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熱(rat-bitefever,sodoku)系鼠類疾病,人被鼠咬而傳染。
病原體有兩種:一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或稱鼠咬熱螺旋體,長約3~5μm,有鞭毛,運動迅速,其所致疾病為螺菌熱(spirillnm fever,在日本稱為sodoku)。另一種為念珠狀鏈桿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長1~3μm,呈圓形、卵圓形或梭形等,其所致疾病為鏈桿菌熱(streptobacillary fever)。美國麻省哈佛山曾由牛奶引起此病流行,乃因乳牛被鼠咬所致,故又稱哈佛山熱。解放前我國朱世鏢(1940)曾從江西玉山報告鼠咬熱1例,年齡是22個月。
近年來鼠害猖獗,老鼠咬人之事時有發生,尖銳的鼠齒在刺入人體的剎那間,即可將細菌、病毒注入體內,而一些人(包括部分鄉村醫生)對鼠咬引起的疾病不甚了解,常導致誤診而延誤治療。 病原體為一種小型螺旋體或一種桿菌,依據病原的不同,癥狀各有不同。
家鼠或其他嚙齒動物咬傷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實為兩種病原體各異、臨床表現不盡相同的疾病。病原體分別是小螺菌及念珠狀鏈桿菌,臨床上也按病原體分類將鼠咬熱分成兩型。本病散發於世界各地,但病例較少,中國僅見小螺旋菌引起的報道。經抗生素治療,預後較好。未經治療者死亡率達10%。兩型在感染方式、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各方面均有差異。
小螺菌型 病原體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屬螺菌科。長約3~6m, 似螺旋體,有2~6個規則螺旋,兩端尖銳,每端有一根或一束鞭毛,運動活潑,革蘭氏染色陰性,在人工培養基上不生長,通過動物接種可被檢出。本型分布於世界各地,以亞洲為多。中國有散在病例報道,多在長江以南。鼠類是傳染源,咬過病鼠的貓、豬及其他食肉動物也具有感染性。人被這些動物咬傷後得病,人群對本型普遍易感,以居住地衛生情況差的嬰幼兒及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機會為多。人被病鼠咬傷後,小螺菌經傷口進入淋巴系統並引起局部淋巴結炎,進入血循環中可致菌血症、毒血症。潛伏期14~18天。起病急驟,表現寒戰,高熱達40℃以上,持續3~6日,隨後體溫迅速降至正常,經3~7天間歇,體溫又升高。如此反覆,呈回歸熱型。高熱期間有頭痛、乏力、肌肉酸痛。局部傷口腫痛、壞死,形成硬結狀表面有黑痂的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觸痛。半數病人的四肢、軀幹出現大小不一的暗紫色皮疹,數量不多,可融合成片。重者發生譫妄、昏迷、菌血症和毒血症。體溫正常期間,癥狀緩解,皮疹消退。未經治療者可如此反覆6~8次。根據鼠咬史、回歸型發熱,伴有原發病灶及局部淋巴結腫大,可作出臨床診斷。於發熱時取血作動物接種分離病原菌,或取傷口分泌物作顯微鏡檢查,有助於確診。此外半數患者血清瓦瑟曼氏反應和康氏反應陽性,也有診斷價值。對本病除作一般性治療外,局部傷口要作處理。對小螺菌既往用砷劑治療,現首選青黴素治療。預後一般較好。滅鼠是預防本病的重要環節。
念珠狀鏈桿菌型 又稱黑弗里爾熱或流行性關節紅斑症。病原念珠狀鏈桿菌屬弧菌科,革蘭氏染色陰性,常呈鏈狀排列,菌體中的念珠狀隆起為菌體寬度的2~5倍。在含20%新鮮兔血清的培養基中才能生長,兼性厭氧,加熱至55℃,30分鐘即可殺滅。傳染源是野生或實驗室飼養的鼠類等嚙齒動物。人被病鼠咬傷或食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發病。1928年國馬薩諸塞州黑弗里爾有一次暴發,就是因食用了被病原菌污染的奶製品而發生的。中國至今無此型鼠咬熱的報道。人體被病鼠咬傷後,傷口很快癒合,無硬結樣潰瘍;經消化道感染者,則無傷口。本型潛伏期1~7天(一般2~4天),起病突然,出現寒戰、高熱(間歇熱或不規則熱)、嘔吐、頭痛、劇烈背痛,手掌及足心可見散在皮疹。多有關節紅腫、疼痛,可有滲液,主要累及大關節。根據鼠咬史及臨床表現即可考慮本病。發熱期作血、關節滲液培養,若分離到病原菌即可確診。血清瓦瑟曼氏反應和康氏反應陰性。若病後2~3周血清中測到特異凝集素,也有助於確診。除一般治療外,應用青黴素、紅霉素作病原治療,若傷口未愈則需作處理。防鼠、滅鼠是預防工作的重點。野外工作人員應作好個人防護。注重飲食衛生,切斷消化道傳播途徑,防止暴發。
由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熱,在咬傷之後,經過1~3周的潛伏期,原有的傷口又重新紅腫和疼痛,出現水皰、壞死及下疳樣潰瘍。局部淋巴結顯著增大,有間歇性發熱(可高達40℃以上)、寒戰、嘔吐、肌痛、關節痛及各種皮疹(斑疹、丘疹、蕁麻疹等),以及脾臟增大癥狀,甚至發生驚厥。關節癥狀極少見。如不加療,能每隔10~15日重發一次,可致貧血和營養不良。一般在多次發作時,癥狀越來越輕微,幾次後自愈。白細胞總數稍有增加,可出現貧血。血清華氏及康氏反應多假陽性。
由鏈桿菌所致鼠咬熱,潛伏期短,一般在1周內(2~7天)就發熱,出現斑丘疹,遊走性多發性關節炎和上呼吸道癥狀。沒有淋巴結炎。熱度的重發,沒有小螺菌所致的那樣規律性。白細胞往往高達(20~30)×109/L(2~3萬/mm3)。即使未予治療,大多自然痊癒。
對小螺菌所致病例,除鼠咬史外,須從患者的血液、關節液或局部膿液尋找病原體,或在黑地映光鏡下檢出螺旋體,或將塗片染色後檢查。如將血液接種小白鼠、豚鼠或兔的腹膜內,1周後檢查血液及腹腔液,易於發現此病的小螺菌。因為小動物本身可帶這類病原體,在接種前須先檢查血液,以肯定它沒有這種感染,然後再接種。對於鏈桿菌所致的病例,除上述方法找病原體外,可用氣-液相色譜法(1985)作快速診斷,還可利用血清學方法檢查凝集素的存在。
主要是鑒別小螺菌病例與鏈桿菌病例。此外,應與瘧疾、慢性腦膜炎菌血症、野兔熱、貓抓熱、立克次體病及川崎病相鑒別。
兩種鼠咬熱病例的鑒別診斷
小螺菌病例
鏈桿菌病例
潛伏期
較長(1~4周)
較短(7~10天之內)
出現全身癥狀時
咬傷處可見紅腫、潰瘍
咬傷處不再出現病態
發熱
多間歇性
多持續性
遊走性、多發性關節炎
較少見
多見(約50%)
假陽性梅毒血清反應
多見(50%)
少見(15%)
(1)血培養或暗視野檢查發現致病菌。
(2)病程後期特異性抗體效價增長4倍以上。
青黴素對小螺菌及鏈桿菌所致病例都有特效,尤其對小螺菌更為敏感。一般只須1次30萬U的普魯卡因青黴素肌肉注射,就能控制感染。對感染時間較長者有時須連續注射6~7日才能痊癒。對鏈桿菌病例青黴素需用量較大,每日約100~120萬U,療程10日。對少數頑固病例可加用四環素。對青黴素不敏感的病例可用四環素或鏈黴素代替。對兩種病原體不易分清的病例,亦宜治以較大量青黴素。
1.小螺菌型鼠咬熱首劑青黴素注射時應注意赫氏反應的發生。
2.病原菌為L型耐葯菌者,青黴素劑量加大至每日600萬U以上(成人),兒童則按 10/l丁U/kgo
3.若並發心內膜炎、肺膿瘍,則青黴素每日劑量應增至1 200萬U以上。
以滅鼠為最重要的預防措施。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鼠咬熱(rat-bitefever,sodoku)系鼠類疾病,人被鼠咬而傳染。 鼠咬熱是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念珠狀鏈桿菌(Strepto…
鏈球菌屬細菌侵入人體引起的疾病。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膿皮病、肺炎等;另一類為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急性腎小球腎炎等鏈球菌感染為人類常見疾…
鼠咬熱(rat-bit fever)原系鼠類傳染病,為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為小螺菌和念珠狀鏈桿菌二種。由小螺菌所致者有迴歸型高熱…
健康諮詢描述: 流了一點點血,我把血擠出來了又用清水沖洗和酒精 想得到的幫助: 還需要幹什麼嗎 病情分析:您好,被花枝鼠咬傷了,花枝鼠已經打狂犬病疫苗…
健康諮詢描述: 一開始沒出血,血是我擠出來的會有事嗎。請問一下用打針嗎?謝謝幫助。 病情分析:你好:如果出血了,應立即用流動水、肥皂反覆沖洗傷口,碘伏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