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兩性
盧美�p, 臺灣心理諮詢師&美國職涯發展師

雖然本題是問在二丶三線城市做心理諮詢師的困境,但也提出了「是否有改善辦法」的期待,因此我想除了從困境探討之外,也要談談「優勢」,或許可以找出一些改善問題並增加可能性的辦法。

從一些心理諮詢師的資訊或平臺數據大致推估,真的以心理諮詢為主業丶較為活躍的諮詢師約有 1/3 在一線城市,城鄉落差大。(這只是我個人很粗略地推估,因為取證不代表執業,精細的統計數據難以取得,只能由一些平臺上能看到的數據以管窺天,若有不同數據或見解也請不吝批評指教。)

【回答問題的背景說明】

很多時候會覺得,諮詢師從來訪者身上學到的,可能比自己給出的更多。我個人是在各個一線城市間遊走的心理諮詢師,有一半以上的諮詢是透過線上視頻來進行,線上諮詢的來訪者多半來自二丶三線城市,有尋求諮詢的來訪者丶做個人體驗的諮詢師或是做專業督導的諮詢師。

在這個歷程中我逐漸認識二丶三線城市的行業樣貌,以及過去沒有認真關注過的心理健康服務之城鄉差距議題,常常會談結束時自己會處在一種「原來中國這麼大」的感觸中,現在講起來覺得有點幽默,但那些當下是很警惕的,時刻提醒自己相對於世界的渺小,對人對萬物都要謙卑謙卑再謙卑。

【二丶三線城市心理諮詢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1.文化差異(心理諮詢&地方原有文化)

以我的經驗來說,心理諮詢工作城鄉差異最大的是「文化」。心理諮詢的專業知識多半來自西方,國內知名的系統培訓課程皆以引入國外專業為特色,從西方而來的心理諮詢,帶著西方的個人主義色彩,期待助人工作者尊重個體需求,或多或少也帶入自我丶自覺意識,而我們從小在華人集體家族的社會長大,大人言傳身教的告訴我們,保持社會的秩序與和諧是高於個人需求的,此時就可能產生東西方文化落差的困惑,一線城市如此,非一線城市的心理諮詢師所面臨的衝突感則更為嚴重。

以我自己為例,我從小在一線城市長大,求學階段在臺灣,後來曾到美國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回到國內工作。我的感覺是,美國之於國內,就好比一線城市之於二丶三線城市,在文化開放丶重視個體的程度有明顯的落差,而諮詢師在學習過程中大量吸收了西方諮詢觀念中對個體的重視,運用在國內,尤其是二丶三線城市,會有明顯的落差與格格不入之感。例如在西方已經很普遍的女性自覺概念,拿到國內大城市已經很勉強了,更遑論二丶三線城市,我自己就見過一些受困於家庭暴力威脅的農村婦女,儘管都要有生命危險了,傳統文化還是緊緊的箝制住他們任何選擇的可能性,我當時深刻地感受到,我對抗的真的不是暴力威脅,我對抗的是整個文化。

解決之道:

可參考多元文化諮詢的相關理論與實務,諮詢師若是僅從個人層面而沒有關注文化因素協助來訪者調適,其實不僅無法幫助當事人,還更增加社會對他們的壓迫。文化對人的影響有多大?人們有多少行為是普世皆然?有多少是具有文化的差異?對文化議題不敏感的諮詢師,可以成為一個好的諮詢師嗎?目前整個諮詢專業並不夠重視多元文化,而所謂多元文化不只是東西方的差異,中國疆土廣闊,不同區域丶不同省份的風土民情有很大的不同,在看待一丶二丶三線城市差異時,應帶入多元文化的視野來處理。

例如最近很流行的女性自決概念,先身為人丶才是女人,女人是獨立的人,這些概念在二丶三線城市基本上會產生很大的文化抵觸,尤其若用在受家暴婦女身上,反而更加深他們的內在衝突,此時我建議帶入多元文化諮詢的三個向度:態度覺察丶知識丶技巧(Sue, Arredondo, & McDavis, 1992),諮詢師要能覺察自己的假設丶價值觀和偏見,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來訪者的世界觀,從來訪者的脈絡去理解他所面臨的處境。

2.二丶三線城市工資與消費能力較低,自費來訪者較少

二丶三丶四線城市的工資與消費能力跟一線城市有極大的落差不用多加贅述,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三角形(Maslow, 1943)來看,人類的需求動機推移脈絡先是生理,之後才是安全丶隸屬與愛丶自尊丶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心理諮詢服務是比較上層的需求,在下層需求並未滿足的情況下,二丶三線城市對於心理諮詢服務的消費力與消費意願自然較低,對諮詢師來說自費來訪者的數量便低於一線城市,收費也不敢訂太高。

解決之道:

互聯網的興起,讓時間空間阻礙變小,身處於二丶三線城市的諮詢師也能透過網絡向全國的來訪者提供服務,若諮詢師在網絡上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其在二丶三線城市的名聲與專業形象也會提升,甚至可以躋身當地的一線專家;當然,二丶三線城市的來訪者,也能夠過視頻的方式找到理想的諮詢師,不再受限於小城市選擇較少。

以我自己為例,雖然我多半在一線城市活動,但我居無定所丶全國到處跑,因此我主要以視頻的方式提供心理諮詢服務。視頻諮詢和傳統的面對面諮詢很不一樣,有些人可能會質疑效果,對我來說我覺得最主要的差異在非語言訊息的捕捉,在遠程諮詢中諮詢師要捕捉來訪者的非語言訊息難度遠高於面對面,以及透過網絡要與來訪者建立信任的關係會比真實見面來的困難。我的經驗是,做網絡視頻諮詢需要更高的敏銳度跟專注力去捕捉來訪者全方面的訊息,若諮詢師能克服因為遠程產生的隔閡感,視頻諮詢的效果並不會比面對面差太多,而且我有些來訪者以前可能需要開車單程兩小時才能進城裡找到靠譜的諮詢師,透過互聯網,他每週都能省下四小時的舟車勞頓和額外開支,對來訪者的體力和生活穩定度都有正向幫助。

美國全國合格諮商師委員會(National Board for Certified Counselor, NBCC)在 1995 年便指派了一個任務小組對網路諮商可能涉及的問題加以研究,該委員會雖不鼓吹網路諮商,也明瞭此種做法在學界仍存有爭議,但為因應日益增多的網路諮商服務發展趨勢,希望能減少此等服務型態所可能帶給諮商員與當事人的冒險與危險,因而先是制定了指導方針(guidelines),後又將之發展成倫理守則(Bloom, 1997),NBCC 所制定的網路諮商倫理守則(Standards for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WebCounseling, 1998)共有 13 條,有興趣者可以到 NBCC 的網站上查詢,篇幅太多在此不多加贅述。

以我自己視頻諮詢經驗出發的建議是:

(1)在開始提供視頻諮詢服務之前,先找親朋好友或朋輩督導團體練習視頻對話與討論,熟悉運用網絡視頻與人溝通的經驗感受,做視頻諮詢時會比較自然從容,較能展現專業;

(2)發揮更高的敏銳度與專注力觀察來訪者,尤其是兩人之間的動力和非語言訊息,適時的反饋與核對,避免對來訪者的表達內容理解錯誤;

(3)如下圖,透過視頻諮詢時要特別注意「眼神」,我們在螢幕上看到來訪者的臉與眼神(紫色箭頭。不好意思,為了保密倫理,只好用自己的照片示意),但諮詢師一定要看手機上方的鏡頭(紅色圓圈),用電腦也是,眼睛一定要經常看鏡頭,尤其是諮詢師在說話跟專注傾聽的時候,來訪者才能從螢幕上有被注視感,這個技巧一定要透過多練習,因為這和我們平常對話的習慣不太一樣,最困難的是還要同時關注來訪者的表情!!

3.訓練資源不足

身處二丶三線城市的諮詢師,培訓機會較一線城市少了許多,學術大會丶工作坊丶系統培訓課程大多辦在北京丶上海。解決之道就如同前述,互聯網的興起讓一切不可能化為可能,現在有許多課程都是用網絡授課,或是線下丶線上課程搭配,大大減低了訓練資源的城鄉差距。

4.缺乏同業互相支持與監督

身為諮詢師丶身為助人工作者,我們是非常需要社會與同業支持丶彼此觀摩學習,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諮詢師社會支持越多,則專業耗竭感受越少。而在諮詢師較少的地區,同業之間除了缺乏互相的支持,也缺乏監督機制,可能造成當地行業較為混亂的現象。

解決之道:

我想從自己曾經歷過的困境經驗談起,過去在學校時因為同學們整天聚在一起,團體督導丶同儕支持非常容易,開始工作以後由於沒有在一間機構專職丶到處跑來跑去,要聚起一群人互相支持很不容易,若是同為行動工作者,應該有和我類似的經驗。

後來有個諮詢師夥伴發起了線上視頻的朋輩督導小組(如下圖),六丶七位成員來自各地,都是有專業背景與實務經驗的諮詢師,每週固定時間在網上進行視頻督導丶輪流提報個案,久而久之這個督導小組從原本純粹專業討論慢慢衍伸出情感支持的功能,跨時區跨地點的給予彼此專業和情感上的支持,我感覺這樣的經驗可以提供在二丶三線城市的諮詢師參考,當然前提是要先主動加入一些網上的諮詢師社群,才能找到一起學習的同好。

5.同一個城鎮人際圈子小

從專業倫理的角度來看,諮詢師應儘可能避免與當事人有雙重關係,例如親屬關係丶社交關係丶商業關係丶親密的個人關係及性關係等,以免影響諮商師的客觀判斷,對當事人造成傷害。但在二丶三線城市或是更小型的城鎮,諮詢師圈子小,人際互動圈也小,轉來轉去就那幾個諮詢師,大家也都認識,容易造成雙重關係的倫理困境。

而心理諮詢觀念來自西方,對於雙重關係的倫理觀念也深受美國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制定的倫理規範「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簡稱 Ethics Code)所影響,而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較有距離感丶界線感,因此西方諮詢師在面對情感性雙重關係時,處理起來不像東方人這樣進退兩難。

解決之道:

因應中國傳統的文化特性,面對諮詢中雙重關係的處理必須將「關係」考慮進去,面對不同關係的處理方式不同,處理關係時必須採用較為迂迴方式來溝通,貿然拒絕可能會導致關係陷入人情困境,站在來訪者的角度為謀求他的最大福祉著想,讓來訪者理解諮詢師是為了他好,諮詢師後續也需要做妥善的轉介與安排,平常在實務工作中也要儘量推廣雙重關係對於諮詢的不良影響。

在二丶三線城市做心理諮詢,確實存在了一些一線城市少見的困境,但或許能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如何將困境化為優勢?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分享,都是我自己親身經歷丶具有可行性的,希望能提供一些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4) 370-96.Sue, D. W., Arredondo, P., & McDavis, R. J. (1992).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ies and Standards: A Call to the Profes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4), 477-486.Bloom,J.W.(1997). NBCC introduces its standards for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WebCounseling [on-line].National Board for Certified Counselor(1998).Standards for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WebCounseling [on-line].

客官,這篇文章有意思嗎?

好玩!下載 App 接著看 (????) ?

再逛逛吧 �@_>�A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