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老人

“咳咳咳”“阿嚏阿嚏”……你是否發現,一到冬天身邊生病的人似乎多了起來。

一月即將過半,北方正值冬季,冷空氣頻繁,氣溫“斷崖式”下降;南方雖“春一般溫暖”,但由於晝夜溫差大,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一大波疾病進入高發期。

一年之中,冬季死亡率是最高的,而在冬季又以1月份最嚴重。《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帶你直面這些喜歡與寒冷作伴的疾病,躲開“死亡威脅”。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系教授 張湖德

1月――死亡之月

  • 英國公共衛生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1月,死亡率達到了近十年來1月死亡率的最高點

    ,超過過去10年1月平均死亡率30%以上,同時也高於同年其他月份,有1.25萬人在這個月份離世。

  •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數據證實,1月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數顯著增加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於2013年公佈的研究結果也顯示,1月正是心臟病患者死亡的高發期

  • 劍橋大學醫學遺傳學教授約翰?託德說,不僅心臟病在冬天的幾個月裡會加重,新發1型糖尿病的數字在1月也會有所升高。

  • 2012年,哈佛大學的一項研 究甚至顯示,“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會在1月升至高點,在夏季降至最低點。而“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正是引發心腦血管病的重要病因。

  • 2005年,英國心理學家克利夫?阿諾爾提出一個觀點: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人們全年情緒的最低點

  • 哈爾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氣溫低於-19℃時,哈爾濱死亡人數會顯著增加

周榮斌教授表示,我國雖沒有類似的具體調查數據,但從臨床來看,1月死亡率偏高的問題確實存在。1月常被人們認為是老年人難過的一個坎,年輕人在1月的傷亡則以突發意外為主。

這種情況通常由多種原因造成,有些顯而易見,比如寒冷的天氣;有些則比較隱蔽,如基因問題;心理波動也會造成明顯影響。

1

低氣溫誘疾病發作

心腦血管病與季節的相關性早已被證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英國研究人員隨訪調查了1.9萬名40歲~85 歲英國政府公務員,發現死亡率與氣溫相關,寒冷季節血壓及死亡率明顯高於炎熱季節。

大家熟知的“流感”並非1月的主要“殺手”。蘇格蘭國家記錄負責人提姆?埃利斯解釋說,在冬季增加的死亡人數中,只有極少數由於單純流感所致,大部分人死於急性肺炎、冠心病和中風等。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協會指出,每到寒冬,由於光照減少,抑鬱患者人數明顯增加,甚至要比平時多出大約10%。

冬季抑鬱症狀通常從秋冬之交開始,在次年的1月和2月時達到高峰,直至入春後才會緩解。

人們會寄望於低落情緒、糟糕情況在新一年有所好轉,因此在12月,自殺率通常會有所下降,然而在新年後,一切並未像期待的那樣變好,極度低落的情緒最終會導致1月自殺率反彈,心理學家稱之為“延遲效應”。

3

遇節日擾亂生活

除了元旦外,國人傳統節日春節也常出現在1月底。

節日期間,人們的起居、飲食、運動規律都會被打破,再加上過年時的情緒波動,加大了基礎病發作的可能。

一到節日,人們都傾向於遠離醫院,回家團聚。有些病能拖就拖,儘可能挺過春節再說;住院的能走就走,決不在醫院多住。但疾病與身體的變化不可能跟著節日“放假”,這種心態難免導致疾病加重或發作。

最該預防4大系統疾病

要把疾病風險降到最低,不妨對照這份“冬季疾病高發榜”,及時做出預防。

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心肌梗塞

高發原因

冬季溫度低,會刺激人體血管收縮、痙攣,促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增加;對於本身就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說,寒冷天氣還可能誘發血管壁斑塊破裂形成血栓。

冬季居民生活習慣易變化大,對高熱量飲食如肉類酒類的消費增加,同時運動量減少,會進一步給人體循環系統帶來負擔。

冠心病等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如果感染流感病毒,會加速疾病惡化,導致心衰加重甚至死亡。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菸民、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以及身體免疫力相對弱的老人和小孩,更應注意冬季疾病防控。

專家建議

  • 晨練不宜過早,早上8點之後進行,出門一定要注意保暖,做好面部、頸部、腿部防寒工作。

  • 低鹽飲食,多吃菠菜、胡蘿蔔、桃、草莓等富含抗氧化劑和纖維的食物。

腦血管疾病:腦卒中、腦血栓

與心血管疾病的上榜理由一樣,冬季人體毛細血管收縮,血循環不如在溫暖氣候下那般順暢,當但血循環外周阻力加大時,就會引起血壓升高,促進血栓形成,誘發腦中風。

專家建議

  • 除了保暖,還要按時服藥、注意飲食、保持樂觀情緒。

  • 天冷時最好不要晨練,也不要選擇跑步、跳繩、打球等激烈運動。

  • 高血壓患者不可根據一兩次自測的血壓結果,隨便換藥或改變用藥劑量。一定要定期複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調整。

呼吸系統疾病:流感、哮喘、腮腺炎

氣溫下降,室內活動增多,開窗通風換氣的次數和時間減少,加上北方室內外溫差大,南方溼冷,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老人、兒童。

空氣乾燥,人會出現口乾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膚乾燥發癢、火氣大等,還會削弱人體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誘發流感、哮喘、腮腺炎等各種呼吸道疾病。

專家建議

  • 注意頸部保暖張湖德教授提醒,頸部是人體“要塞”,一旦受風寒,會引發很多慢性病。儘量不要選領口較緊的高領毛衣,以免使頸部血管受到壓迫,引發腦供血不足,最好選用厚的圍巾、寬鬆脖套。

  • 丟掉香菸,避開二手菸。抽菸是肺癌主要危險因子,並容易罹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還會刺激肺製造分泌物,造成痰多及引起咳嗽。

  • 喝足水分。呼吸道需要適量水分以維持健康正常的功能,尤其乾燥的秋冬季,及長時間處在溼度低的空調環境。當呼吸道幹癢不適或痰多、咳嗽時,水是最好的止咳化痰藥。

  • 定期室內清塵。霧霾天,少外出,以免加重咳嗽;室內定期清理空調換氣口,更換濾網等,以免積聚的粉塵汙垢或病菌在室內循環;每天保證開窗時間,空氣對流。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潰瘍

低溫刺激。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誘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

麻辣食物。冬季人們都喜歡吃火鍋,容易刺激腸胃,造成消化道的過度充血,導致腸道消化液分泌,蠕動功能失調,進而出現腹瀉等症狀

過量飲酒。高濃度的酒精會破壞胃腸道表面的黏液保護層,讓人容易患上慢性腸胃炎。

吃得太飽、飲食不規律。給腸胃造成負擔,引起拉肚子。

專家建議

  • 胃部保暖中醫認為,胃喜暖怕冷,一定要保暖,防止腹部受涼。

  • 食物養胃。早餐可食溫熱養胃粥,午餐果蔬搭配,晚餐清淡且少吃,不宜時間過晚。

  • 定時定量進餐。有利於均衡腸胃負擔,形成條件反射刺激,使大腦皮層形成動力定型。一旦擾亂規律,會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現象。▲(生命時報記者 張芳 郭靜超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