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氏病性痴呆是屬朊病毒(蛋白)疾病,是由朊蛋白傳遞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本病潛伏期長,病程短,多在1~2年內死亡。痴呆為持續進展性。至20世紀50年代Sigurdsson(1954)研究羊瘙癢症海綿狀腦病提出慢病毒感染。朊蛋白基因(PRNP)位於第20號染色體短臂。朊蛋白在體內分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正常細胞異構體(PrPc)由內質網合成、半衰期短3~6h迅速降解,此蛋白結構主要由α螺旋組成,β摺疊甚少。無致病作用。另一種致病瘙癢症異構體(PrPsc),蛋白結構α螺旋甚少,主要由β摺疊組成,翻譯加工過程緩慢不易降解並在細胞膜特別是突觸膜沉積而致病。
(一)發病原因
本病是由慢病毒中朊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是由朊蛋白傳遞所致的疾病。為一種直徑10~20nm,長100 nm的被稱為瘙癢病特異蛋白顆粒的感染所致中樞神經系統變性、大腦皮質神經細胞變性減少、星形細胞增生和海綿狀改變等。本病傳播途徑尚不十分清楚,約有10%病人為家族傳播,還有少數為醫源性傳播,如角膜移植或接受生物製品治療而發病。
(二)發病機制
因瘙癢病特異蛋白為非常規因子,不具有免疫原性,進入機體後不能刺激機體進行細胞的體液免疫反應,因而一旦感染便不能清除病原,使大腦皮質出現病理性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減少、變性和星形細胞增生改變等。經典型早期一般僅見輕度腦萎縮。鏡下顯示大腦皮質灰質可見大小不等、圓形和卵圓形空泡呈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變性減少和脫失伴隨星形細胞增生,無炎性細胞浸潤。PrP免疫組化染色陽性,剛果紅染色偶見澱粉樣斑。電鏡所見膜狀空泡變性和羊瘙癢症相關纖維(SAF)。
晚期則見明顯腦池變寬、腦回扁平嚴重腦萎縮,無炎性滲出和局灶性腦病變。病理性海綿狀改變主要見於大腦皮質,其分布以顳、額、枕葉為最著,頂葉和中央回則最輕,基底節殼核、尾狀核和丘腦病變明顯,而蒼白球大細胞較輕,小腦、中腦、腦橋和延髓亦可見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減少變性和星形細胞增生。脊髓前角亦可受累但較輕。病程短者海綿狀改變重,病程長者神經細胞變性和星形細胞增生明顯。
新變異型與經典型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變性和星型細胞增生、PrP反應陽性等基本一致,但病變程度和分布不同,例如丘腦和小腦病變明顯,剛果紅染色澱粉樣變較經典型多見。
本病較罕見,發病率約為百萬分。男女患病率相等。發病年齡多在40~65歲,但可在成年的各階段發病。多為散發病例,傳播途徑不十分清楚。約有10%病人為家族傳播,還有少數為醫源性傳播,如角膜移植或接受生物製品治療而發病。病程為亞急性。發展比其他原發性痴呆快,常在1~2年內死亡。
前驅期數周或數月表現為神經衰弱癥狀,也可出現注意力和記憶障礙,四肢無力和步態不穩。智力隨之迅速衰退,神經症狀也變得突出,可有小腦共濟失調、四肢強直和進行性麻痹,錐體和錐體外系癥狀如震顫、舞蹈樣運動等;言語障礙常見;也可出現計算障礙,不能分辨左右等頂葉癥狀。視力可嚴重受累,迅速出現進行性皮質盲。如腦幹受損可有眼震顫、吞咽困難或強制性哭笑。常有肌震攣。也可出現癲癇發作。有的可出現急性腦器質性綜合征,如意識模糊、譫妄,可有幻覺、妄想,最後出現痙攣性麻痹和嚴重痴呆。
有將其分為兩種類型:經典型和新變異型。分別闡述如下:
1.經典型臨床表現 中老年人發病,年齡50~70(65)歲,呈亞急性起病。早期有些病人前驅癥狀類似感冒疲倦乏力,相繼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煩躁、易激惹等精神行為異常;有些病人頭疼頭暈、肢體乏力、行走不穩。可有視覺癥狀:視力減退、復視、視物變形乃至視幻覺。病情迅速進展出現不自主動作、動作緩慢、肌強直、震顫、手足徐動和舞蹈癥狀,多數病人出現肌陣攣抽動,反覆發作,且可被聲光刺激誘發。少數病人可有失神、癲癇樣抽搐發作。很快出現認知障礙、記憶力喪失、痴呆、定向障礙,出現精神癥狀甚至偏執妄想、虛構、不認人,少數興奮躁動。痴呆呈持續性進行性加重,最終卧床緘默不語。
神經檢查體征:可有復視、眼震、凝視麻痹;輪替試驗和指鼻試驗不能;步態蹣跚,共濟失調,多數病人出現肌張力高、強直、震顫、錐體外束征和肢體無力的錐體束征等,最終臨床呈木僵和醒狀昏迷狀態。
2.新變異型臨床表現 多在青年期發病,起病亞急性或緩慢發病,早期出現精神癥狀:表情淡漠、情緒低沉、抑鬱焦慮或焦慮不安,全身乏力萎靡。發病數周或數月出現進行性共濟失調,認知障礙出現較晚,可有肌陣攣抽動、舞蹈樣動作,晚期出現記憶力喪失,進行性痴呆。
神經檢查體征:步態不穩、步態蹣跚、昂伯征,小腦性共濟失調,少數病人可見面部或軀體感覺障礙,可見錐體束征和錐體外束征,痴呆、緘默不語,最終多在2年以後衰竭死亡。
起病亞急性,進展快,呈持續進展性痴呆,錐體和錐體外系征,伴有肌陣攣抽搐,病程短,多在1~2年內死亡。本病臨床表現複雜,所以臨床診斷比較困難,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查和病理檢查方能做出較確切的診斷。輔助檢查顯示,腦脊液化驗多正常,總蛋白偶見增多,但免疫球蛋白不增多。氣腦造影正常或腦室擴大,可存在大腦和小腦皮質萎縮的徵象。腦電圖往往有明顯異常,開始可出現瀰漫或局灶性慢波,以後可見尖波或慢峰形波,最後在皮質抑制活動背景上出現特徵性三相同步複合尖波,對臨床診斷有重要價值。頭顱CT可見皮質萎縮和腦室擴大。病理改變的特點是海綿狀改變、神經細胞變性或脫失和星形細胞增生等,有助於確診。
1.經典型散發性克-雅氏病診斷標準
(1)肯定(definite)CJD診斷:
①具有典型臨床癥狀和體征(錐體束征和錐體外束征)。
②具有連續觀察腦電圖出現三相波和周期性同步發放(PSD)。
③腦組織活檢得到病理支持:
A.典型的海綿狀改變。
B.澱粉樣蛋白斑沉積,PrP免疫組化。
C.電鏡觀察:膜狀空泡變性和羊瘙癢症相關纖維(SAF)。
(2)可能(Probable)CJD診斷:
①進行性痴呆。
②典型腦電圖三相波和PSD。
③腦脊液14-3-s蛋白陽性,臨床病程<2年。
④具有以下臨床癥狀4項中2項者:
A.肌陣攣抽動。
B.視覺或小腦障礙。
C.錐體束征/錐體外束征。
D.無動性緘默。
(3)可疑(Possible)CJD診斷:與可能(Probable)CJD臨床表現相似;但無典型腦電圖所見或有不典型腦電圖改變;病程短於2年者。
2.新變異型CJD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
①精神異常、抑鬱焦慮症狀。
②發病數周或數月出現小腦共濟失調。
③記憶力喪失,晚期出現痴呆。
④肌陣攣抽動、舞蹈樣癥狀和錐體外束征。
⑤肢體乏力、面部和肢體感覺異常,錐體束征。
⑥腦電圖無特徵性改變。
(2)確診必須病理證實:
①可見豐富Kuru型澱粉樣斑圍以空泡。
②海綿樣改變以基底節區為明顯。
③丘腦可見膠質增生明顯。
④PrP沉積見於大腦和小腦分子層。
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除少數病例有蛋白輕度升高(一般50~60mg/dl)外,無異常改變。免疫球蛋白(Ig)和寡克隆區帶均無異常表達。最近檢測14-3-s蛋白陽性具有輔助診斷價值。
1.腦電圖 往往有明顯異常,腦電圖檢查對經典型克-雅氏病具有重要輔助價值。其特殊性改變:早期僅見散在α波減少,相繼出現α波減少消失,出現θ波和δ波。病情進展則α波消失,出現瀰漫或局灶性慢波,以後可見尖波或慢峰形波,棘-慢波綜合波,最後在皮質抑制活動背景上出現特徵性三相同步複合尖波,最終腦電圖背景電靜息和周期性同步發放(PSD)。而新變異型克-雅氏病則無此特殊征性腦電圖改變。開始可出現對臨床診斷有重要價值。
2.影像學檢查 頭顱CT、MRI早期無異常改變,病情進展期可見普遍性腦萎縮,腦池寬、腦回小和腦室擴大,多數(80%)無局灶性改變。近年發現少數病例MRI可見雙側底節、丘腦後部長T2信號。有時較不明顯,如用質子像、Flair和彌散MRI可見明顯增強信號。具有診斷意義。
3.氣腦造影 正常或腦室擴大,可存在大腦和小腦皮質萎縮的徵象。
本病特點:起病亞急性進展快,持續進展性痴呆,錐體束征和錐體外束征,伴有肌陣攣抽搐,病程短均在1~2年內死亡。應與老年期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病痴呆鑒別:
1.阿爾采默病 呈隱襲起病緩慢進展性痴呆,CT、MRI可見額顳葉萎縮。多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發病,病程長達5~10年以上,病理改變為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纏結。
2.匹克病 在老年前期起病,進展緩慢,多有家族史,以腦葉萎縮為特點,人格改變,呈進行性痴呆,CT、MRI可見額、顳葉明顯萎縮。
3.亨廷頓舞蹈病(Huntington Chorea) 中年起病,有明顯家族史,臨床表現舞蹈征伴進行性痴呆,CT、MRI可見尾狀核萎縮、側腦室擴大,病程可長達10~30年以上。
4.帕金森病痴呆 帕金森病並發痴呆者少見,只佔該病3%~5%。起病緩慢,以動作緩慢、肌強直、靜止性震顫三聯征在先,痴呆出現在後,且痴呆常發生在該病的晚期,病程長達4~10年以上。
和其他重症疾病一樣,易罹患各系統繼發感染,尤以墜積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多發。
實驗證明病人腦組織接種傳遞發病率高,潛伏期長,但其傳染途徑未明。應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1.對醫源性傳染如角膜移植、骨髓移植、生物製劑、生長激素等嚴加監控,杜絕傳染。
2.雖然對於病人一般接觸未見到傳染致病的報道,但對有創傷檢查如取血、腰穿取腦脊液、頭皮穿刺、腦組織活檢等,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杜絕傳染。
(1)盡量使用一次性器械如注射器、針頭,用後處理嚴加管理,以焚燒為宜。
(2)對不能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可設專用於CJD腦活檢器械,不用於一般病人手術,採取特殊消毒措施,132℃高壓消毒60min以上或5%漂白粉液或2mol/L氫氧化鈉浸泡60min。
(3)病人的活檢或屍檢腦組織嚴加管理,對其污染物的處理一定要焚燒。
(一)治療
目前尚無特異性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仍需給予良好的護理和有效的對症治療及支持療法。對抽搐、肌陣攣和興奮躁動仍應給予積極治療為宜。據文獻報道,金剛烷胺200mg/d,3次/d,口服,對本病有效,但也有無效者。
(二)預後
本病85%為散發,預後不良,多數發病後3~12個月死亡。絕大多數在2年內死亡。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亨廷頓病性痴呆由Huntington於1872年首先報道,故而得名。屬單基因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其腦變性部位廣泛,尤以尾狀核的萎縮明顯,係一種罕見的特發性神經…
克-雅氏病性痴呆是屬朊病毒(蛋白)疾病,是由朊蛋白傳遞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本病潛伏期長,病程短,多在1~2年內死亡。痴呆為持續進展性。至20世紀50…
由於Pick在1892年首次報告本病,故被稱為皮克病(Pick’s disease)。病理改變主要是腦皮質的萎縮,或額葉、顳葉侷限性改變,也可屬皮質下痴呆。…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胃腸道非特異性的腸道肉芽腫性炎症性疾病,伴有潰瘍、肉芽腫、瘢痕形成和關節炎等病理變化,與潰瘍性…
健康諮詢描述: 橋本氏病嚴重嗎?這種病怎麼治療最好呢?我得了橋本氏病,這病能治好嗎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橋本氏病怎麼治療最好? 病情分析:根據你提供的疾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