說也沒什麼用,送給我吧!”

僕人答應了,又把能夠拾到的碎肉都放到鍋裡。

最後,窮人撈出石頭,美美地喝了一鍋菜肉湯。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是不是有些像中國一句俗話“蹬鼻子上臉”哈。

但是那窮人如果直接要一鍋菜肉湯喝,也許就喝不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

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在孩子完成要求後獲得的成就感中,再提出較高的要求,這時孩子可能更樂意接受。

一個大的目標,分成幾個小的目標,分階段一步一步達成,同時還收穫了愉快的親子關係。

使用本規律注意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然可能真成“蹬鼻子上臉”了哈。

心理學規律二:心理擺效應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做愛地巴的人,每次生氣和人起爭論的時候,他立即飛快地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後來,愛地巴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廣,但他的習慣依然沒有改變,哪怕累得氣喘吁吁。

當愛地巴老了的時候,仍然保留了年輕時的習慣。有一次他生了氣,拄著柺杖艱難地繞著土地和房子行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了三圈,太陽都下山了。

他的孫子很不解,問道:“阿公,您一生氣就圍著房子和土地跑,其中有什麼奧祕嗎?”

愛地巴說道:“年輕時我跟人爭吵生氣後,就繞著房和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跟人家生氣啊!想到這裡,我所有的怒氣都消了,就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勞作;老了生氣時,我也繞著房子和土地走三圈,邊走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我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氣就消了。”

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響下,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情緒。每一種情緒具有不同的等級,還有著與之相對立的情感狀態,像愛與恨、歡樂與憂愁等。

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感情的等級越高,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轉化。

比如,你此刻正感到無比興奮,可能在將來的某個時刻,你會因為某種突如其來的外界刺激,立即感到無比沮喪。這種心理現象便是“心理擺效應”。

掌握一些克服“心理擺效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調節壞情緒。

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有意識地在情緒高漲時完成最為重要的學習內容;

情緒低落時,可以用健身運動或找親友師長聊天傾訴等方式緩解;

受到情緒困擾時,可以通過讓孩子調節自己的認知方式來調節情緒。

因為很多情緒的好壞不是源於事情本身,而是源於對事情的不同看法。父母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從而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緒。此時父母不能開口就直接否定孩子,而是先要和孩子共情,切實感同身受,然後再慢慢引導孩子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才會更容易發自內心地接受。

心理學規律三:貼標籤效應

在二戰期間,美國由於戰爭需要一批軍人,可本國兵力又的確不足,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

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沒有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

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

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總是對著孩子說“笨蛋”、“豬頭”、“怎麼這麼笨”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父母所說的“笨蛋”。所以,父母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給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在生活中仔細找出孩子在這方面做到的一點一滴,然後表揚得具體到位,讓孩子感受到這句表揚不是空話。然後父母關注什麼就會放大什麼,慢慢地孩子就成為你一直具體表揚的那個樣子了。

心理學規律四: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

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不僅沒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兩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有表揚,也會有批評。父母批評孩子的目的是教育,不是為了發洩個人的情緒。­批評時不能超過限度,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沒完沒了地說教,往往讓對方產生聽覺疲勞,甚至讓人極度反感,反而達不到說服目的。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學規律五: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裡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

第二天孩子們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這一天才給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這樣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因此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 “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等等。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削減了。

在學習方面,父母應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幫助孩子收穫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內在動機,最終引導孩子樹立自己的理想。父母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等,最好不要用與學習無關的物質去獎勵。­

---end---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父母學會運用心理學規律孩子好好玩耍

    文|守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 有時一言不和,雙方就陷入對峙甚至持久戰之中 從此不能好好地玩耍 這時 如果父母學習一些心理…

  • 產前多做動作,生孩子就不會那麼疼了!

    很多人都說生孩子是特別很是痛苦的,確實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實屬不容易,生孩子的痛苦是別人沒法體會的,只有做的媽媽自己知道,其實準媽媽只要產前多做這幾個動作,生孩子…

  • 懷孕月檢查發現孩子心臟有問題

    健康諮詢描述: 您好醫生,我現在懷孕五個月結構B超檢查發現胎兒心臟有心漏,還有心臟大動脈有缺口,請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病情分析:小孩兒先天性心臟病,一…

  • 月的孩子發燒用什麼中藥

    健康諮詢描述: 請求大夫幫忙:五個月的孩子發燒兩天了,用了百蕊顆粒,仍然還是發燒,流眼淚,流鼻涕,咳嗽,這兩天38度左右, 想得到的幫助: 問問吃什麼中藥退燒…

  • 預防老年痴呆,請告訴父母多揉穴位!

    臨床上對痴呆既往病史的研究發現,血管性痴呆佔多數,在預防老年痴呆方面,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外,不妨試試穴位按摩。 按摩頭部雙側風池穴、翳風二穴 風池穴在項部…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