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 共收錄772條



腋毛癬菌病
腋毛癬菌病(trichomycosis axillaries)病又名腋毛奴卡菌病(trichonocardiasis axillaris)、結節性毛霉菌病(trichomycosis nodosa),病原菌為微小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tenuis)。本菌主要侵犯腋毛和陰毛,寄生於...
伊藤痣
由伊藤於1954年首先報告,故命名「伊藤痣(Itos nevus)」。伊藤痣是發生於一側肩頸、鎖骨上區及上臂部等後鎖骨上神經和臂外側皮神經分布區的一種色素性病變,亦有稱為肩峰三角肌褐青色痣。  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一)發病原因黑素細胞在皮膚中分布異常引致。(二)發病機制鏡下見黑素細胞位於真皮中部,可...
醫源性多毛症
某些治療藥物可引起軀幹、四肢、偶爾面部等廣泛部位的毛髮生長。該毛比胎毛粗,但比終毛細,處於兩者之間,長可達3cm。停葯後可於6個月~1年內恢復正常。醫源性多毛症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引起醫源性多毛症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1.苯妥英鈉(diphenylhydantoin) 癲癇兒童服藥2~3個月後出現多...
遺傳性良性上皮內角化不良
遺傳性良性上皮內角化不良(hereditary benign intraepithelial dyskeratosis)是以口腔黏膜出現無癥狀的白色斑片及在充血的球結膜上顯現泡樣,膠狀的斑片為特徵的先天性綜合征。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遺傳性良性上皮內角化不良的病因(一)發病原因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二...
遺傳性硬化性皮膚異色症
遺傳性硬化性皮膚異色症(hereditary sclerosing poikiloderma)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結締組織疾病。發病機制還不確切。好發於腋窩、肘窩等皺褶部位。皮損表現為全身性皮膚異色症。診斷靠組織病理,目前無滿意療法。遺傳性硬化性皮膚異色症的病因(一)發病原因遺傳性硬化性皮膚異色症(...
異物肉芽腫
異物肉芽腫(foregin body granuloma)由非機體組織的各種物質進入人體皮膚組織引起機體的組織反應(皮膚異物反應),其結構為肉芽腫性炎症反應。異物肉芽腫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引起皮膚異物肉芽腫性反應的物質種類甚多。廣義異物包括金屬碎片,非金屬礦石、玻璃、植物性澱粉、化纖、棉絲物質,寄生...
銀屑病甲
甲病變在銀屑病中較常見,其發生率佔10%~50%,本作者觀察的資料佔30.35%。甲改變與皮損的廣泛程度有關。臨床上常見的有甲凹陷點,甲剝離,甲下增厚,甲板失去光澤,變白,裂片形出血(splinter hemorrhages)。主要治療皮損。皮損緩解時,甲病變亦隨之好轉。銀屑病甲的病因(一)發病原因...
嬰兒痤瘡
嬰兒痤瘡(Infantile acne)又稱新生兒痤瘡(Acne neonatorum)。發病原因不清,可能出生時,雄激素分泌增加所致。有家族傾向發生在3個月以內者,幾乎均為男嬰。粉刺可在數月內消退。愈後可留凹陷性瘢痕。嬰兒痤瘡的病因(一)發病原因發病原因不清,常有家族史,在家庭中有同樣的患者,可能...
嬰兒腹部遠心性脂肪營養不良
嬰兒腹部遠心性脂肪營養不良(lipodystrophia centrifugalis abdominalis infantilis)為一種好發於嬰兒腹部及腹股溝的限局性皮膚及皮下脂肪萎縮症,病因不明。無家族史。發病年齡不限於嬰兒,有2歲後發病者,因此,Lee等建議改稱幼年腹部遠心性脂肪營養不良。嬰兒...
嬰兒臀部肉芽腫
嬰兒臀部肉芽腫(Granuloma gluteale infantum)於1971年首先由Tappeiner等報道。嬰兒臀部肉芽腫的病因(一)發病原因病因尚不明。但患兒有長期外用含氟皮質激素治療尿布疹的歷史,停止治療,皮損可逐漸緩慢消退。(二)發病機制發病機制還不清楚。嬰兒臀部肉芽腫的癥狀呈光滑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