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兩性

文 / 陶瓷兔子

做心理諮詢師的朋友聊起最近經手一個姑娘的案例。那個在爭吵中將自己的母親重重推倒在地然後憤然而去的26歲姑娘,自己也是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

“我的人生像是我媽的影子一般,她一路替我選擇小學,中學,大學,替我選擇朋友,替我選擇愛人。”她說,“我一點自由也沒有,稍微不如她的意,她就一哭二鬧尋死覓活的說我不聽話。說我翅膀長硬了不認娘。”

她亮出自己胳膊上的青痕斑斑,“老公出軌了,對我越來越不好,甚至於有時會動手打我,我想要跟他離婚,可是我媽居然以死相逼要求我繼續這段婚姻...我真是想不通,她是我媽啊,口口聲聲都是為了我好,為什麼就能這樣眼睜睜的看著我不幸福呢?”

排給她的心理輔導,是兩週一次的固定課程。第六週的時候她沒來,朋友打過電話去問,只聽在那頭她聲音低低,“我媽說...心理諮詢都是騙人的,這周開始我就不去了,剩下沒上完的課可以退錢嗎?”

他立刻幫她辦理了退款手續,長嘆一聲說,“這種人,被我們戲稱作【被母親吃掉的人】,不管年齡多大,心智能力和判斷能力都還是個小孩的水平,抱怨東抱怨西,抱怨完了一切聽媽媽安排還是他們唯一的方法論。”

就像...被一點一點的溺愛,控制和掠奪吃空了靈魂,只留下一具還在生長的皮囊的感覺,活的像個傀儡,又像個影子。

他這麼形容道。

親子關係,尤其是母女之間的關係,或許是絕大多數人都需要直面的問題。

做母親的想要表達關懷,卻總是難以把握尊重的分寸,一不留神,關心演化成掌控,深愛便成了讓人厭煩的嘮叨,而愛意的叮嚀成了詛咒,

做孩子的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拒絕的話卻總是難以說出口。“謝謝你的愛和關心,但是我也需要一點自由”,這句簡單的話,出口卻總成了“行了行了,你能不能不要煩我”的不領情和不耐煩。

有多少父母在感慨自己為孩子做牛做馬操碎了心,就有多少孩子在抱怨自己的生活被父母掌控。

我們明明都是從愛的起點出發,為什麼最後總是淪落到恨的境地?

關懷與尊重的比率如何把握?愛和自由又該怎樣平衡?

想要做一個“不被吃掉”的女兒,維持健康良好的母女關係,可以從以下幾步開始。

1.培養自己的價值觀

“我媽說,女孩子應該考公務員,圖個穩定,也好找對象...”

“我媽說,你要嫁一個有錢人,這樣今後能少吃好多苦...”

“我媽說,忍一時風平浪靜,家醜不可外揚...”

生活中的確有這樣的一些人,她們從小就被原封不動的灌輸了母親的價值觀,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逐漸將母親的觀點,意見奉若真理。

她們將自己的生活縮小到無限小,小到用母親的影子可以覆蓋,並渴望在這樣的陰影中過上一帆風順的生活。她們以為母親的智慧和經驗就是萬能,卻往往忘記了,母親也不過只是一個普通人。

在時代劇烈的變化中,她也會落伍,對於無窮無盡的新鮮知識,她也會不懂。

對於母親的建議和意見,我們可以參考,但是並不能照本全搬。通過閱讀,跟人交往,不斷的反思和思考之後的判斷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才是擺脫“母愛魔咒”的不二途徑。

“可是媽媽並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一定是我錯了吧...”,我曾經聽過這樣的顧慮。

摒棄“無論如何母親都應該可以理解我的想法”,則是打破自我懷疑的第一步。

日本女作家在櫻場江利子在《完美母女關係的祕密》中寫到:

不想要複製母親的道路,就不要對母親抱有太高的期望,希望她成為你的避風港,包容理解你的一切...衝突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母女彼此也一定會有無法理解的部分,但是這並沒有關係。不要對母親抱有太高的期待。你才有可能過的輕鬆一點。

在保持尊重的同時堅定的貫徹自己的主張,像應對上司一樣應對母親。相信自己,冷靜的思考和判斷母親的勸告。堅持走自己的路,做一個離開母親也可以過的很好的人,才是對養育我們長大的母親最好的報答。

2.不帶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

樓下上高中的小妹妹,每一天早上出門都像是打仗。

“我都說了不吃不吃不吃,你不要管我行不行啊,煩不煩。”,她一邊說,一邊重重的摔上門。

一路氣鼓鼓的跟我抱怨,“我都上高中了,還需要我媽提醒我每天要寫作業這種事嗎?還有,我做卷子正全神貫注的時候她老是過來給我送牛奶水果,打斷我的思路不說,我自己要吃自己不會去拿嗎?進我房間從來都不敲門,一點也不尊重我的個人隱私。”

“那你跟她好好說過這個問題嗎?”我問,“不吵不鬧心平氣和的溝通?”

她愣了幾秒,反倒自嘲的一笑,“姐姐,你看看我都這麼鬧騰了,她還是該怎麼怎麼,我好好說就更沒有用了。”

這個聽上去自洽的邏輯,很多時候只能將結果導向的與目的越來越遠。

矛盾越發尖銳,爭吵愈演愈烈,做母親的只知道自己的女兒進入了反叛期,卻不知道她的反叛源頭是自己無限制的溺愛,和出於看似“為她好”而對她生活的掌控。做女兒的對母親的不解更加生氣,而這生氣又會逐漸帶上一些賭氣的成分,你為我好是吧,那我就偏偏要讓自己不好給你看,看你還控不控制我。

逃學,曠課,落榜,喝酒,夜不歸宿,交一個糟糕的男朋友。

這些都是女兒以自我放逐形式的報復,可母親依然不懂,她只會垂淚嘆氣,“可是我對她那麼好啊...”

心理學家科胡特創造了兩個充滿詩意的語句,來描述最和諧的親密關係:

不帶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

在母女關係中,第一句可以適用於母親,我無條件關心你,但是我不會營造出一個讓你需要我,離開我就什麼也不行的假象,我愛你,也尊重你的選擇。

而第二句更適用於女兒,我知道你很愛我,但是我需要自己的空間。雖然我拒絕你,但是依然感激你的付出。

3.想要有自由的生活,就必須先有自由的能力

辦公室裡曾經有一位實習生小姑娘,她常常在我們面前抱怨父母管的太多,擅自翻看她的日記本,不尊重她的想法,把她當作小孩子一樣對待。

有人給她出主意:“你既然這麼覺得,為什麼不搬出去住呢?”

“搬出去?我也想啊,我現在的工資還不夠每個月自己買東西呢,在家裡住著吃爸媽的喝爸媽的,搬出去肯定十幾天就沒錢花了。”她這麼回答。

另外一個小姑娘立刻附和,“對啊,不僅是這樣,我去年搬出去住的時候節衣縮食就不說了吧,有天晚上停電了,外面又颳著大風,不知誰家的窗戶被風吹的哐當作響,特別像恐怖片裡的場景。我當時就嚇得給我媽打電話接我回家了,從此斷了自己住的念頭...”

兩個小姑娘互相露出心有慼慼焉的表情,剩下我們在一旁面面相覷。

每個人都渴望自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承擔自由的代價。

劉墉老師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今天有多少孩子跟父母討價還價,既要美式的自由,又要中式的寵愛,卻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孝道?”

太多人心目中定義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獨立,而是既可以得到寵愛,得到享受,又要求保持獨立自主的奢望。

追求自由,需要從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開始。

經濟不獨立,你永遠逃不出寄生的命運,永遠只能寄居在家裡,聽著父母一遍又一遍的嘮叨,抱怨,試探,“你看人家XXX的男朋友多體貼”,“人家小X今年又升職了”,或者“你為什麼還不結婚?”這樣的話。

精神不獨立,不管你走到多遠的地方,都還是個依賴母親的孩子。颳風下雨,打雷閃電,停電停水,工作上不順利,感情中受了委屈,從不考慮解決方法,只知道拿起手機撥通媽媽的電話求助或者哭訴。

不獨立的人,註定是無法自由的,像是開頭朋友講述的那個例子一樣,她那麼恨,那麼渴望自主,潛意識裡卻依舊會將母親的意見奉為聖旨,從而放任自己在“被吃掉”的漩渦中,陷得越來越深。

從努力工作存下第一筆錢開始,從第一次打落牙齒和血吞開始。成長會痛,但是不經過這樣的痛楚,你永遠無法成長。

只有成長,才能邁出自由的第一步。

《布魯克林有棵樹》中,弗蘭西的母親在弗蘭西失戀回家痛哭之後,有過這樣一段心理獨白:

“終於來了”,她想,“這個時刻終於來了,無法在呵護孩子,不叫他們遇見不幸了。過去家裡吃的東西少,你可以假裝自己不餓讓他們多吃點。夜裡寒冷,你起床把自己的被子蓋在他們身上,好讓他們不受凍,誰想要傷害他們,你會跟他們拼命。

可是終歸有一天,或許陽光燦爛,他們走出去,或許會遭遇一些不幸,而你卻無法知道,你拼了一生要阻止他們去遭遇的痛苦,總會找上他們的門。

這或許是每一個母親都必須要經過的心路歷程。

你疼愛的那個孩子,終究要長大了。

你無法永遠將她捧在你的掌心,她有自己的人生要過,也有自己的痛苦需要面對。

你能做的,並不是一直拉著她的手,而是放開她,讓她成為一個離開你,也有勇氣和能力能夠很好的面對生活的人。

而一個女兒對母親最高的致禮,並不是成為你。而是在你的愛中,我終於成為了自己。

� 推薦書目:

《完美母女關係的祕密》【日】五百田達成,櫻場江利子

《為何家會傷人》【中】武志紅

《誰在我家》【德】伯特.海靈格

《布魯克林有棵樹》【美】貝蒂·史密斯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最新文章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最新資訊

© Copyright 2016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