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兩性

我不想上班了。

我鍾愛的抖森,我被他的英倫紳士style迷得不要不要的。你們知道,當我發現抖森竟然被黴黴搶走之後,我的心碎成了多少片嗎?

我旁邊的學霸小姑娘聽見我的哀嚎,表示非常不解。“為什麼會有人真的這麼愛明星呢?”她眨巴著大眼睛,一臉正氣地問。

我默默看著她笑了。Too young too simple。當年為了追F4差點不去參加中考的事情,我會告訴你嗎。

誰在漫漫的人生中沒有愛過一個兩個明星呢?好啦,如果你沒有的話,請左轉加入"活在當下俱樂部"。

我們為什麼會迷戀上明星呢?他們明明距離我們十萬八千里,也根本不知道我們到底是誰。心理學大概能夠幫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弄清楚這個問題。要知道,心理學的研究者們對人們愛上明星的現象,已經專注研究了半個多世紀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名詞,用來描述人們愛上明星的這種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s(擬社會關係),簡稱PSR。如果你非常瞭解一個人,甚至迷戀或者愛上了TA,但TA卻對你一無所知,那麼你就身處在一段"擬社會關係"裡。擬社會關係是一段單向的關係,最常見的場景就是粉絲對明星的愛慕。

愛上偶像一點也不奇怪

“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s)這個概念,最早由心理學研究者 Horton 和 Wohl在1956年的一個研究中提出。他們觀察到,隨著電視這類大眾媒體的流行,人們開始和電視中的人們產生互動的感覺。

不少人們感覺到有一種真實的社會關係,存在於自己和電視上的明星之間。電視上的明星像是在對著自己說話,還會將電視中的人物當成自己真正的朋友。Horton 和 Wohl認為,這是一種“單向社會關係的幻像”,他們用Parasocial Relationships來命名了這種關係。

儘管PSR在1956年才在心理學中出現。但實際上,我們愛上偶像的行為,遠遠比PSR這個概念誕生的時間要早的多。

1841年,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來到德國柏林,舉行鋼琴演奏會。他所到之處,聽眾都如痴如狂地追隨。每當李斯特演奏完音樂,狂熱的粉絲就一擁而上將他重重包圍。他們隨身攜帶著李斯特的肖像,爭搶他的手套、手帕等隨身物品。一些女粉絲甚至用精緻的玻璃瓶,收藏他喝過的咖啡渣,用心愛的首飾盒裝他抽過的雪茄煙頭。

我們向來以含蓄著稱的大中華帝國,在粉絲愛上偶像這方面一點也不落後。兩千年前的西晉,大帥哥潘岳出門時就會面臨女粉絲的圍堵。她們手拉著手將潘岳圈在道路中間,只為了好好看清楚潘岳的顏值有多高。不少熱情的女粉絲還搬來一籃籃水果,往潘岳乘坐的車輛上扔,把整輛車都給裝滿了。(也不知道會不會被砸到,粉絲的愛還真是難以承受啊……)

不管是在東西方,是古代還是現代,似乎“擬社會關係”這種虛擬的單向關係一直存在。古希臘時期,就經常出現城民迷戀上名人或者政治家的現象,比如頗受歡迎的蘇格拉底(請自行深八:P)。從某方面來說,人們跟神產生的聯結,或者跟某種絕對精神之間的感應,也能算是一種“擬社會關係”。

我們為什麼會愛上偶像?

1. TA就是我們喜歡的人

我們會愛上的偶像,往往擁有的是我們最欣賞的那部分特質。一個人能成為大眾追捧的偶像,在一些方面必定有非常出眾的個人魅力。要不顏值特別高,要不特別有智慧、有才華,或者有魄力。我們特別受到這種特質吸引,偶像身上的這種特質還特別出色,因此我們很容易被偶像的魅力所收服。

美國特拉華大學的研究者Perse和同事Rubin曾經設計了一個調查,研究大學生們喜歡的電視劇人物和他們現實中人際關係。他們發現,大學生們喜歡的電視角色,跟他們現實生活中的戀人或親密夥伴具有非常相似的特點。大學生們會說出一模一樣的話,來描述電視人物和自己現實中的朋友。而且跟電視角色建立關係,甚至還能發展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是的,我們喜歡什麼樣的人,就會喜歡什麼樣的人――不管他是現實中的人,還是電視中的角色或明星。

2. 而且我們沒有被拒絕的風險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要跟自己喜歡的人建立好一段關係,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經常得冒著被拒絕的風險。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這雖然很傷人,不過這種悲劇總會偶爾上演。

愛上偶像就不一樣了。如果我們處於一段“擬社會關係”裡,這種關係本來就是單向度的。也就是說,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這段關係什麼時候發生,投入的程度有多深。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能夠跟偶像建立關係。因為只有我們是這段單向關係的主人,沒有其他人能拒絕我們。

“人們在擬社會關係中基本沒有被拒絕的風險。如果你的自尊程度不足夠高,被拒絕會讓你遭受自我認知失調的傷害。所以我們會更傾向於進入那些被拒絕風險更小的關係。”紐約州立水牛城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hira Gabriel說。

在擬社會關係中,偶像擁有我們最喜歡的特質,和TA建立關係還不用承擔被拒絕的風險。這就像一塊好吃的蛋糕,還不要錢。有多少人能夠抵禦的了這種誘惑?

3. 何況我們的感覺是真實的

你或許要說了:可是這是一塊假蛋糕呀!電視裡的偶像明明根本不知道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還會迷戀上這種根本不存在的關係呢?

這得歸功於電視、視頻、廣播等現代媒體技術的魔力。媒體能夠製造一種幻覺,讓我們感覺屏幕裡的人是在對著我們一個人說話。

所有明星都會一個技巧,跟臺下的觀眾互動。比如在電視上的明星,並沒有真的看到每個粉絲的行為。但TA能夠提前預測粉絲可能做出的行為,並在演播室裡對這些行為做出迴應。這種行為會讓我們在主觀上覺得,自己在跟明星產生你來我往的相互交流。研究者Hartmann將這個過程稱為模擬溝通(paracommunication)。

我們的大腦還沒學會識別現代媒體的欺騙。畢竟現代媒介的出現不過數十年,而大腦在生物上的進化往往需要花費比這多得多的時間。“要知道,人類還來不及在生理和神經上,進化出對現代媒介的適應。我們的大腦還無法分辨真實的人際交往和媒體模擬出來的人際交往。” Gabriel說。這意味著,就算我們是在和電視明星產生虛擬的互動,我們腦海中的感受也和真實交往一樣真實。

追星的好處:

讓我們更接近理想的自我

不知道你意識到了沒有?當我們在為了明星瘋狂時,其實可能是在追尋理想中的自我。

Gabriel和同事Jaye L. Derrick以及Brooke Tippin在美國的東北部找了348個在校的大學生,對他們崇拜偶像的現象先後做了3個不同的研究。在2008年,他們將這3個研究的結果總結在了一篇學術文章裡發表了出來。

他們發現,高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的大學生,在和偶像建立“擬社會關係”時有非常不一樣的表現。高自尊水平的大學生認為偶像更接近“現實中的自我”,但低自尊水平的大學生認為偶像更接近“理想中的自我”。

研究者們隨後讓大學生們寫出,他們最喜歡的偶像擁有的優點。寫完之後,低自尊水平的大學生們說,他們感到更接近自己的理想自我,而且覺得自尊水平獲得了提升。

這種感覺在高自尊水平的大學生中沒有出現。而且如果讓低自尊水平的大學生,對現實人際關係中的親密朋友做出同樣舉動,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尊水平有所提升。因此研究者們指出,和偶像建立“擬社會關係”會有助於低自尊水平的人更接近理想自我,提升自尊水平。這種效果只在“擬社會關係”中起作用,在現實人際關係中無法產生。

不過值得一提的時,研究者們選取的研究的偶像是和學生們同一性別的。這可能更加顯著地體現了偶像和自我認同之間的聯繫。至於你們選擇的明星老公們,跟你們的理想自我有沒有聯繫呢?不妨試著自己來一次內心剖析吧,哈哈。

最後,來測一測你愛上偶像了嗎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喜歡一些明星或者電視角色。喜歡到了什麼程度,我們才算跟他們建立起了“擬社會關係”呢?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Tilo Hartmann和同事 Holger Schramm在一項關於擬社會關係的研究中,列出了這幾項PSR的表現。

如果你出現了6條以上的行為……啊哦,那你有可能已經陷入了跟偶像的擬社會關係中了。

我總在搜索TA的各種最新消息,想要知道TA的一舉一動。

我經常會想,TA做出一些行為是為了什麼。

我總在想,在現實中我有沒有認識什麼很像TA的人呢?

我知道TA身上有什麼特別讓人喜歡的地方,和特別讓人討厭的地方。

我總在問自己,TA之後還可能做什麼事情?

偶爾,我會想想自己有沒有像TA的地方?

有時候,因為TA做了一些事,我真的感覺特別愛TA。

如果TA不開心,我也會跟著不開心;如果TA開心,我也會跟著開心。

如果TA從我的世界消失,我會抓狂。

我的情緒和行為,會受到TA的影響。

偶爾,我會不自覺地對著TA說話。

有時候,我會想要在公開場合為TA說話。

不過,就算我們6條以上都符合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們很清楚“擬社會關係”的實質,那麼其實,愛上偶像就是一段關係的選擇。就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說的:“ 愛是一個人的事,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所以我愛你,與你無關。”

何況“擬社會關係”的一個好處在於,沒了吳亦凡和抖森,我們還可以有老公李易峰、老公楊洋、老公宋仲基……

參考文獻:

Jail L. Derrick &Shira Gabriel &Brooke Tippin (2008),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discrepancies: Faux relationships have benefits for low self-esteem individual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lger Schramm &Tilo Harmann (2008), The PSI-Process Scales. A new measure to assess the intensity and breadth of parasocial processes, Communications.

Perse, E. M., &Rubin, R. B. (1989). Attribution in social an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我愛你,與你無關”

――微博 @簡單心理 J 室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喜歡?我們為什麼愛上偶像

    我不想上班了。 我鍾愛的抖森,我被他的英倫紳士style迷得不要不要的。你們知道,當我發現抖森竟然被黴黴搶走之後,我的心碎成了多少片嗎? 我旁邊的學霸小姑娘聽…

  • 喜歡

    健康諮詢描述: 喜歡追星有錯嗎,我現在上六年級,我喜歡TFBOYS一年多了,爸爸一直不同意,怎麼辦 病情分析:您好根據敘述建議您平時多與爸爸交流溝通可以…

  • 來例假不舒服不想讓座

    1.是否是男生都對女生紋身有偏見呢? 2.這張圖信息量大得很呀,亮點在哪? 3.大姐,行人怎麼能贏得了摩托呢 4.據說酒店裡這麼幹,下次就不用付錢了! …

  • 我內向不願見人喜歡一直這樣我

    健康諮詢描述: 我很內向喜歡待在家,不願在公共場合去,因為一出去我就感覺很自卑,沒安全感,喜歡一個人不說話,孤僻,跟別人說話也不自在,有人來我家,我都躲在屋裡不…

  • 心理過分導致心裡過於自卑

    健康諮詢描述: 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喜歡學習,總想看見自己的偶像。討厭父母,想罵自己不喜歡的明星 想得到的幫助: 醫生的開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