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性內耳損傷



疾病名稱

潛水性內耳損傷  

藥物療法

再加壓;回到原來水位壓力;取頭高位;加壓氧氣吸入;安定  

基本概述

此病亦稱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1973年Smith首次描述該症為沉箱病(Caisson disease),即在潛水高壓環境中迅速變換壓力出現的內耳損傷。潛水員作業中發生率為1%,一般潛入水下每沉10m即增加一個大氣壓的水壓,相當於施加人體17~18Mg的壓力。因此潛水時必須吸入壓縮性空氣或惰氣和氧的混合氣體,以調節鼓室和鼻腔的內外壓力。如果變換壓力過快或咽鼓管功能失調,便可發病。  

治療措施

1.出現癥狀後,應立即進行再加壓或回到原來水位壓力,俟癥狀消失後再緩慢減壓。據Farmer意見,再加壓的深度一般應在出現癥狀時深度以下三個大氣壓(30.48m),如原先吸入混合氣體,此時應恢復使用,待情況好轉後再進行減壓。

2.頭暈、耳鳴時應取頭高位,進行加壓氧氣吸入,亦可用安定以減輕癥狀。

3.採用肝素弊多利少,現已不用。

4.鼓膜穿孔或咽鼓管功能不良者,忌做潛水作業。  

病理改變

(一)暫時性前庭功能障礙

1.進入外耳道或中耳不同溫度水的刺激 由於外耳道阻塞或鼓膜穿孔,使水進入外耳或中耳內有時間和溫度差別,而引起前庭刺激效應。

2.因咽鼓管功能障礙不能自動調節鼓室內氣壓,潛水後上升水面產生相對高壓狀態,而引起內爆性損傷,如聽骨移位,窗膜破裂,單純鐙骨移動,可產生眩暈,重者內耳外淋巴發生旋渦,損傷耳蝸底轉,可造成永久性耳聾。潛水員上升或下降均可造成氣壓改變性眩暈,據Lundgren(1974年)報告發生率為17%,如重新返回到原來水位癥狀即可消失,無永久性損害。

3.高壓神經綜合征 Brauer於1968年首用此名,即在潛入深水150m以下時,用氦氧混合氣吸入,因壓力急增可出現頭暈、震顫和精神運動性障礙,減壓後又可很快恢復正常。據Farmer(1971年)稱此症並非組織缺氧或血內二氧化碳蓄積,而是由於小腦抑制前庭核功能減弱所致。

(二)永久性內耳損害

1.淺層潛水上升或下沉時發生了減壓病,深層潛水時於加壓情況下咽鼓管功能不良,又錯誤地進行咽鼓管吹張,使腦脊液和外淋巴液壓急劇上升,而致鐙骨向鼓室內移位,前庭膜破裂和鼓膜穿孔。據Harker(1974年)試驗,鼓室內外壓力差達16kPa,相當1.58m深海水,即可發生內爆性膜破裂。

2.在穩定的深層潛水中可出現突然單側前庭功能衰竭。Sundmaker於1973年首次報告,潛入深水,吸入氦氧混合氣體或加氦氖三種混合氣體,突然改變為空氣吸入,於短期內即可產生癥狀,可能系添加的氣體增加了內淋巴氣體濃度,產生滲透壓性水腫所致,也可能因增加的惰氣透過組織屏障進入體內,與原先滲入體內的氮氣相遇,減壓後釋放成氣泡,造成內耳氣栓性損害而引起。

3.沉箱和頭盔內通風或壓縮氣體產生的噪音高達100~120dB,可造成噪音性內耳損害。  

臨床表現

潛水員進行減壓時,於半小時內即可發生眩暈、噁心、嘔吐、耳鳴和耳聾。客觀檢查可見自發性眼震。Caruso(1977年)報告減壓病11例,周圍性損傷者有耳鳴、耳聾和較持久的眩暈,其中1例發生鐙骨足板骨折和外淋巴瘺,另有瀰漫性中樞損害癥狀,記憶力差,視物不清,軀體感覺異常,關節疼痛和四肢無力等。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淺表性皮膚脂肪瘤痣 下一个: 潛伏梅毒>>

相關問題


  • 水性內耳損傷(其他名稱:減壓病,沉箱病)

      此病亦稱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1973年Smith首次描述該症為沉箱病(Caisson disease),即在潛水高壓環境…

  • 靜脈曲張疾病與損壞血管有聯繫嗎

    健康諮詢描述: 靜脈曲張疾病的青筋凸起比較的嚴重,查看資料說會造成血管的損傷,越發展到後面危害越嚴重,這個是是正確的嗎,會損傷血管?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靜脈曲…

  • 紅斑狼瘡,在那裡可以根冶,民間有偏方嗎?

    健康諮詢描述: 紅斑狼瘡,面部和腳起紅點,發病有半年了,時.不時會感染各類疾病 病情分析:根據您的情況,首先這個有可能出現腎臟損傷的表現的!指導意見:我…

  • 我想問腎襄腫是怎樣一種疾病

    健康諮詢描述: 最近體檢發現左腎襄腫,大小12*11MM。沒有不適感覺。 想得到的幫助: 請問這病對身體有何危害?如何治療? 病情分析:您好,腎囊腫是…

  • 口腔潰瘍的治療方法大全

    口腔潰瘍是中國口腔疾病患者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好發於脣、頰、舌緣等角化程度較差的部位,容易反覆發作。食用辛辣、重油食品,無規律的作息,缺乏維生素和緊張高壓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