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發生在組織疏鬆的器官,如肺、腸等,而另一重要的條件是組織嚴重淤血,當局部組織由於血供障礙壞死後,大體看起來暗紅色,質軟,鏡下為凝固性壞死,並見多量紅細胞。

出血性梗死的原因

出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發生於下述條件下:

(1)嚴重淤血:當器官原有嚴重淤血時,血管阻塞引起的梗死為出血性而非貧血性。如卵巢腫瘤在卵巢蒂扭轉時,由於靜脈迴流受阻,動脈供血隨之停止,卵巢瘤組織隨即壞死,同時血液由淤血的毛細血管內漏出,形成出血性梗死。肺梗死多發生於患者已有左心功能代償不全的先決條件下,此時的肺淤血是梗死灶內發生出血的原因。

(2)組織疏鬆:腸和肺的組織較疏鬆,梗死初起時在組織間隙內可容多量出血,當組織壞死而膨脹時,也不能把漏出的血液擠出梗死灶外,因而梗死灶為出血性。但如肺先因肺炎而實變,則所發生的肺梗死一般為貧血性而非出血性。

需指出的是,肺梗死發生的先決條件為事先需有肺淤血的存在。這是因為肺有肺動脈和支氣管動脈雙重血液供應,兩者之間有豐富的吻合支,有肺循環正常的條件下,肺動脈分支栓塞不會引起梗死,因為支氣管動脈可藉助吻合支供血於該區肺組織;但如肺原先已有淤血,致肺靜脈壓增高,當肺動脈分支栓塞時,單純以支氣管動脈的壓力不足以克服局部範圍內的肺靜脈阻力,局部肺組織乃發生梗死。這便是肺梗死常見於二尖瓣疾患而且是出血性的原因。

肺的出血性梗死為底靠肺膜、尖指向肺門的錐形病灶,暗紅色,出血性梗死組織之鏡下結構為組織壞死伴有瀰漫性出血。

出血性梗死亦常發生於腸。腸套疊、腸扭轉、嵌頓性疝均可引起局部腸段出血性梗死,肉眼觀該腸段呈暗紅色。

梗死又可按有無細菌感染而分為敗血性梗死(septic infarct)和單純性、無感染性梗死。前者的栓子含有細菌,因而梗死灶內有細菌感染。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時,由心瓣膜脫落的含細菌栓子造成栓塞時可引起栓塞性膿腫。

出血性梗死的診斷

(1)血小板粘附功能:一般用玻璃珠柱法,計數粘附前後的血小板數,算出粘附率。

(2)血小板聚集功能:加入腎上腺素、ADP、膠原、凝血酶、瑞斯托黴素等不同誘聚劑,測定聚集的第一波及釋放反應引起的第二波聚集的速度及強度。

(3)凝血酶原消耗試驗:即血清凝血酶原時間,主要測定凝血第一步產物的活性,現已有活化凝血活酶時間,故此法已較少用。

出血性梗死的鑒別診斷

出血傾向是許多不同疾病及不同出血原因的共同表現。為明確其原因,必須將臨床及實驗室資料綜合進行分析,既了解病人的過去史,並結合現在出血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結論。而其中實驗室檢查更為重要。

(一)考察出血性疾病的病史,如自幼即有出血,輕微損傷、外傷或小手術後流血不止。應考慮為遺傳性出血性疾病;成年後出血應考慮獲得性為多,需查找原發病;皮膚、粘膜紫癜伴腹痛、關節痛且血小板正常者應考慮過敏性紫癜;皮膚粘膜紫癜、月經量多,血小板計數低則需考慮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女性為多。

(二)體格檢查應注意出血的性狀和部位。過敏性紫瘢好發於兩下肢及臀部,大小不等,對稱分布,且可伴有皮疹及蕁麻疹。血小板減少性紫瘢或血小板功能障礙性疾病常為針尖樣出血點,呈全身性散在性分布。

壞血病表現為毛囊周圍出血。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有唇、舌及面頰部有血管痣。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黃疸等,可提供臨床上原發病診斷。鑒別診斷:

出血性腦梗死在CT表現上也有出血病灶,應與原發性腦出血、腦瘤性出血等鑒別,有時需要有原始CT片對照觀察方能確診。

1.原發性腦出血自從CT問世以來,腦出血臨床診斷已不難。

臨床上主要依據:

(1)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突然發病。

(2)起病快,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及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可有頭痛、噁心嘔吐。

(3)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

(4)既往高血壓病史,尤其沒有經過正規治療者。

(5)腦CT掃描檢查:患病當時即有高密度影,周圍低密度水腫帶,有佔位效應,對直徑大於1.5cm以上的血腫均可精確地顯示。可確定出血的部位,血腫大小,是否破入腦室,有無腦水腫和腦疝形成,幾乎100%診斷。而出血性腦梗死是先有腦梗死的臨床表現,在腦梗死的基礎上發生出血性病變。

2.腦瘤性出血腦瘤性出血患者平時多有頭痛、噁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檢查有視盤水腫及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在此基礎上病情突然加重,腦CT掃描顯示:腦瘤囊性變或壞死區內密度高,可見血液平面。有時可見到不均勻高密度影。增強掃描時腫瘤組織有強化反應。

(1)血小板粘附功能:一般用玻璃珠柱法,計數粘附前後的血小板數,算出粘附率。

(2)血小板聚集功能:加入腎上腺素、ADP、膠原、凝血酶、瑞斯托黴素等不同誘聚劑,測定聚集的第一波及釋放反應引起的第二波聚集的速度及強度。

(3)凝血酶原消耗試驗:即血清凝血酶原時間,主要測定凝血第一步產物的活性,現已有活化凝血活酶時間,故此法已較少用。

出血性梗死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出血性疾病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與遺傳因素有關的遺傳性出血性疾病,家族中有遺傳史;另一種是繼發性出血性疾病,是由於後天外界因素的不良刺激而導致機體功能異常。無論哪種出血性疾病,都表現為出血傾向或出血不止,而且在病人一生中多發。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應注意:

1.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消炎痛、保泰松和右旋糖酐等,對出血性疾病的病人來說,是不安全藥物,因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作用,可加重出血。

2.注意飲食。在食物選擇上宜多食些含維生素C較多的水果和蔬菜,並講究烹調方法,避免粗硬食物,如魚、骨頭等,以免不小心刺破消化道的粘膜,引起出血。

3.保護好皮膚、粘膜。病人應減少對皮膚、粘膜的刺激。刷牙時要用軟毛牙刷或用棉球擦洗,避免損傷齒齦,引起出血。衣著要稍寬大些,活動時要避免使用銳利工具,盡量避免肢體與外界物體的碰撞,防止皮膚受損,皮下出血。

4.在家中如果發生創傷性出血,盡量採取壓迫止血,同時限制出血部位關節活動。止血方法有加壓包紮止血,用干毛巾、手帕蓋於傷口加壓包紮;指壓止血法,用手指、手掌或拳頭壓住出血動脈靠近心臟的一端,可切斷血流,達到暫時止血的目的,如果短時間不能達到完全止血,應緊急前往醫院進行救治。

5.病人家中要常備冰袋。血液病的病人機體抵抗力低下,常易發燒。發燒時,家屬應採用物理降溫法,可在頭後、腋下放置冰袋達到降溫的目的,也可用冷水或酒精擦浴法降溫,避免服用藥物降溫。

6.防止家中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是引起血液病繼發感染的常見因素,當親戚朋友患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傳染病時,應避免與患者接觸,室內環境要保持清潔。

參看

  • 腦梗死
  •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 全身癥狀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出血性丘疹 下一个: 出血傾向>>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