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兩性

【摘要】 同事給姑娘介紹了一位男友,互加了微信,禮貌寒暄後,對方約吃飯。記者就這一新聞話題,採訪了青島日報/青報網心理專家團的專家們,探討在社交媒體上不同的消費觀對婚戀生活的影響。

同事給姑娘介紹了一位男友,互加了微信,禮貌寒暄後,對方約吃飯。第二天早上,對方變卦,聽介紹人說:對方翻了下你的朋友圈,覺得“愛你好貴”。姑娘莫名其妙,回頭翻翻自己朋友圈,沒什麼啊,也就是昨天剛吃了一頓西餐;前天逛了一次古鎮;上個月去了一趟上海、喝了個茶;三個月前去了趟韓國、玩了個週末嘛。自掙自花,問心無愧,樂得逍遙――這就叫很貴了?記者就這一新聞話題,採訪了青島日報/青報網心理專家團的專家們,探討在社交媒體上不同的消費觀對婚戀生活的影響。專家表示社交媒體上能展示出當事人的某些個性特點,但社交媒體展現出的只是部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的劉春文教授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晒”生活,這些人“晒的”絕大部分反映了當事人的性格特點,是真實的自我。結合著新聞話題看,一方面,並不否認新聞中的女孩的確過著富足、自在的生活,這跟她的生活習慣和成長環境有關;但有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社交媒體具有天然的“趨利避害”性,當事人只想讓外界看到她的某一方面,她的朋友圈裡所呈現出的只是一部分個性特點。不能將人一棍子“打死”,片面以為看到的就是全部。青島德碩心理服務機構金牌培訓師袁歆認為,社交媒體是有隱蔽性的,“化好妝出場”的朋友圈與現實畢竟是有差距的。但每個人對外界環境的應對模式和呈現狀態,是可以直觀反映在社交媒體上的。好面子的人不會輕易在朋友圈裡流露出自己的“慘”,胖的人發照片前會找一個最佳的自拍角度,人們的這種規避性特點導致展現出的並非是一個全面的個體。朋友圈裡有一種狀態必須重視:有人天天去高檔場所消費卻不會“晒”出來,有人偶爾去一次卻會選擇讓人知道,“拼湊”出的好友並非是真實好友。新聞中的男孩拒絕女孩,一方面是過分注重對方在朋友圈中流露出的狀態,另一方面是對第一印象的看重。他在心裡“種”下了對方愛花錢、生活奢侈的印象後,即使勉強見面也不利於日後的接觸。這類男孩在生活中個性比較倔強,日常交往中也很“呵護”第一印象。在這期的新聞話題中,除了社交媒體對線下交友生活的影響外,不同的消費觀也是導致“不能見面”的誘因。“矛盾衝突激烈的消費觀,會直接導致分手、離婚”,劉春文分析,“一個人消費觀的形成與社會和家庭的影響有直接關係,當代女性整體能力增強,受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普遍提高,經濟壓力小、有較強的掙錢能力,她們的消費水平無可厚非,不能過分指責。如果在結婚之前,就預見到了這種差異的不可彌合性的話,不要強扭在一起。”袁歆認為,消費觀包含生存需求和精神需求兩個層次。購物

是在生存層面上,滿足自身安全感的一種體現。有經濟實力的單身女性,通過購物存放自己的安全感,這沒有對錯之分。在婚戀生活中,如果面臨消費觀的衝突,則要學會接受差異,雙方的強烈認同感會對兩個人的關係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消費觀的不同牽涉到階層的存在,而統一、和諧的娛樂模式是化解差異的途徑,婚戀雙方要學會欣賞、包容,正所謂“鞋子是否合適只有腳知道”、“誰的媳婦誰說了算”,只要雙方接受差異、互相包容就不會對婚戀產生大的負面影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