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老人

現在醫學檢查和化驗技術越來越多,令人眼花繚亂。一次豪華體檢套餐少則上千,多則數萬。患者對檢查化驗結果瞭解很少,醫生往往由於忙而不能給以充分解釋。很多與疾病無關的檢查結果,被患者誤認為大事,導致不必要的焦急甚至驚恐,同時誘導進一步的過度檢查,過度醫療。

我把日常醫療工作中發現患者經常困惑的問題逐一整理出來,與公眾與廣大患者溝通。

不少患者看到心電圖上報告“竇性心律不齊”時,誤認為自己有了心律失常。實際上,竇性心律不齊不但正常而且健康。

我們的心臟是先有電興奮後有機械收縮。心臟的電興奮由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首先發放電脈腫,竇房結活動的頻率受自主神經(交感和速走)神經控制,就像中醫講的陰陽。交感興奮時心率就快,迷走興奮時心律就慢。

白日、運動、激動、受驚嚇、飲濃茶、咖啡時交感興奮,竇房結的電活動就加快。安靜、入睡時竇房結電活動就減慢。甚至一呼一吸,交感迷走就會交替興奮,吸氣時竇性心率就稍快,呼氣時竇性心率就減慢。

因此竇性心律不齊是正常健康的表現,而非心律失常。

早搏很常見,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發生,早搏可毫無症狀,體檢或因其它病就診時偶然發現。

早搏有無症狀與早搏多少無關。我看過很多兒童早搏患者,24小時動態心電圖記錄早搏數1萬至2萬多,孩子們無一人有症狀。但成年人有症狀者很多,症狀可能與早搏有關,也可能與焦慮有關。因對早搏不瞭解,或醫生對早搏未做解釋或者錯誤解釋。

早搏可見於正常心臟,也更易見於心臟病的患者。但早搏不是獨立的疾病,也不具有獨立的風險。沒有心臟病的早搏,最好的治療是不用藥、不治療。有心臟病的早搏,應治療基礎心臟病而不治早搏。CAST研究顯示,有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受損的患者,越積極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猝死越多。

早搏不要輕易被射頻,一定慎重。

看到心電圖上報告竇性心動過緩,有的患者也會緊張。有時冠心病、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吃了β受體阻滯劑,心電圖報告說心率每分鐘53次或48次/分,患者無任何症狀,但也不敢再吃藥了,自己停藥。實際上,心率的合理適度減慢是對心臟的保護。

人的一生,無論白天黑夜,工作或入睡,心臟都在不停跳動。心率慢一些,讓心臟不過勞,有益於心臟的健康。大家都知道,長期堅持有氧運動的人更健康,他們的心率也比較慢。

值得注意的一個有趣現象是:無論是動物還是人,一生心跳似乎是“定數”。心率慢的壽命往往超過心率快的。老鼠心跳每分鐘500次,壽命兩年;烏龜心率每分種6次,可活八百年。

只要無不適的症狀,心率靜息時每分50+次,甚至47-48次不必緊張,不需用起搏器治療。冠心病的患者用β受體阻滯劑後心率降至53次/分,偶爾47-48次/分,只要無不適感覺,別停藥,也不需減量。

24小時動態心電圖(HOLTER)很普及。心房顫動患者尤其無症狀的老年患者,做Holter容易發現夜間有心跳的長間歇。如果一個長間歇是2秒,每分鐘60秒,60除以2就是每分鐘最慢心率30次;如長間歇為3秒,每分鐘最慢心率就是20次;長間歇如為4秒,每分鐘最慢心率就是15次。這些數字往往會令人焦急、緊張甚至驚恐。

過去長間歇2秒、3秒可能就會被植入起搏器。現在指南提出長間歇5秒(最慢心率12次/分)須植入起搏器。沒有症狀,夜間有長間歇,別盲目被起搏。

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上如報告為II度房室傳導阻滯,要區分是I型還是II型。如為I型,又無臨床症狀,不需治療。如為II型可能需要起搏治療。

我看到不少動態心電圖報告常把I型誤報為II型,易誤導過度起搏。如看到心電圖報告為II度房室傳導阻滯,又毫無症狀,要找有經驗的醫生認真看看,別盲目接受起搏。

不止一次看到一些六、七十歲女患者,講起病史,很認真地說自己被診斷冠心病三、四十年了,最近接受冠狀動脈CT或冠狀動脈造影正常。被戴上冠心病“帽子”的起因就是心電圖當年報告有ST-T改變,結論是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就是冠心病。

被打右派幾年後還被平了反;被誤扣上冠心病“帽子”,竟然一扣幾十年?

中青年女性,如無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30-40年前,肉蛋油糖都憑票供應,“三高”的人很少)、不吸菸、沒有家族中早年患冠心病家族史,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較小。這些心電圖上的ST-T改變不代表有心肌缺血和冠心病。

這些中青年女性常描述有胸悶、憋氣甚至有夜間驚醒,自述瀕死感,大多為焦慮驚恐症狀。在“雙心”門診治療後,療效非常好。

這些中青年女性中不少人僅因為心電圖報告的ST-T改變被CT、被造影,接受大量放射線。不僅花了錢,大量射線還帶來一生癌症的風險。這是當前過度醫療的一個大風口!

超聲心動圖報告單上有時會寫著很多術語,如:二尖瓣輕度關閉不全;三尖瓣輕度關閉不全;主動脈瓣輕度關閉不全等。上述這些情況是正常人可見的正常現象。就象家裡的門關的再嚴也有空氣能透過來,千萬別緊張。

現在體檢中CT用的較多,有些地方甚至很濫。CT體檢報告常看到一些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斑塊。如無症狀,沒有心絞病,別輕易進行造影和支架;必要時可做心電圖活動平板運動試驗評估。

如有胸痛胸悶症狀,要找常年從事臨床工作的醫生好好分析一下是不是心絞痛。

如果在門診碰到“三句半”――有胸痛,不典型,咋辦?造影!動員造影,不必盲目馬上住院。碰到這樣的“三句半”,須謹慎決策。

冠狀動脈CT發現肌橋,千萬不要盲目接受支架或搭橋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千萬不要猶豫,支架越快越好!得了急性心肌梗死或嚴重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支架可挽救生命。

心絞痛雖穩定,但用藥後心絞痛不能滿意控制,支架有助於更好緩解心絞痛症狀。

如心絞痛穩定,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症狀控制滿意,不要輕意放支架,要找臨床醫生評估。

如心絞痛穩定,用藥後症狀消失或很少發生,做支架沒有必要。

我完全不同意以下一些說法:

體檢冠狀動脈CT發現70%左右或更輕的狹窄,沒有症狀或症狀不典型,做心電圖負荷試驗,陰性,做支架意義不大,甚至帶來風險。這種情況下支架可能比自身病變風險更大。

狹窄不到70%不需置入支架。但是,狹窄70%是否一定要置入支架,要認真評估患者臨床症狀決定。有無心絞痛?病情是不是穩定?狹窄血管供血的心肌範圍?藥物的療效如何等等。

如病情穩定,藥效好,狹窄血管不是主要大血管,不需置入支架。

需要注意的是,如病情穩定,下支架比不下支架危險!支架會擴破穩定斑塊,斑塊破裂血栓隨之而來。支架、尤其藥物支架本身是個長期有血栓風險的血管內金屬異物。放多了風險更大。

③左主幹、多支血管病變,又有糖尿病,“能搭橋也能支架,搭橋要開胸,支架不開胸”。

這是騙人的說法!這種情況搭橋的遠期效果優於支架。

不對!用患者自身的乳內動脈搭橋,10年後95%的橋血管還通暢。保護好主幹道(左主幹),長治久安。

即使需用支架治療,大多不應超過三個。需要三個或更多支架的患者,心內外科要進行會診。左主幹、前降支近端、多支血管有病變尤其有糖尿病者,搭橋手術遠期效果優於支架。

美國的支架記錄是在同一個患者做了27次手術,植入67個支架,這位支架醫生已在監獄服刑。太多支架,太多風險;支架多,風險大。

“我常常講,不是我們能做什麼,關鍵是如何對患者更好。無論時代如何改變,醫生以患者為中心的價值觀不能改變。過度醫療傷害患者利益的同時,也傷害醫生職業尊嚴! '明智選擇' 行動和提倡患者參與決策,體現以患者為中心,對於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提高醫療質量,進而實現醫患和諧和社會和諧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微信名:京醫會 微信ID:jingyihui2012

?匯聚中國名醫 打造智慧醫療?採訪、合作、廣告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