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聯合國創的代表糖尿病的藍色圓圈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組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其中一高血糖為主要標誌。。糖尿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應含有葡萄糖)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引起身體多系統的損害。
近20年來,中國共進行了四次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1980年、1994年、1996年、2002年。報告表明中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 1980年全國14省市30萬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糖尿病患病率0.67%。 1994年全國19省市21萬人的調查,25~64歲年齡段糖尿病的患病率為2.5%(人口標化率為2.28%),糖耐量減低(IGT)為3.2%(人口標化率為2.12%)。這一數字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數據相近,比1980年增加了近3 倍。 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同時調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況。「世界糖尿病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糖尿病研究總院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4000萬左右,佔世界糖尿病人群總數的五分之一,患病率居世界第二位,並且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每年增加超過120萬人,預測至2010年中國糖尿病人口總數將猛增至8000萬至1億人。
雖然糖尿病自古代就已被發現,且在中世紀以後在世界各地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直到1900年左右糖尿病的發病機理才被科學實驗所證實。1889年,德國科學家約瑟夫·馮·梅林(Joseph von Mering)和俄裔德國科學家奧斯卡·明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發現摘除了胰腺的狗出現了糖尿病所有的癥狀並在不久後死亡。1910年,愛德華·阿爾伯特·沙比-謝弗爵士提出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是因為缺少一種胰腺製造的物質,他建議稱這種物質為「insulin」(源自拉丁文「insula」,意為小島,中文譯為「胰島素」)。
直到1921年,胰臟在新陳代謝中的內分泌作用以及胰島素是否真的存在才被進一步的研究所證實。1921年,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爵士和查爾斯·赫伯特·貝斯特(Charles Herbert Best)重複了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的實驗,然後,他們進一步證明,可以通過注射健康狗的胰島提取物使患了糖尿病的狗恢復過來。班廷、貝斯特以及他們的同事,特別是化學家科利普(Collip)在多倫多大學繼續從事提純牛胰島素的工作。直到1922年,第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了一種有效的治療——胰島素注射療法。班廷和實驗室主任約翰·麥克勞德因此而獲得了1923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這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是第一次,從發現到獲獎只有2年的時間。班廷和貝斯特為胰島素註冊了專利但是並沒有收取專利許可費或控制商業生產,這使得胰島素的生產和使用迅速的遍及全世界。
1936年1月哈羅德·珀西瓦爾·希姆斯沃斯爵士(Sir Harold Percival Himsworth)發表論文指出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區別。
其他的劃時代的發現包括:
1942年,發明磺醯脲類藥物(作用於胰島的β細胞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 1955年,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爵士(Sir Frederick Sanger)確定了胰島素中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他也因此而獲得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胰島素的放射性免疫測定(radioimmunoassay),由羅薩林·耶洛(Rosalyn Yalow)和所羅門·伯森(Solomon Berson)發明,耶洛因此獲得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69年,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髮現了胰島素的三維空間結構; 1988年傑拉德·瑞文博士確認了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糖尿病的標誌是反覆性的和持續性的高血糖症,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三項之一: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從而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障礙。但是,近年研究證實,伴有情緒反應的應激可誘發糖尿病的發生,加速糖尿病的進程。
世界衛生組織將糖尿病分為四種類型:
雖然每種類型的糖尿病的癥狀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和它們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卻不同。不同類型的糖尿病都會導致胰腺中的β細胞不能產生足量的胰島素以降低血糖的濃度,防止高血糖症的發生。1型糖尿病一般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破壞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導致的;2型糖尿病是由於組織細胞的胰島素抵抗(通俗地說,就是細胞不再同胰島素結合,使得進入細胞內部參與生成熱量的葡萄糖減少,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β細胞功能衰退或其他多種原因引起的;妊娠期糖尿病則與2型糖尿病相似,也是源於細胞的胰島素抵抗,不過其胰島素抵抗是由於妊娠期婦女分泌的激素(荷爾蒙)所導致的。
目前,1、2型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治癒,但是自從1921年醫用胰島素髮現以來,糖尿病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和控制。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飲食控制配合降糖藥物(對於2型糖尿病)或者胰島素補充相結合治療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後自愈。
因為胰島素是調節大多數組織細胞(主要是肌細胞和脂肪細胞,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細胞)葡萄糖吸收的主要激素,所以胰島素缺乏和細胞受體對胰島素不敏感在所有類型的糖尿病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大多數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會被轉化成葡萄糖單糖——一種在血液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也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不能轉化,例如果糖(fructose),雖然其也能作為細胞能量來源,但是並不會轉換為葡萄糖,也不參與胰島素-葡萄糖調節機制。另外,纖維素也不能被轉換成葡萄糖,雖然其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組成的長鏈,這是因為人類和許多動物的消化道沒有能力消化它。
當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升高時,比如飯後,β細胞就釋放胰島素到血液中。胰島素使得大多數的細胞(通常的估計是全身2/3的細胞,包括肌細胞和脂肪組織)從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作為他們的能量,或者轉化成其它人體所需要的分子,或者儲存起來。
胰島素也是葡萄糖和儲存於肝臟和肌肉細胞中的肝糖之間相互轉換的主要控制信號,血糖濃度降低既會導致胰島β細胞減少釋放胰島素,也會降低葡萄糖向肝糖的轉化。
高胰島素水平可以加速多種生化合成的過程,比如細胞的生長和分裂、蛋白質合成和脂肪形成等。
糖尿病可以引起多種併發症。如果糖尿病沒有得到足夠的控制,可以引起一些急性併發症,如低血糖症(hypoglycemia)、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 DKA)、非酮高滲性昏迷(nonketotic hyperosmolar coma)。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衰竭(又稱糖尿病腎病,是發展中國家成年人中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視網膜病變(又稱糖尿病眼病,可致盲,是發展中國家非老齡成年人致盲的主要疾病)、神經病變及微血管病變。其中,微血管病變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陽痿)以及傷口難以癒合。而足部難以癒合的傷口則可能導致壞疽(gangrene)(俗稱「糖尿病足」),進而導致患者截肢。如果糖尿病得到了足夠的控制,並且對血壓充分控制並結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不吸煙,保持健康的體重等),則可以在有效的降低罹患上述併發症的危險。
長期的高血糖環境會損傷視網膜血管的內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變,如微血管瘤、硬性滲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體增殖甚至視網膜脫離。一般糖尿病出現十年以上的病人開始出現眼底病變,但如果血糖控制差,或者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患者則可能更早出現眼底病變,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到眼科檢查查眼底。
糖尿病腎病可分成五個階段,最終可能引致腎衰竭。
初期只是腳部傷口難於癒合,若處理不當可引致截肢。
糖尿病患者伴有口腔疾病約為正常人口腔疾患的2~3倍。男性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發病率顯著高於糖尿病女性組。此調查結果提示:糖尿病易引起牙周病,而牙周感染造成的全身中毒,又加重了糖尿病的病情。遭受這兩種疾病「夾擊」的患者,應當成為預防保健的重點人群。因為高血糖水平給齦下細菌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且使牙齦組織微血管阻塞,牙齦氧的利用率降低。
糖尿病是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病症。祖國醫學稱為「消渴症」。由於病情程度不同,表現為兩個不同的階段:早期無任何異常表現,一般呈單純體態肥胖,而食慾、體力正常,本人無患病感。這時期的主要癥狀是飯後尿里有少量糖,細心的人如能及時去醫院作尿糖化驗,就能了解病情。
多數病人是在癥狀明顯時才去就醫,如多飲、多食、多尿。如每天尿次數增加,每次排尿量也增加,一般每天排2000~3000ml尿液,因尿里含有糖分,尿有特殊氣味,在野地里撒尿時,附近的螞蟻都會集中到尿液淋濕的地面。如果發現這種情況應去醫院作尿的檢查。由於排尿量增加,失水也增多,便出現口渴,不管天氣冷熱,也一味地飲茶、喝冷水,飲而復飲,許久不肯罷休。食慾亢進,多食善飢,儘管如此,飲進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利用,而身體逐漸消瘦、易疲勞、虛弱、無精神,在臨床癥狀明顯時還會有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慾減低、陽萎、月經不調、視力障礙等。
總之,不論出現多尿、煩渴、多飲、消瘦等典型癥狀與否,如有上述某一癥狀出現,就應想到糖尿病,便能及時診斷,以求早期防治。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應針對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島素抵抗,以及對胰腺β細胞功能的保護,必須選用能改善胰島素抵抗的藥物。些藥物主要是胰島素增敏劑,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時有效及根本上的治療,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胰島素增敏劑可增加機體對自身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島素得以「復活」而充分發揮作用,這樣就可使血糖能夠重新被機體組織細胞所攝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達到長期穩定和全面地控制血糖的目的,使人體可長久享用自身分泌的胰島素。
糖尿病治療必須以飲食控制、運動治療為前提。糖尿病人應避免進食糖及含糖食物,減少進食高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適量進食高纖維及澱粉質食物,進食要少食多餐。運動的選擇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應儘可能做全身運動,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礎上應用適當的胰島素增敏劑類藥物,而不是過度使用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才能達到長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對於嚴重的2型糖尿病,最近發展了一種胃繞道手術(Gastric Bypass Surgery)手術,可以顯著改善其血糖水平。
低血糖昏迷 當血糖低於3毫摩爾/升時稱為低血糖,嚴重低血糖會發生昏迷。常見的原因有:胰島素用量過大或口服、降糖葯用量過大而進食少;運動量增加了,但沒有相應增加食量。
酮症酸中毒昏迷 原因有:
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 這種昏迷多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糖尿病病人。以嚴重脫水、高血糖、高血漿滲透壓和神經精神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
中醫沒有血糖的概念,當然也沒有糖尿病的概念。中醫所說的消渴症只是對一類具有相同癥狀的疾病的籠統分類,古文獻提及的消渴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也有可能不是。所以消渴症不能與糖尿病等同。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糖尿病並發泌尿系感染 下一个: 糖代謝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稱糖尿病合併妊娠(PGDM);妊娠前糖代謝正常或有潛在糖耐量減退,妊娠期才出現糖尿病,又稱為妊娠期糖尿病(GDM),此次只科普GDM…
人到中年,進入多事之秋。 工作、事業、家庭的負擔很重,健康經常會出現透支狀態。 雖說45~55歲是人生黃金年齡段之一,但有很多疾病會在這段時間段爆發,如大部分“…
人到中年基本都是事業有成,美滿幸福,可是卻有很多人處於健康紅燈狀態,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劇,大都發生在45-55歲年齡段,故有專家稱之為人生旅途上的“沼澤地”…
當今社會,糖尿病患者數在全球快速增長。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位居世界第二位,如此眾多的糖民,他們的疾病不僅僅是疾病本身,糖尿病的心理問題也是他們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健康諮詢描述: l老人有糖尿病,現在感覺肚子發熱,頭暈,有一週左右了 想得到的幫助: 都有哪些原因 病情分析:您好,老年人有糖尿病,近期出現肚子發熱,…