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埃希桿菌肺炎
大腸埃希桿菌(Escherichia co1i,又稱大腸桿菌)肺炎近年來明顯增加,是引起社區獲得性革蘭陰性桿菌肺炎的僅次於肺炎克雷白桿菌的第二位常見病原菌,占革蘭陰性桿菌肺炎的12%~45%,佔全部肺炎病原的2.0%~3.3%。它是醫院內獲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發病率為4.2~9.0/1萬,占...
|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桿菌,大多數寄居在人和動物腸道中,其中有些細菌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作用,當宿主機體狀態改變或細菌進入腸道以外的部位,腸道的正常菌群也可作為條件致病菌而引起多種疾病。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的病因(一)發病原因本菌為革蘭陰性桿...
|
大腸癌
大腸癌是大腸粘膜上皮起源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大腸癌的癥狀大腸癌的常見癥狀不同部位的大腸癌,其癥狀也不同。右側大腸癌:腹痛最常見,消瘦﹑腹脹﹑腹塊及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大便習慣改變及里急後重次之。直腸肛管癌:便血最常見,大便習慣改變及里急後重次之。...
|
大腸惡性淋巴瘤
1.瀰漫型 以浸潤為特徵腸壁瀰漫性增厚變硬可見病變腸段失去正常光澤腸腔狹窄蠕動消失注氣後仍不能擴展腸腔粘膜面可見增厚似腦回狀的皺褶也可呈瀰漫性結節狀改變表面糜爛或淺表潰瘍類似於浸潤癌但累及範圍廣2.息肉型 腫塊呈寬基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息肉樣腫塊易誤診為良性息肉或息肉樣癌瘤體大的表面可出現潰瘍及出血並...
|
大腸類癌
1.遺傳因素2.環境因素3.其他高危因素:大腸息肉炎症性腸病膽囊切除術後大腸類癌發病率升高 表現及診斷1.闌尾類癌 闌尾類癌術前診斷是困難的多數患者都是以闌尾炎手術時偶爾被證實但也有極少數類癌在闌尾根部浸潤及盲腸粘膜時結腸鏡可窺見闌尾開口部周圍變化或單個細小的隆起性改變深取活檢組織可獲病是理確診2...
|
大腸平滑肌肉瘤
胃腸道平滑肌肉瘤的發生率依次為胃、小腸、大腸,大腸中以直腸較多見。大腸平滑肌肉瘤少見。大腸平滑肌肉瘤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大腸平滑肌肉瘤多起源於腸壁固有肌層,少數起源於黏膜肌層及血管平滑肌。(二)發病機制腫瘤的大小不一,大者可達數十厘米,小者不足1cm。大體類型分為4型:1.腔內型 又稱黏膜下型,瘤組...
|
大腸腺瘤
大腸腺瘤與大腸癌關係密切,目前研究認為至少80%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歷時大約5年以上,平均10~15年。積極診治大腸腺瘤是控制、減少大腸癌的重要途徑大腸腺瘤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大腸瘤屬癌前病變,表現為大腸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凸起物。(二)發病機制大腸腺瘤表現為大腸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為有...
|
大腸脂肪瘤
脂肪瘤(Lipoma)在大腸良性腫瘤中僅次於息肉與腺瘤而居於第2位,但實際上脂肪瘤發病少見。大腸脂肪瘤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大腸脂肪瘤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仍無一致意見,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炎症和刺激可能起主要作用。2.結締組織的退行性變。3.纖維小梁的管周脂肪浸潤。4.局部脂肪的淋巴供應和循環發...
|
大動脈炎
大動脈炎是一種以中膜損害為主的非特異性全動脈炎。動脈全層呈瀰漫性不規則增厚和纖維化,增厚的內膜向腔內增生引起動脈的狹窄和阻塞。 [臨床表現]本病可見於兒童到老年的各年齡組中,但絕大多數在30歲以下,好發於青年女性。在疾病急性期,可以出現非特異性的全身癥狀,如發熱、盜汗、軟弱、肌肉關節痛、厭食、嘔吐...
|
大汗腺癌
大汗腺癌(apocrine carcinoma)罕見。常見於大汗腺分布區,主要發生於腋窩,眼瞼和外聽道分別有變形大汗腺,Moll腺和耵聹腺。中等度或分化差的大汗腺癌,難以識別其大汗腺來源。大汗腺癌的病因(一)發病原因病因尚不明。(二)發病機制發病機制還不清楚。大汗腺癌的癥狀常見於大汗腺分布區,主要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